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灸法
2015-03-20张国贤张缙李璇
张国贤 张缙 李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当代灸法发展也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王雪苔老师的《古代灸法考》,为我们考证了自古至今的灸法;周楣声教授的《灸绳》,有对灸法独到的见解;蔡耀明教授的《特殊灸感研究》寻找特殊灸感与疾病建立联系;吴焕淦教授为灸法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陈日新教授开创“热敏灸”疗法,提出新的感传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灸法治疗方法;谢锡亮教授应用灸法治疗临床疑难杂症效果明显;日本人赤羽幸兵卫的《知热感测定法针灸治疗学》,为灸法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具体如下:
王雪苔教授的《古代灸法考》对中国古代灸法发展的全面总结,填补了灸法文献研究的空白,也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雪苔教授主要从灸法源流,施灸材料,艾柱灸法[1],隔物灸法[2],烧灼灸法,明清以来的艾卷灸法,保健灸法,天灸、水灸与内灸以及文献中提到的灸器[3],这九个方面系统地考证了古代的灸法,为我们从事艾灸科研与临床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周楣声[4]教授在灸法基础理论和临床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现将其在灸法理论、灸法临床、灸法器具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1、灸法理论创新——热证贵灸2、灸法临床规律创新——灸感三相(第一相——定向传导期,第二相——作用发挥期,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3、灸法器具创新(灸架,万应阳燧笔,针、灸、药三联治疗仪)等等。蔡耀明教授1972年创立新灸法,主要根据施灸时患者身上出现的特殊灸感,选择嗜热点、嗜热线施灸,以治疗疑难病和后遗症的新方法。
蔡耀明教授曾分别于1985、1986、1994年分别发表三篇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章《灸法治疗跌打损伤后遗症76例》、《温和灸法治疗风温病199例》、《特殊灸感研究》。其中蔡耀明[5]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嗜热点、嗜热线、病测——健侧效应、忌热点等特殊灸感,以及特殊灸感的特性和特殊灸感的临床应用。可谓是为艾灸事业的发展有寻找到了新的方向。
吴焕淦[6]教授主要从(1)灸材的研究;(2)灸法研究;(3)艾灸的效应特征及机制研究;(4)影响灸效的因素研究;(5)灸条效应启动的因素及机制研究;(6)灸法文献研究,这六个方面为灸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数据。吴教授还提出“人体对艾灸的温热刺激及其生成物的反应是灸效的科学基础;灸材、灸法、灸位、灸量及机体反应性是影响灸效的关键因素,合理运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的假说。探讨艾灸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安全性问题,揭示艾灸疗效产生的关键因素、灸疗热敏规律及其科学基础,阐释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建立艾灸量效关系和应用规律的技术平台。
陈日新[7]教授创立了热敏新灸法,主要是腧穴敏化学术思想,其中包括穴源于“敏”,穴择于“敏”。腧穴敏化的关键所在有三点,有“敏现”穴定,“敏至”穴优,“敏消”量足。陈教授还发现腧穴敏化还包括六种明确可感知的现象:(1)透热、(2)扩热、(3)传热、(4)局部不热远部热、(5)表面不热深部热、(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发明了“开通经络灸疗术”[8],用艾条灸病人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病人的经络感传现象,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
谢锡亮[9]教授尤其善用灸法,主张用药贵专而不在多,取穴宜精而不在繁,简、便、廉、验能治大病方为良医。本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原则,认真研究人体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发表《中国传统灸法能治乙型肝炎》,用灸法治疗乙型肝炎,采用在穴位上直接施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本人赤羽幸兵卫的《知热感测定法针灸治疗学》[10],内容为介绍著者所发明的在针灸上应用的知热感测定法和皮内针法。著者发明在井穴部位上用燃着的线香来测定知热度的敏钝,判定某条经络有疾病,然后根据虚补实泻的原则,用皮内针法来治疗,而可得到确切的疗效。
但是,当代灸法发展也同样存在若干问题,滞后于针法的发展,灸法的科研成果也比较少,缺乏临床灸法规律性的研究,灸法也同样缺乏规范,哪些属于临床范围,哪些属于保健行业范围,目前市场上界限不清,容易出问题。其实灸法,它跟针法比起来,它是早的,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资料看,出土的医书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那时候不是十二脉是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灸经》,看起来是比《足臂十一脉灸经》更进一步了,这《阴阳十一脉灸经》里多一个耳脉、肩脉、齿脉,这些实际上就是“气至病所”的一个表现。原来这个十一脉基本上都是向心而行的不是远心的,十一脉灸经学术思想发展继承出现了《内经·灵枢》。
《内经·灵枢》中经气也是向心而行的,第一篇《灵枢·本枢篇》讲的是井、荥、输、经、合六十六穴,这六十六穴,不仅仅是说穴位,而是强调经气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荥、输、经、合向心而行的循行路线,可是现在归结到什么上了,目前仅仅归结到五输穴上了,很少讲到这个向心而行的循行路线,本来“向心而行”这是个大事。它继承十一脉灸经来的,当时用灸法时,十一脉灸经没有穴位,穴位可能是以后有的,这是一个过程。第二篇《灵枢·根结篇》讲的是四肢为根,结在什么地方呢?在胸、腹、颈项以上,这个胸腹是指五脏六腑说的,这个颈项以上指的是五官说的,那种经气可以往上来,就说明有气至病所。这一篇讲的都是经气向上行而且到达胸腹和五官。第三篇《灵枢》五十一篇叫卫气。这篇上有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也是重点的部分讲的是标本,这里的标本讲的是经穴,四肢为本,前胸后背穴位为标,它也讲的经气向心而行。这是《内经》上这三篇应该是和十一脉灸经延续下来的。
谈到灸法的以后发展,重点应该是我们想办法把古代的《十一脉灸经》再现,这样我们就把经气循行的“根”找到了。如果经脉循行再现,我们找出它的规律来,假如灸感能找的这个,再加上黑龙江过去由声电鍉针在患者井穴上,激发经气出现循经感传的气至治病所图,如果这两个如果结合的话,我们就距离把古代经络本来面貌就更接近了,这才是中医针灸应该做的大事,从理论上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当代中医针灸人应该办的事。
[1]王雪苔.古代灸法考(上)[J].中国针灸,1982(1):1-5.
[2]王雪苔.古代灸法考(中)[J].中国针灸,1982(2):38-41.
[3]王雪苔.古代灸法考(下)[J].中国针灸,1982(3):35-40.
[4]周次利,蔡圣朝,吴焕淦,王茎.周楣声灸法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3,30(3):141-143.
[5]蔡耀明.特殊灸感研究[J].中国针灸,1994(S9):306-308.
[6]吴焕淦,沈雪勇,陈日新等.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2011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11:1-9.
[7]安鑫.陈日新腧穴敏化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1,1,1,42(337):77-78.
[8]张波.陈日新“开通经络”艾灸疗法[J].江西中医药,2006,1,1,37(227):7-8.
[9]谢锡亮.灸法简介[N].中国中医药报,2005,4,25.
[10]赤羽幸兵卫.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