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5-03-20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技术型办学转型

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已不可避免。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具有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政府及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举办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教领域的重点话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揭示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并经教育部批准而建立本科院校[1]。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共有地方本科院校650所(含民办),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2]。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问题,转型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一)院校基础薄弱,办学经费短缺

地方本科院校升本之前大多数是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地方本科院校并不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扩张能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更多的带有政策色彩,是政策助推的产物。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短,“原始资本”积淀少,基础薄弱。学校生源不佳、教学资源不充足、学科建设未成体系、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生培养质量低下等。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本科高校财政支持较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不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自身吸纳行业、企业等社会资金的能力弱,办学经费短缺,以致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难于达到要求。

(二)办学定位偏差,缺乏特色

在办学层次获得提升之后,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忽视自身办学条件及发展能力,投身于“做大、做强、追赶一流”的浪潮,办学定位攀高、求大、逐利、趋同。盲目与老牌、一流大学看齐,定位向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靠拢,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严重依赖于“专科-本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发展路径;把规模大、专业结构全作为办学追求的目标,开设一些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的专业,教育投资浪费严重;追逐经济利益,扩大招生规模,开设低成本专业;学校间学科专业设置趋同,育人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学校自身定位不当与现行单一高校评估标准双重作用下,地方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学校原有行业支撑不在,特色丧失,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远。

(三)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原有教师缺乏本科教学经验,更注重于基础学科建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弱,难以胜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原有教师整体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的扩招,专业的增加,致使教师紧缺,总体数量不足,学校不得不引进大量新教师担任教学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在师资总量中比例过大,中初级职称教师居多,师资整体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加之新进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科研能力有限,学校原有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高素质人才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难以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学术梯队难于形成。受教育部评估引导、学校办学定位、教师评聘等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更关注的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忽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培养质量较差

地方本科高校多以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技术,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不足。课程设置较为陈旧,课程体系参照传统“学术型”体系,课程内容脱离产业、职业需求。教材大多使用国家统一“规划教材”,忽视地方本科学生实际与需求,学生培养质量较差。据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显示,就业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在高校“毕业即失业”大军中,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贡献”最大。毕业生低就业率状况,直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数以万计家庭的幸福,更影响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意义所在

(一)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增长方式转换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急需一大批高技术技能人才。但新增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近几年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约1700万人,其中约700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约350万,劳动力充沛。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却出现了“失业与职场岗位空缺”现象,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于招到高技能人才,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长期来看影响的是产业的加速转型升级。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能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包容性增长,更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转换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加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有限。基于此,我国不宜设置过多的研究型大学,不宜培养过多的学术型人才,但当前我国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偏重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发展,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占整个高校总数的50%,欧洲发达国家专业型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约为8∶2,其较低的失业率表明此种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吻合。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开展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本科层次技能人才,有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打通人才上升通道,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每年高考录取约700万人,专科的录取比例约为45%,每年约有300万高考生进入高职学习,但其中仅有5%的高职毕业生有机会从专科升入本科。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选择高职就如同选择了一条“断头路”,很难获得继续升学的机会。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开展职业教育,把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把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培养中高职“中低层技能人才”扩大到了包括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内的“数以亿计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打破了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打通了人人成才的上升通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多元化的途径,构建了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3]。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措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离不开学校的主动,需要政府合理顶层设计的支持,更要获得行业企业社会的支持。只有三管齐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才能走出现有困境,成功转型。

(一)高校主动改变是转型的基础

1.合理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位于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 地域性显著,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其办学与地方经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根植于地方土壤,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支撑,注重差异化发展,打造学校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办学类型上,地方本科高校应定位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层次上以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为主。

2.对接产业,重构学科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设置是否对接产业,是否为行业产业提供有效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命力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正视问题,找出原有专业结构的不足及深层次原因;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最新人才需求状况;围绕学校特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地方紧缺专业、新兴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其次,对接职业资格,调整课程结构。以职业标准为基准,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调整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符合职业要求,课程内容紧跟职业标准[4]。

3.校企合作,打造双师教师队伍

定位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应具备过硬的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其教师是同时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教师的培养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新进教师上岗前赴企业实习,掌握操作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在职教师定期赴企业顶岗锻炼,了解企业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知识;聘请与学校深度对接的企业厂长、董事长、总经理为客座教授,来校讲座,聘请请来自企业的专家、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攻关等,打造兼职教师品牌团队。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可通过国外进修培训拓展教师视野,提升素质,锻造双师型教师。

4.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工学结合,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校企联合招生、培养,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方案、实习实训计划和学生评价等中。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使学习者具备与实际设备、技术、工艺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毕业证的同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方面大胆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使教学情景再现工作情景,并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制度,考核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操作过程,部分专业可使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试。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5]。

(二)政府顶层设计支撑是转型的保障

1.完善职教立法,明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地位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职教法律只有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该法强制性不足、操作性不高,很多规定无法落实,总体来说,职教法律建设比较薄弱。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有赖于完善的职教法律和配套政策,只有获得合理的地位,才能更好的解决发展问题,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和学术型大学获得同等、等值的地位,在招生、就业、办学层次及拨款机制等享有同样的权利。如荷兰1986年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应用科技大学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

2.改革招生制度,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科学合理分流。从人本位的角度来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把不同的人培养成更不同的人,而不是培养成一种人。”应用技术型大学定位于技能型人才,招考方式理应和传统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有别,政府部门应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应用技术大学实施“技能高考”,以技能为主、文化为辅,即突出了技能的重要性又兼顾了基础文化,不仅为应用技术型大学选拔出了真正适合的人才,更给了广大学生一个人人可成才的机会。同时,不断完善单独招生、推荐、定向、破格录取等招生方式,构建多元录取通道。

3.政策倾斜,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经费、招生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新增专业硕士名额可用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政府确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同时,为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政府可对参与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减免及其他优惠政策,将企业职业教育投入计入生产成本,完善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热情,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此外,政府应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信息支撑,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扩大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自主权,推动其面向社会需求自主办学。

(三)行业企业社会支持是转型的助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和社会舆论的支持。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建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接收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及学生来厂实习锻炼、派遣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订单班培养、参与课程建设等。此外,要积极营造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尊重的文化,改变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变学历崇拜为能力之上。

[1] 孟兆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

[2] 李剑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阵痛期有多长[N].中国青年报,2014-07-03.

[3] 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性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4] 解根法,柴达.内涵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5]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

[编校:张芙蓉]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to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GONG Tianmiao

ChangshaAeronautical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124)

The state council's decision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Lead a group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focus o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is inevitab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tud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to the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it attempt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2015-07-01

龚添妙(1989- ),女,湖南长沙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编号:湘教通[2013]429:28)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9.2

A

1671-9654(2015)03-010-04

猜你喜欢

技术型办学转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