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5-03-20严国华
严国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严国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着办学追求游移、制度缺失、校园文化创业不够、顶层设计缺乏、功能不足、辐射能力弱、缺乏文化自觉等困境,需要在顶层设计中,把握好总体价值追求,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做好整体设计,制定实际可行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严国华(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110-04
收稿日期:2014-12-04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406098)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积淀,是由高校教育者(包括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创建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整合和融合为表征的一种文化形态。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大多脱胎于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有的还是多校合并而成,这就难免造成校园文化的历史断层和校区冲突,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
一、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困境
校园文化是在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缓慢积淀的,是特定校园环境中时空纵横、师生互动的精神和物质结晶,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成分出身,决定了其与本科办学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起步时就或多或少地存在先天不足和诸多困惑,主要体现在:
1.新的办学追求游移难定
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是办学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总源泉。新建本科院校站在本科办学的新平台,曾经可能是专科层次的高端,在办学追求上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和长久性的自我优越感,进入本科层次后,一下成了末端,失去了原有目标,既有的优势丧失,而本科层次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学科专业布局已基本被老牌本科院校所占据,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已充盈的本科办学空间中找到一席之地,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办学追求仍处于探索和不断调整中。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创办初期繁重的建设达标任务,也难免让领导者在客观条件面前,突击“牛鼻子”工程,对学校的办学核心追求、学科专业优势突显等思考不多、把握不够,忽视学校精神的养成,校园文化所承载和依托的本源不够。
2.制度缺失和于法不周延并存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适应本科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要全面建立,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而制度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短时间的突击难免挂一漏万,制度缺失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大量原来并不熟悉领域的制度规范,承担新制度建立的各职能部门往往按照原有专科工作定式和出于制度利我主义,使得各类制度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制度的周延性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修订。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应时应景的问题,有的新制度刚刚建立就被束之高阁,实际工作仍然沿用过去的工作模式,制度建设一劳永逸现象较为突出。
3.校园文化建设的创业不足
校园文化需要创业。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专科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多校合并的各自原校园文化亚种需要融合,与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价值追求和建设架构需要形成,这都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在起步伊始,其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和学校其他方面工作一样重新创业。但事实上,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建校初期都被弱化了,一般是照搬或模仿老牌本科院校,在处理形式开拓与内涵传承、原亚种文化整合创新方面明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观念和创造性思路都非常欠缺。
4.校园文化建设的辐射能力弱
高校的“文化传承和辐射”功能,是新建本科院校较易忽视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高于社区文化,具有文化辐射的先天优势。但新建本科院校的初期,达标建设任务重,自身生存发展压力大,使得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难以投入更多精力来推动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对接和互动。当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还存在文化自卑的心理,就更谈不上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社区辐射。
5.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缺乏和功能缺失
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恒久性和动态平衡的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较为长期的顶层规划设计。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硬件上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的“三边”现象突出,软件上重急用、重显性、重形式的“三重”情况明显,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意识的不足,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仅有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存在“见子打子”的情况,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失。此外,多校区校园文化主体缺失严重,对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探讨明显不足,普遍忽略隐性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其校园文化的服务面向局限,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其他主体共建探讨较多,共享研究不够。
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目标诉求
校园文化是一个由师生为主体创造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制度环境和行为准则等构成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是充溢在大学躯体里与生俱来的精、气、神。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是学校的元气,各项工作都应是这种元气的流布,广大师生都应能够受到它的滋养。没有真正大学文化的确立,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将会受到质疑,大学的基本任务和使命就无从承担。努力构建高品位大学文化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的任务。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一是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真诚服务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它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文化建设事业的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取向。二是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独有的大学特质和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教风和学风的培育,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和理念,打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流和涵养。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校歌等精神符号的确立及校标、校徽、校旗、标志色、宣传语、宣传画册(片)等形象标识的设计。其中,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学校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校歌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这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起步之时,就应凝聚全校智慧凝练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精神,找准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重视校训校风的宣传和深化,逐步形成符合学校精神内核的精神符号。形象标识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环境、社会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可以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这需要优化校标、校徽、校旗的设计、制作和使用,逐步形成富有学校形象特色的标识系统。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系统,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以制定学校章程为总揽,逐步建立健全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创新、育人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
行为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行为文化建设上,要积极构筑教师、学生、管理及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逐步总结构建符合学校文化整体要求的师生行为标识系统。行为识别系统是校园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用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师生员工的工作行为,通过各类行为活动让学校师生、社会公众掌握高校信息,达到识别学校、了解学校、认同学校的目的,并能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花大力气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注重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建校纪念日等仪式文化的培育;注重理论探讨、学术研究的氛围营造和平台建设;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教风学风的改善和优良校风的形成。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在环境文化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评估的需要,大都完成了必要的建设任务,有些还建成了能满足未来需求的新校区,校园硬件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环境文化的基础有了很大改观。下一步是如何在现有环境中植入更多更巧的文化元素以及细节的处理完善、空间的拓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多校区环境建设,结合实际,立足长远,从物质环境文化和网络环境文化两个方面大力推进。物质环境文化要突出让校园楼堂馆舍、雕塑道廊、花草树木等建造和培植与学校整体精神追求相协调,有计划地进行规划与建设,并不断赋予物质文化的精神意蕴,体现浓厚的人文情怀。网络环境文化要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制高点,聚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互动交流平台,建设若干与学校精神文化相契合、亲切大气的寓教育、管理、服务于其中的网络文化系统。
三、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大学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是一个自发和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性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对大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等的科学认识、自觉设计与自主创造的过程。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要以创业的意志和行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起步之初的若干发展规划中一定要在谋划学校办学追求和统筹学校其他规划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慎重而开放地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理念上一脉相承、在原则上一以贯之、在工作中一抓到底。这个顶层设计将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崇尚什么,张扬什么,信仰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摒弃什么,建设什么、怎么建设,保障什么、怎么保障明确下来,成为这所大学的最顶层思考之一。这个顶层设计要促使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觉中建设校园文化,以积极的姿态、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自觉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和“文化长城”。
2. 做好学校精神培育以及形象塑造工作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清晰判断、科学回答和有效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所崇尚、张扬和追求的价值理念、目标追求,才能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灵魂,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理想感召力、精神凝聚力、道德规范力和文化辐射力。要尽快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定位,研究确立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及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学校精神,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结合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办学成就,加强对校训、校风、校歌等精神口号和文化符号的凝练和诠释,使之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强化影响,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好记易行、好诵易传的师生共同价值信念,为广大师生所理解、认同和践行。要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校史资料,筹建或改建校史陈列馆,增加实物展品,改进展出形式,加大开放力度,逐步使新生入学后的校史教育制度化,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要优化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制作、推广使用,制定相应制作技术规范和推广使用规范,利用各种事务用品、公文、公务用品、环境布置等形象展示载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师生认同、社会认可的学校视觉标识。
3.抓好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质是高校学生和教职工所共认共享的行为模式的总体,而这需要严密的制度来进行保障,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测评的感官营建和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本科院校相匹配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工会代表会制度,发挥其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要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重点建立和修订以学校章程为总领的,涵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按照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人文性、合理性、指导性,以制度保证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规范各类人员的行为,明确其权利、义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上的育人功能。
4.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学人所应有的学者精神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对于当前学者精神的失落,尽管我们更容易从时代的征候中找到其客观原因,但精神防线的守护关键还在于主体自身。新建本科院校尤其要重视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意义,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行为和评价办法,加强师德引领和激励工作,引导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5.重视优良学风的培育
优良学风、校风对大学生的熏陶与教育比书本和课堂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更长久、更深刻。可以建立学风建设统一领导机构,协调统筹职能部门、院系、团学组织和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风建设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要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学生辅导员进入教室、公寓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早操、上课考勤,整肃考风考纪,加强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要积极开展契合本科办学需要的主题学风教育活动,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6.注重培育精品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动感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确立2~3项全校性重大精品活动,赋予学校特色,形成规范体系,由学校统筹组织,把这些活动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重点活动,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加、终生受用的教育精品。要持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学风建设周活动、教师节慰问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要积极尝试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品牌化,中型活动院系化、专业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班级化、普及化”的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此外,要以文化自觉推动校园文化的社区辐射,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原则,坚持“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推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增强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生命力,彰显校园文化更广的社会价值。
7.建设拓展环境文化的功能作用
校园物化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维护好校园的树木和绿地,保证校园四季有花、四季长青。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文化景点和健身设施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整治,为物化环境融入文化元素,成为大学生可呼吸、可感知的正向教育载体。要站在本科办学的层次,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网络环境文化建设,使教师与学生增加了更多、更快捷的互动机会,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充分碰撞,培育优良的学术创新文化氛围及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爱玲,王守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2]周全.教学型新建本科学院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责任编辑文川]
Predicament research o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 its countermeasures: taking the remote rural areas of H County, J Province as examplesby CHEN Zhi-qi, LIANG Jin-long p. 114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needs high qualified teachers, and teach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rural teachers’ abilities. But in fact, the rural teacher trainings are uneven, some good and some bad. Some teachers in remote rural area are neglected, or even have no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of rural teachers training, thu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remote rural are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tatus of teache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