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与思考
2015-03-20闪淳昌
闪淳昌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深刻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一案三制”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1 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
(1)从单项向综合转变。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导致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
(2)从处置向预防与准备转变。
(3)从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
(4)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转变。
(5)从一个地区(部门)向加强区域合作、协调联动,直至加强国际合作转变。
(6)从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转变。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等特点。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
总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国家又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 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应当“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处置与预防的关系。《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转变;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应对巨灾和危机。
(2)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并避免发生次生事故,注意救人的人的安全。
(3)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球化的视角统筹公共安全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
(4)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我国是高风险的城市与不设防的农村并存,东、中、西的地域差别大,城乡差别大;城市灾害呈现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特点,凸显出城市的脆弱性。
(5)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制度。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及有关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对应急管理执法主体和规则、程序、保障措施和补偿办法等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权责明确、规则清晰、保障有力;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消除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障碍和瓶颈,建立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
(6)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7)大力提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8)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的原则;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的长效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面对新形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建设以人为本,依法应对,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3 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并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我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时间不长,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公共安全事业一定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