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健身操在学校推广的人学价值研究

2015-03-20苏绍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尚武崇德武术

苏绍会

(蚌埠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前言:武术“尚武崇德”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是当代武术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随着文化全球化,外来强势文化的侵入将使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民族精神有被同化的趋势.培育当代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另外,当代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主,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我国历来倡导的传统美德教育失衡.从人学的视角研究武术的“尚武”精神来培养当代青少年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武术的“崇德”精神来培育当代青少年的诚信、孝敬、仁爱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武术教育在学校开展很多年,但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针对目前的现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文在全国各类学校推广武术健身操,这是武术走进学校的另一种形式.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实施有效地操作手段,使武术教育真正满足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需求.古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武术文化教育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不能昙花一现.如何从思想认识上实现对武术健身操推广价值的提升?如何把武术健身操长期有效地推广?这些都是实践操作研究的价值体现.

1 武术“尚武崇德”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演变

1.1 原始的武术是带有血腥的掠杀工具,不具有“尚武崇德”的精神

武术“尚武崇德”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在东西方文化还没成型之时,武术也不具有文化特色,[1]那时武术的雏形只是原始人类在与野兽搏斗过程中依赖求生本能和生理机能逐渐摸索出许多有效的狩猎方法:运用拳打、脚踢进攻,或者跳跃、躲闪防御等等攻防动作.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那些本来用于狩猎的攻防格斗技术转化为部落之间为掠夺土地、财产、人口而发生战争的手段.随着氏族、部落之间战争的频繁发生,攻防技术在实践中逐渐丰富起来,逐渐丰富了武术的技术内涵.那时的武术只是一种残酷的掠夺工具.到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已进入文明时代.那个时期战争仍然频繁发生,人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军事战斗技能才能生存下来,当时的尚武尚勇成为人们的生存观.[2]同时,尚武尚勇也是一种生命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强健体魄和健康无灾以立身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生命有所作为的生命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不具备武术的“尚武崇德”精神.

1.2 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前夕,儒学思想占社会的主流地位为武术“尚武崇德”精神奠定基础

从汉代以后直到辛亥革命,儒学思想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佛教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但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人是武术的载体,武术自然也会受到文化繁荣的影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刚健有为”的思想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孔子是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继承、总结了原始社会后期以来和殷、商、周三代的文化传统,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孔子自述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赞扬“刚毅”的品格.[3]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易传》会通天人之际,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在“刚健、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下,当时主要以打斗为主的武术更加表现出刚建的文化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武侠之风”、佩剑之风的盛行以及“齐人隆技击”的出现,是当时武术“尚武”精神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盛行孕育了武德内容.儒、墨、道、法各家的伦理道德内容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中国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习武之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结构而独立存在,其道德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孔子提出的“勇而无礼则乱”、“射者仁之道”.“武术崇德”精神在当时社会开始有所体现.

两晋南北朝直到唐代中国文化第二繁荣期,“技有术、舞有套、套有谱”的武术框架已经形成,表明武术的技术和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武则天推举的“武举制”使武术从农耕文化进入上流社会.直到清代末年,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废止武举制.这一漫长的时期武术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武术的拳法、武术的理论都得到完善发展.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中移植中国古典哲学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来阐发本拳种拳理.武德内容也有所规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以德为先”.作为武术各门各派的武德内容的框架,武术的“尚武崇德”精神已深入人们的思想.

1.3 近、现代,武术“尚武崇德”精神唤醒国人的意识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面对外来西方列强的入侵,试图“西法练兵”,但难以治愈“国弱民弱”的沉疴.多少仁人志士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严复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著作,其“自强”、“保种”思想也一起传入社会.后来像孙中山、梁启超等一些有志之士将目光投向武术,试图通过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唤起民族精神.[4]30年代前后,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再度高扬,“九·一八”事变后,逐渐达到空前的程度.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外来体育文化的入侵使学校的武术文化教育逐渐边缘化,有被外来武技取代的危险.随着外来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西方以“利己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克己复礼”的文化价值观严重偏离,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已经引起国家领导精英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纲要》在实施操作中指出,在体育课中增加武术的内容.可见武术的“尚武崇德”的美德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

2 我国当代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物质文明有了飞跃的进步,然而与经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毒奶粉、地沟油、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出现根源于我们的伦理道德出了严重问题,导致大家“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漠视公平正义、思想道德沦丧、社会总体信任度危机等等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国自从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受到了控制,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又是社会一大难题.家庭独生子的可贵性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误区.望子成龙心切,只注重孩子的才艺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过分溺爱,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受挫力低,自我为中心,人情淡漠,规则意识薄弱.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金钱至上的理念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现行的教育升学模式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仍然是现在教育的主流.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只是局限于让学生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多读文学书籍.没有抓住现代教育的主要矛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和人格完善的教育仍然不够,导致当代有些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才学,没教养”的现象.

时代发展了,我们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抓住当代学生教育问题的根本,寻求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日、韩能够将空手道、跆拳道列为与其他体育课平行并列的必修课程来培育其民族精神,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利用我们的民族体育来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原国家总理温家宝说:“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要回朔源头,传承命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伦理道德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这将是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使命.

3 武术健身操“尚武崇德”精神对我国青少年人学教育价值

武术健身操以武术的基本动作为运动元素,既有表“形”的动作特色,又有表“意”的动作名称.每套动作是以撑拔舒展、势正招圆、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长拳运动特点作为基本运动风格,并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虎拳,鹰爪拳等拳种的技术动作和技法原理,既有单练,又有拆招对练形式,是我国武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蕴含武术的文化精髓.

3.1 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精神的人学价值

首先,武术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拳不练功终究一场空,武术功法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长期坚持,必须经历严寒酷暑的肉体磨炼才能锻炼超常人的意志品质,才能获得超常人的武术功力.其次,武术是一种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这样的技术有益于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另外,武术也是一种对抗项目,在攻防对抗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失败和挫折既是痛苦的体验,也是教训的积累,它不是倒下的借口,也不是放弃的理由,只表明这一次没有成功,仍需继续努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历无数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才会“增益其所不能”.[5]青少年从小从事武术运动可以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竞争能力、受挫心理等等.因此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可以弥补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足,是培育当代青少年自强不息精神的有效手段.

3.2 培养当代青少年“诚信、孝敬、仁爱”的人学价值

儒学认为“诚”是五刚之本,百行之源.[6]武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成为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我国传统美德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信即诚也,从人言.《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即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以诚为基础,中国武术形成了相关的武德,武术健身操的演练以抱拳礼开始到抱拳礼结束是武德所要求以礼始以礼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典范.武术传承以德为先,师傅在择徒中首先注重徒弟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要求对武术事业的忠诚.过去武术的不同门派中最忌讳一人拜二师,看做是对本门派武术的不忠.这在今天看来具有消极意义,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创新,但是在过去是练武者忠诚于本门派武术的基本体现.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讲“信”是练武人的基本准则,武侠基本的要求是言必行,行必果,为朋友两肋插刀,舍生取义的诚信价值观.武术是一种践行文化,是通过自身的身体践行来感悟武术文化“诚信”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诚信缺失的年代里,武术应当担负起青少年诚信教育的重任.

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敬是知恩图报传统美德.在我国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于信”的德目,还有“报”的德性.回报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重要的原理与机制.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中国的传统美德强调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辈的提携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等等[7].武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武德对练武者的“孝敬”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理解.师傅收徒传授技艺是讲究不孝者不传,不善者不传.师徒之间形同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之间如同兄弟,先拜师者为兄,后拜师者为弟.祭拜师傅也以师兄弟的顺序为先后.习练武术领悟孝敬文化内涵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需求.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仁爱”道德准则的概括.“仁”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仁远呼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以此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中国武术在“仁爱”道德精神的感染下丰富了武德内容,练武之人讲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精神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虽与现代的时代背景不相适应,但其可以引申为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当代精神.

结束语

武术健身操虽然具有较高的人学教育价值,但此价值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武术健身操在学校长期、有效推广下去.首先,武术健身操在学校推广需要政策支持的长期性;其次,武术健身操在学校推广必须结合武术课来领悟武术健身操文化内涵的实效性;武术健身操推广要改变人们习惯以传统工具理性价值认识武术健身操,对它的认识要上升到人学层面.

〔1〕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新趋势 [J].体育学刊,2008,15(10):94-95.

〔2〕郭志禹.中国武术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2.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0-123.

〔4〕陈锡祺.孙中山全集:精武本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31-34.

〔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9-124.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3-218.

猜你喜欢

尚武崇德武术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崇德尚武 弘扬国粹本刊总编与释德扬法师走访湛江少林学校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术
中华尚武魂
走出尚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