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荆楚贡献”
2015-03-20吴成国
吴成国
(湖北大学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可以说,“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而中国梦是中国现代化之梦,根源于我国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史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沉沦的抗争和奋斗。湖北古称“楚”,又名“荆楚”,宋代始称湖北。在“中国梦,价值魂”的探索中,荆楚儿女谱写了一曲曲奋发图强的壮丽乐章,堪称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荆楚贡献”。
一、炎帝神农文化和凤文化:后世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大家庭中,荆楚文化地位重要,不可或缺。荆楚文化“是指昔日楚地疆域上从古至今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历时性的文化,以内涵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合成”[2]6~7。关于其内涵,学者们虽仍存歧见,但多认为“荆楚文化的主源是楚文化”[3]17,炎帝神农文化成为荆楚文明滥觞期的代表,而凤文化则是楚文化的一大特质。
早在中华民族的传说时代,荆楚大地上诞生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炎帝(距今约6000—5000年左右),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是远古传说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与黄帝一起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关于炎帝神农的生地,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今湖北随州被称为“炎帝神农故里”。在争夺名人文化资源愈演愈烈的当下,全国有四省五地争夺炎帝故里。炎帝故里之争关涉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相比其他四地,湖北随州可把视野放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去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劳作之地,这里有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州,种植五谷之地谷城,搭架采药的神农架,漂洗药材的神农溪等,还有当阳的麦城,也可能与炎帝神农种植五谷有关。为什么在包括随州在内的鄂西圈内有如此之多的和神农相关的神话传说?这当是炎帝部落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去不断适应和战胜大自然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在另外四地却不曾看到。
还有出土考古资料也对论证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有利。例如,湖南长沙子弹库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甲篇中提到的人物有伏羲、女娲、炎帝、祝融等,李零先生认为,“这些传说人物经与古代文献对证,可以清楚看出,他们是属于南方、特别是楚民族系统的神话传说”,“反映楚人的传说系统”[4]33,71;楚帛书甲篇中涉及的几处地名和水名,多数已被学者确定为楚地①饶宗颐、曾宪通编著:《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版,第7~10页。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因此,有学者认为,“综合考察诸家之言,炎帝神农生于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之厉山的说法更为接近历史本原”[5]51。
据研究者称,炎帝神农的丰功伟绩主要体现在十大方面:始作耒耜,以利民耕;始种五谷,以为民食;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治麻为布,遮体避寒;制弧剡(读yǎn,削尖)矢,以抵侵凌;作陶为器,以储民用;首作琴瑟,娱乐民众;台榭而居,安家立业;首创煮盐,强健体魄;观察天文,设立历法。而炎帝神农文化背后所蕴涵的炎帝神农精神有三:首创肇造的精神;刚健有为的精神;贵民利民的精神[5]52~55。
楚先民崇拜凤凰,楚文化是崇凤的文化。楚先民崇拜凤凰的考古资料可追溯至石家河文化,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遗址中,出土的数千件陶塑动物中,鸟占了大部分;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还出土了一件环形玉雕凤;楚地又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凤纹帛画、绣品、漆器[6]。而在典籍中,楚人的先祖祝融、羲和,被视作凤凰的化身。在屈原的作品中,曾14次之多将凤凰引入他所营造的世界中。民间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俗语,这一俗语似乎与《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谓“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的记载不无关系。
伦理学家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道德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准则,这种道德是在共同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依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7]1~2。炎帝神农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为公、为民等精神的活水源头。正如陈振裕、张硕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上编第一章中写道:“以农耕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炎帝神农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轫、孕育及其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数千年来,炎帝神农精神和黄帝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一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绵延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5]55而凤文化的研究者认为,凤凰的神性有:向阳、达天、自新、秉德、兆瑞、崇高、好洁、示美、喻情、成王;凤凰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求明、献身、负任、敬德、尚和、爱美、重情、惜才的精神品格;而凤凰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答曰:和美[8]159,198,1。与炎帝神农精神一样,凤凰身上所昭示的民族精神品格,也成为后世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二、老子及其《道德经》:秩序建构与道德重建
把“道”提升为哲学范畴始于楚国哲学家老子[9],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其道家学说“尊道贵德”[10]109。
《史记》记载有三个老子,其中两个是楚国人。司马迁对于老子其人的认识已有些模糊,《史记》所记三个老子分别是:李耳(老聃)、老莱子和战国时的周太史儋。但是,司马迁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子就是与孔子基本同时的李耳(老聃),说他“修道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1]2141,这便是后来的《老子》。传世本《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共计81章,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人们敬仰老子,是因为他为人类留下了由深奥的警句、箴言、妙语和反论组成的永久智慧。五千言的《老子》,言简而意味深长,反论而奇思妙想,质朴而奥旨无穷”[1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读hù)县(今河南鹿邑)人。苦县先属陈国,之后陈为楚所灭,苦又属楚,故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读lài)乡曲仁里人也。”[11]2139而老莱子的出生地则在今湖北荆门。不论老子是哪一位,一个根本的问题是,道家学说渊源于楚开国人物和楚哲学开山人物——鬻熊,对此,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楚学专家张正明皆有论述①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于昭和六年(1931)发表《文化史上所见之古代楚国》一文,把道家渊源置于鬻子那里。文中谈到:“道家渊源的鬻子及发挥光大道家思想的老子、庄子,皆为楚人。更据《汉志》,蜎子、长卢子、老莱子、鹖冠子,亦皆楚人。至于其他传说中的隐逸,有狂接舆、长沮、桀溺(见《论语》)、詹何(见《列子·汤问》、《列子·说符》、《韩非子·解老》)、北郭先生(见《韩诗外传》卷九)、江上老人(见《吕览异宝篇》)、缯封人(见《荀子·尧问》),皆楚人。”小柳司气太:《文化史上所见之古代楚国》,《东方学报》东京第一册,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昭和六年三月出版。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7~218页。张正明先生的有关论述,分见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
虽然东西方学者对老子“道”的释解歧义很大,但“道”反映、描述了自然的秩序,它也是宇宙内部及宇宙背后固有力量的显现。作为自然秩序,它不同于儒家建构的礼法秩序,古今学者都一致地看到了道家的“道”依然是人间秩序的另一形态。在老子看来,“道”为根源的秩序,“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社会秩序必须与宇宙内在的秩序相一致,人间秩序的合理性在于它是经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学习、传递而形成的。
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出土,极具学术意义。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的1号楚墓出土了804枚竹简,这便是1998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其中就包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最真、最为原始的《老子》传抄本。竹简本《老子》现共存2046字,约为传世本的2/5,绝大部分文句亦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萧萐父先生说:“楚简的重见天日和浚求博证,势必促成对先秦血脉、儒门多派、儒道关系、儒墨关系以及经学源流等重大问题的重新梳理和重新定位。”[13]16罗运环先生则通过楚地出土简帛文献,对楚地的学术思想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学一直是荆楚重要的文化内涵[14]462~463。
郭店楚简本《老子》与今本多有差异,还出现了异文,表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的思想家。竹简本表明早期的道家也讲仁义、尚中。传世本《老子》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竹简甲组作“绝伪弃虑,民复孝慈”,裘锡圭先生释“虑”为“诈”②《老子释文注释》,见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及第113页注[三]。另参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又说:“从简本看,‘仁义’和‘圣’都没有进入‘绝弃’之列。”[15]345可见竹简本没有如传世本一样正面反对仁义,而传世本《老子》对儒家标榜的“仁义”、“忠信”、“孝慈”、“礼”等主张都态度鲜明地进行了批判。有论者指出:
《史记》的记载与竹简本《老子》相契合,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问题的思想家,孔子是在老子的影响下致力于道德重建的。[16]63
郭店楚简的出现使我们目前可以对先秦儒道及其关系,勾勒出一个较之以前更为客观、更为符合思想史实与情理的大致轮廓。[17]
三、从屈原到闻一多:爱国者的足音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屈氏,名平,又名正则,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正道直行,忠诚爱国的事迹名扬千古。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司马迁称赞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闲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1]2481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其名篇《离骚》,可以体会到其中流露出的楚国前途之忧、楚国人民前途之忧的深沉而又强烈的忧患意识。《离骚》的这种忧患意识从其名称即可窥见。关于“离骚”之释,释者皆认同“骚”为“忧愁”之意,多认同“离,遭也”之说,但宜释“离”为“忧”,“离”与“骚”二字为同义重言,也就是忧上加忧[18]。在《离骚》这一光辉诗篇中,屈原抒发了“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气节,这些诗句成为人们不断传诵的名句,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以屈原为表率的楚人的爱国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气节产生着强劲的驱动力。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殇》就成为一首悲壮的战歌,屈原的名字就变成一面火红的战旗,激励着众多志士仁人,感召着无数平民大众”[19]270。
屈原的爱国精神在现代一个湖北人、文学家、学者、诗人闻一多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延伸。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诗人闻一多1922年8月至1925年5月在美国留学时,眷恋万里之遥的祖国。1922年9月24日,他给好友吴景超的信中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当不致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20]771923年,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闻一多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我爱中国故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20]121闻一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我是中国人》,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诗中写道:“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广漠的太平洋的度量,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20]233~234留学期间,闻一多还创作了《七子之歌》,分别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誉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20]222
中央电视台为迎接澳门回归而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就是直接取材于《七子之歌》组诗中的第一篇。
1946年夏,为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闻一多在昆明遭特务暗杀。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只有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1]1499~1500正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熊召政所指出的那样:“楚人的这一份执著,薪火传承,一代又一代。这种血液,这种生命的印记,是无法改变的。”[22]
四、从“一诺千金”到“信义兄弟”:诚信的高扬
《老子·第八章》第一句说道:“与善仁,言善信。”意思是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事实上,“楚人重然诺”成为楚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故而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有这样的诗句:“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23]1811自先秦时候起,楚人便以精诚的守信精神最早闻名于世,后来发展成为文明中国、礼义之邦坚守的行为准则。守信重诺是指在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中,要做到坚守信用待人以礼,恪守诺言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楚人重然诺”的事例书之于史册的,有三则故事即“复陈”、“存郑”、“和宋”都与楚庄王有关,体现了楚庄王无愧为“英主”二字,霸主气度。以“复陈”为例,《史记》记载,前598年,楚庄王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借平息陈国夏征舒之乱为名,出兵伐陈。事先对陈国声明:只杀有弑君之罪的夏征舒,不会惊扰陈国百姓。为了争取陈国邻邦齐国的中立,遂派大夫申叔时到齐国游说。后来,楚师未经剧烈战斗即攻进陈都,捕杀了夏征舒。庄王宣布:陈国已灭,改为陈县。这时,大家纷纷向楚庄王道贺,只有自齐国归来的申叔时不贺。庄王问其原因。申叔时说:民间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地,这个人虽有错,但田主却将牛据为己有,这就太过分了。大王伐陈时只宣布要惩罚夏征舒的罪,是以仁义的名义来兴师征伐的,可是却为了获得利益而把别人的国家也灭了,今后如何号令天下!所以我没有向大王表示祝贺。庄王听后说:你讲得对。于是宣布收回成命,履行诺言,并派人去把逃到晋国的陈国公子午接回陈国继承王位。《史记》载:“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11]1580孔子的这一评价也见于《孔子家语·好生》:“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10]23正如研究者所言:“‘复陈’‘存郑’‘和宋’的决策,在历史上广受称赞,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楚人言信行果的思想。楚人屡屡释放忠信之君、忠信之人,尊重那些能够‘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恰恰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对忠信重诺的认同和推崇。”[19]282
楚君如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楚人也毫不逊色,流传千古的有楚人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他为项羽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多次陷汉王刘邦于绝境,为项羽立下大功。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因痛恨季布,下令以千两黄金捉拿季布。季布为人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全力去做,从不食言于人。这种品质使他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与友谊,以致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在朋友的保护和帮助下,季布终为高祖刘邦所用,担任郎中。《史记》云:“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11]2731可见,诚信重然诺,不仅是季布知名度较高的原因,也是为社会所公认的道德,否则,不会出现在民间谚语中。“一诺千金”的成语即源出于此。
战国末,楚国最终为秦国所灭,楚人仍顽强地发出“楚虽千户,亡秦必楚”[11]300的悲壮誓言。近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10年,湖北留日学生一个叫冯特明的人在《汉声》刊物(由《湖北学生界》第六期易名)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句是“推翻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是楚人”;第二句是“我坚信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也必将是楚人”。陈胜吴广起义,辛亥武昌首义,应当是楚人忠诺于国的最佳表现。
楚人重然诺的优秀传统在今天集中表现在“信义兄弟”孙水林兄弟身上。在北京当建筑包工头的湖北武汉黄陂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批示:“孙氏兄弟事迹感人。这就是典型的武汉人,信义、守诺、豪气,我为这样的武汉人而自豪。”2010年2月25日,《湖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全景式长篇通讯《超越生命的承诺———记生死接力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评论《千秋万代信义为本》,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新浪网等主要门户网站转载,让无数读者和网友为之落泪[24]。
“信义兄弟”黄陂孙水林兄弟当选为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信义兄弟”的颁奖词是:“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25]今天,一提到“信义兄弟”,人们都知道说的是湖北武汉黄陂孙水林兄弟。
从“一诺千金”到“信义兄弟”,从先秦以来的楚人到今天的湖北人,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代代高扬。
五、结语
当今,中华大地,道德天空,呈现出道德群星耀荆楚,荆楚星光耀神州的喜人局面[26]。从古至今,楚人、湖北人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做出的贡献彪炳史册,可谓是与天地同光,与日月同辉!
2013年9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传承发扬好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他指出:“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璀璨星空中地位显要,是全省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打造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母体和源泉,绝不能丢。丢了,就是对不起先贤祖宗,就是历史的罪人!……要更多地运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做到楚材楚用、楚材先用、楚材大用,努力把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使其既贴近群众又贴近市场。”[27]12这段精辟的讲话对荆楚文化的作用做了高度评价,我们应当深入发掘荆楚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的优秀文化成果,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反思、价值守望、文化传承的经世致用功能,为文明湖北建设服务,为“中国梦”的实现继续贡献“湖北智慧”。
[1]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Bt5ItmxDJAlOsl2PDt1Fx5vrc IS9CVER52Q3QKU3.
[2]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正明,刘玉堂.中华文化通志·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刘玉堂,赵毓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 吴艳荣.楚凤[J].江汉考古,2001,(1).
[7]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庞进.凤图腾[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9]吴成国,程程.楚文化与老子之道[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0]严遵.道德指归论:卷四[M]//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0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王中江.遥远的绝响——老子学说奥义解析[N].光明日报,2012-08-25(7).
[13]萧萐父.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M]//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4]罗运环.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裘锡圭.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M]//曹峰.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16]刘玉堂,张武.荆楚百个中华之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17]丁巍.郭店楚墓竹简中外研究述略[J].中州学刊,2000,(2).
[18]吴成国,彭忠德.屈原《天问》史学价值论析[J].文艺研究,2012,(11).
[19]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0]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2]熊召政.楚人的文化精神——在北京大学的演讲[J].作家,2007,(1).
[23]李白.送储邕之武昌[M]//彭定求.全唐诗:卷 177.北京:中华书局,1960.
[24]信义兄弟[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05754/6344709.htm?fr=aladdin.
[25]2010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1483757.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
[26]吴成国,张敏.湖北道德群星现象的文明思考[J].炎黄,2014,(1).
[27]王生铁.论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M]//吴成国.湖北文化发展论坛2013.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