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改革

2015-03-20潘晓兰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胜任素质技能

孙 敏 潘晓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随着国内大学教育日益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提高自身职业胜任力以胜任今后专业工作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前势不可挡的互联网时代大潮对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基本文化特征强调开放透明、参与协作、去中心化及创新创业等时代精神。[1]任何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发布并获得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的透明性,使得不同人跨时空参与协作变得更加容易,进而使群体活动更多的体现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风尚。本文将系统分析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现状,并探讨基于互联网时代文化要求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改革路径。

一、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现状

(一)重知识技能培训,轻能力素质培养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往往把职业胜任力窄化为知识技能等显性要素,侧重面向对口岗位要求培训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忽视对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科学技术加速更新换代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使相关职业知识技能的折旧更新也随之加速,从而使知识技能在职业胜任力模型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是规范职业工作者行为的内在标准,也是激励其追求职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正变得日益重要。[2]因此,有必要改革当前侧重知识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重专业对口培训,轻职业发展引导

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市场需要对口,强调学生针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学习,接受由教师主导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以达到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要求。这种强调专业对口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满足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岗位要求,在入职后不需接受大量培训就能快速上岗,具有较高的短期人才培养效率。[3]但当今互联网的变化难以预测,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往往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而快速变化,这要求大学生具备灵活适应职业变化且能自主持续发展的基本职业胜任能力,但强调专业对口培训的人才培养实践,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自主职业探索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不重视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能力的培养。

(三)重业务操作模拟,轻创新创业实践

为使学生毕业时能快速上岗,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培训时,重视通过专业业务操作模拟等实训教学活动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这种培养方式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但难以培养学生从职业、工作和组织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并采取创新性解决办法的高层次能力。如今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文化蔚然成风,类似海尔和谷歌这样的国内外领先企业正借助互联网时代大潮带来的变革动力和手段,变身网络型组织,通过为内外员工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鼓励他们成为创客,积极进行内外部创业。[4]在此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希望他们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发起项目工作的自主意识、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及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跨界沟通合作的互动能力。[5]因此,应针对互联网时代文化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重学习结果考核,轻学习过程评价

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一般都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相对忽视对其学习过程中主观心理状态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学习结果往往取决于学习培养过程,对过程的动态评估有助于确保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今,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在职业胜任力模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应当改变当前仅注重知识技能学习结果考核的评价方法,加强对上述重要心理因素的动态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尽早诊断和干预。

二、面向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改革路径

(一)改革理念

为培养大学生自主探索职业世界并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的能力,在培养理念的改革上,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他们主动适应职业环境变化并进行自主职业探索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对互联网时代的职业环境及对从业者胜任要求的快速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主动学习,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

(二)改革内容

为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持续开放学习、问题驱动创新、跨界沟通合作、分享众筹共赢、风险承担和自主创业等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6]在培养内容上,除保留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应更注重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职业相关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应将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引导大学生认识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和职场变化特征,强化其作为职业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明确其自我职业理想,激发其职业发展的愿望,提升其持续开放学习、问题驱动创新、跨界沟通合作、分享众筹共赢、风险承担和自主创业等能力素质。

(三)改革方法

为更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在培养方法上,除保持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课堂讲授操练培训,还应采取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替代性的探究式、体验式社会学习方法,[7]与用人单位建立开放互惠的深度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成为行动主体,进行探索式团队学习,与团队成员一起调查学习用人单位的相关职位要求,并通过观察模仿优秀专业工作者的典型工作行为,请教、聆听他们的经验,间接体验,进一步通过专业工作任务模拟实训、用人单位专业实习及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途径,学习培养这些职业胜任力要素。

(四)改革评价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成为日益重要的职业胜任力构成因素,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和效果及其毕业后的工作态度与职业发展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改革评价模式上,应引起重视。具体可借鉴国内外职业胜任力研究采用的Akklermans 等人与Kuijpers 和Scheerens 开发的职业胜任力量表,[8]对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上的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分析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以进行有效干预。

三、结语

大学生是否具备足够职业胜任力对其自身、用人单位和高校都意义重大,而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又对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提出高校应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互联网时代文化要求,并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就培养理念、内容与方法上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1]黄相怀,张兰廷.互联网思维重构中国政治文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4):57-59.

[2]彭剑锋.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0.

[3]谢维和. 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关系模式[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9-11.

[4]庄文静.海尔在怎样孵化“创客”?[J]. 中外管理,2015,(1):43-45.

[5]曹大宏.求职能力与职业胜任力:创业教育的落脚点[J].江苏高教,2012,(6):104-106.

[6]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7]梁红.大学生素质形成过程的内化诠释[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3-105.

[8]周文霞,辛迅,谢宝国,等. 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17-25.

猜你喜欢

胜任素质技能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劳动技能up up!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