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有关“学习”的概念隐喻研究——文化对概念隐喻的影响

2015-03-20李小科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学习文化

汉语中有关“学习”的概念隐喻研究
——文化对概念隐喻的影响

李 小 科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文化是影响概念隐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汉语中与“学习”有关的概念隐喻为例,说明文化对汉语概念隐喻的影响,试图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概念隐喻;隐喻表达式;“学习”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4.011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11

作者简介:李小科(1989-),女,河南汤阴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是把隐喻作为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来研究。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家中对隐喻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考夫(G. lakoff)和约翰逊(M. Johnson)。[1][2][3]他们于1980年,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隐喻不能简单地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法,而应被看做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说,隐喻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认知手段。它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生活中。[4]

莱考夫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的作用。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LOVE IS A JOURNEY。这里的LOVE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JOURNE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隐喻和隐喻表达式。隐喻是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投射,隐喻表达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则指语言表达式: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跨领域投射的表层体现。如Lakoff[3]的一例We're stuck。这个隐喻表达式对应的概念隐喻是LOVE IS A JOURNEY,是The Love-as-A-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简单地说就是概念隐喻通过隐喻表达式体现出来。

二、汉语中有关“学习”的概念隐喻研究

隐喻是语言现象,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严格地受制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隐喻思维模式。认知语言学在描述隐喻时,指出隐喻的认知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同一民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有许多相同之处。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隐喻概念,扎根于人的认知结构中,反映人类的认知经验,因此,作为反映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表达会打下本民族文化的烙印。[5]本文以汉语中有关“学习”的概念隐喻为例,试分析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提供帮助。

(一)关于例子与语料

本文中的“学习”概念是广义上的意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既可以指在学校学习知识,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技能,还可以是读书使思想境界提高。本文之所以选取与“学习”有关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是因为学习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且贯穿古今,因而更容易体现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为了确保这些概念隐喻不是近代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之后才产生的,作者在分析每个概念隐喻时,都会引用一些古文言文来证明这种表达或思维方式的汉文化纯正性。

(二)文化对汉语中“学习”概念隐喻的影响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的“Metaphor and Cultural Coherence”章节中也提到了文化对隐喻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在汉文化里有关“学习”的概念隐喻,来说明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并对汉文化学习者提供一点帮助。作者选取三个汉语言中关于“学习”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每一个概念隐喻都从映射对应关系、相关隐喻表达式和文化对其影响三方面进行说明。

1.LEARNING IS EATING

源域(eating) → 目标域(learning)

吃饭者 → 学习者

食物 → 知识

吃的方式 → 学习方式

消化 → 理解

(1)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2)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清·彭养鸥《黑籍冤魂》

(3)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4)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5)马南邨《燕山夜话·三十六计》:“像这一类问题,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以致食古不化。”

(6)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7)我垂涎这本书很久很久了,不仅是听说它很好看,还有一个原因是……

(8)张勇咀嚼着书记来信中每一个字眼,觉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长了扑向困难的勇气。

(9)想把书吃透只有多读几遍:第一遍可以通读,第二遍细读,第三遍要慢慢品。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把“学习”当作“吃饭”来进行理解,如“垂涎”本来是形容想吃某食物,而例子中被用来形容对“知识”的渴望;用“大嚼大咀”“咀嚼”“浅尝辄止”“含英咀华”“生吞”“活剥” 等词来描述不同的学习态度或方式;对知识的不理解则用形容吃东西不消化的“食古不化”来表示;对知识的彻底理解用“吃透”来形容,这样的例子在汉语表达中非常普遍。其实,STUDYING IS EATING这一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汉语语言表达中是很容易理解的。“吃饭”和“学习”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汉民族当然也不例外。而吃饭相对与学习更加基本、更贴近生活,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为两个概念域的映射奠定了基础。用“吃饭”隐喻“学习”相对更具体形象。因而汉语中有很多把学习比作吃饭的隐喻表达式,使人们对“学习”有更容易、直观的理解。

2.LEARNING IS PLANTING

源域(planting) → 目标域(learning)

耕种者 → 老师

植物 → 学生

灌溉施肥 → 传递知识

植物结果 → 学生获得知识

(10)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清·林纾《闽中新乐府》

(11)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12)学必以德性为本。——元·吴澄《草庐学案》

(13)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

(1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传习录》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春秋战国·管仲

(16)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17)课堂是巨老师的,也是每一位教师播撒汗水耕耘收获的土壤,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奉献,就一定会获得累累硕果,就一定会享受到收获的快乐和幸福。

(18)田老师当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文学的种子,让我今天有这个成就,这种恩情, 我终身难忘!

(19)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应向千千万万个已离开工作岗位、曾经努力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致以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中学生排球训练营海选苗子练弹跳弥补身高不足。

古文中有“养蒙”“人材”“植根于”“树人”“种德者”,现代汉语中学生被比作了“苗子”,老师传授知识被表达为“辛勤耕耘”,老师付出是“播撒汗水”或“播下种子”,学生的所得被称为“累累硕果”……。这样用“种植”隐喻“学习”,更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学习的特点。中国属于黄土文明,是实实在在的农耕社会。在几千年的农耕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种植有深刻独特的认识,并且种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地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必须付出。中国民众在农业劳动中领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朴实的中国人用最质朴却最实在的农业种植来隐喻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这也深刻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学习的重视,把农业和教育看作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

3. LEARNING IS A JOURNEY

源域 → 目标域

旅行者 →学习者

艰难旅途 → 学习过程

障碍 →学习困难

(2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5)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辛弃疾《破阵子》

(26)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王国维

(27)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8)走出高原期有一个必然的时间跨度,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去积极探索适应新阶段。

(29)所以一个人想要真正创造巅峰学习状态,把学习能力释放出来,迅速把知识学会,他必须进入第一种学习状态,即我能,这就是正面的信念。

(30)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字,阅读速度特别慢。

(31)学习陷入低谷是因为你的心情在作怪,想要拉出来只有一个办法:不要想太多,把心放宽。

把“学习过程”用“旅程”来隐喻也是容易理解的:学习阶段有开始和结束,旅途也有开头和结尾;学习过程中会学到知识、读到很多的人和事,旅途同样有这样的效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难题,旅途中会碰到障碍等,这些相似性都使“旅途”隐喻“学习”成为了可能。古人把学习的过程称为“学海”,并且是“逆水行舟”“无涯”“路漫漫”等;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被称为“万里功名”;为了培育良好的品德,美育与德育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将无法“致远”。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隐喻表达,学习疲惫的时候是由于“学习陷入低谷”;遇到的困难是“障碍”;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积极走出学习“高原期”。这样的表达式在中文里数不胜数,并且这些中文表达都特别突出了“旅程的艰难漫长”, 这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隐喻过程中,由于受文化的影响,映射必然会突出某个方面,而掩盖其他方面。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寒窗苦读”“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的经典故事告诫中华儿女,学习是充满磨难的,是艰苦的。另外无论是封建时代十年寒窗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都异常激烈,学子们肩负巨大压力,这都让学习很艰难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在用“旅途”隐喻“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艰苦”在映射过程中被特别突显出来。所以出现了很多隐喻学习艰难的“旅途”表达式。

结语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并且贯穿于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中,表达了隐藏在语言现象后的语言本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特定文化认知模式的反映,因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隐喻表达。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ambridge:CUP,1993.

[4]梁晓波.战争话语的概念隐喻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吕万英.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异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

Conceptual Metaphors about “Learning” in Chines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owards Conceptual Metaphor

LI Xiao-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Abstract: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Us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about “learning”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impact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put on its language and also gives a little help to the foreigners who want to learn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ulture;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learning”

(责任编辑:张连军)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学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