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二甲双胍
2015-03-20于波
于 波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2-DM),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型肾病、神经系统性病变、眼部疾病如白内障、视网膜改变等多种并发症.2-DM约占发病人数的90-95%,糖尿病患者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报道显示过去十年中,美国2-DM患病率上升30%,目前我国每年也有10%的新增病例[1].
2-DM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胰岛素及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本文将对降糖药物中的双胍类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二甲双胍进行阐述.
1 二甲双胍及其作用机制
双胍类降糖药物由两个胍基和一条侧链组成,于20世纪20年代被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后来由于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渐被淡忘.50年代,双胍类药物又有了新的报道: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福明.由于苯乙双胍和丁福明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退出临床使用[2].而二甲双胍由于其良好的作用效果及少有的不良反应而成为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1)其可以促进周围组织或细胞中糖的无氧酵解,有效的抑制或延缓糖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并且抑制肝脏和肾脏的糖异生作用,还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降低脂肪酸的非酯化水平,从而减轻对胰岛β细胞的脂毒性,从根本上改善胰岛素抵抗;(2)二甲双胍可以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即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胰岛素介导组织可以加强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组织如脑组织、肾脏、胃肠道、皮肤组织等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增加作用.(3)二甲双胍主要是降低或抑制多余的肝脏葡萄糖生成.从而可以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的分解以及肝脏对糖新生底物的吸收.二甲双胍能抑制脂肪酸氧化,使甘油三酸酯的水平明显下降,对三羧酸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3].
2 二甲双胍的优势
二甲双胍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有三[4-7]:(1)二甲双胍可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控制体重,(2)二甲双胍是唯一有文献的报道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口服降糖药物,据报道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独立于其降糖作用的新的作用优势[6].(3)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2.1 二甲双胍是针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对于非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疗效也相对较好.文献报道二甲双胍还可以预防有糖尿病倾向的肥胖者出现糖尿病.Cochrane荟萃分析表明,二甲双胍比α-糖苷酶抑制药、二肽基肽酶4抑制药经及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能更有效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
2.2 保护心血管并能有效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发生
二甲双胍不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且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并能抑制氧化应激状态下细胞凋亡等.
2.3 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基础病因之一,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面.文献报道,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其他类降糖药物有所不同,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同时,二甲双胍还能使胰岛素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基线水平.证明了二甲双胍可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单独服用二甲双胍也很少会引起低血糖血症.
3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不良现象.要在用餐或用餐前不久服用以减少胃肠副作用[8].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要注意血浆肌氨酸酐的浓度,营养不良的病人要注意检测血红蛋白[9].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二甲双胍最严重的副反应是乳酸中毒,由于二甲双胍本身并不能增加肝肾功能正常和非缺氧状态下体内乳酸浓度,而组织缺氧是发生乳酸酸中毒的首要原因,肝肾功能不全时乳酸代谢存在严重障碍.但老年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且较为安全[7].乳酸酸中毒发生率相对比较低约0.03‰,但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乳酸酸中毒症状为过度换气、腹部不适,若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使用.
4 二甲双胍的适用范围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其应用价值和临床地位较为重要,并且适用范围较为广泛:(1)有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出现时;(2)因为二甲双胍具有减肥、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防止并发症的多种功效因此在调整生活方式同时,二甲双胍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使用;(3)二甲双胍可以在磺脲类降糖药物疗效不明显或无效时服用;(4)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单独服用二甲双胍或将其与胰岛素联合应用进行治疗,这种疗法在临床上疗效确切、耐受性相对较好,并且获得了美国和欧洲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可;(6)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肾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80岁以上患者肌酐清除率必须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服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1〕程丹丹.糖尿病药物市场争夺战[J].中国卫生产业,2010,7(7).
〔2〕Andrew J.Krentz and Clifford J.Bailey.Oral antidiabeticagents:curentrol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rugs,2005,65(3):385-411.
〔3〕Krentz A J.Insulin resistance,Oxford:Black well Science,2002.
〔4〕Stumvoll M,Nu han N,Perriello G,et a1.Metabolic effects of meform in in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 End J M ed,1995,333:550-554.
〔5〕王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February 2010.vol.3 No.3
〔6〕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33).Lancet,1998,352:837-853.
〔7〕胡红琳,王长江.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的应用研究.Clinical Medication Journal.2010,8(4).
〔8〕CusiK.De Fronzo RA.Metform in:are view of itsmeta bolicefects[J].Diabetes Rev,1998,6:89-131.
〔9〕How lett HCS,Bailey CJ.Arisk.benefitassess ment of met form 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Krentz AJ,editor.Drug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J].Auckl and:Adis Books.200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