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整合刍议

2015-03-20李小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旅游管理课程整合

宋 徽,吴 玲,李小芳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整合刍议

宋徽,吴玲,李小芳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需要做到“理实合一”,既需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又需要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课程整合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工程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主要是把握全局,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做好“四个对接”、“三个打通”,从而满足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整合;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专业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课程整合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保证高校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原有教学周期(4年)不变甚至缩短(如“3+1”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整合尤为重要.工程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对理论和实践的需求,基本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主要有:

1.1全面推进,整体优化

课程整合,要体现“全局观”.做到专业课程体现应用性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

1.2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课程整合,要合理设置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和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增加实践课学时”.在课程和课时设置过程中,理论课程坚持“够用为度”,一是考虑学科性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二是为实践课的开设做铺垫,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实践课程坚持“实用为主”,一是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尽量按照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开设;二是坚持仿真性与实战性,尽量与企业零距离接轨.[2]

1.3缩长为短,增微求精

课程整合,要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长课程、增加小微课,缩短了教学运行周数,将原来的每学期教学时长缩短,拨出专门的时间用于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鼓励专业实践和专业见习等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专业实践能力.鼓励设置阶段性课程.去粗取精,使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能真正有效利用起来,学有所长.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2旅游专业课程整合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四个问题方面的问题:学生课程过于集中、通识课与专业课脱节严重、实践课与专业课脱节、课程之间部分章节内容重复度较高.因此,课程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下“两大方面问题”的问题.

2.1专业与理论、实践课程对接

课程对接的问题,第一,表现为专业课程之间无缝对接,所有专业课教师必须集体讨论并达成了高度一致,对所有专业课程大纲进行统一梳理.课程间内容重复的章节全部进行具体的任务划分:以一门课程主讲,其他课程全部略讲,并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个别重复率偏高的的课程,应该进行融合,不再重复开设.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对接,按照行业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在一门课程中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对接,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按照行业需求和学生学习规律,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时.以目前大部分应用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共同开设的为例,部分课程可按照2:1设置,如《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学》等;部分课程按照2:2设置,如《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部分课程可按照1:2设置,如《现代服务礼仪》、《社会调查与研究》等;部分课程则可是全实训,如《康乐休闲管理》、《沟通能力训练》等.

2.2专业课与通识课、集中实践课程的对接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通识课的教学学时偏高,且与专业脱节严重的问题,课程整合的当务之急是要将通识课与专业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如,大学体育课程应重点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计算机课程应重点对旅游专业学生讲授“办公软件应用”;大学语文课程应重点对旅游专业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大学英语课程则应对旅游专业学生讲授旅游英语,侧重口语训练……通识课不应该独立于专业课设置.同时,专业课与集中实践课无缝对接,也是较为重要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完美结合?笔者以为,应将理论课与社会实践课统一起来.一方面,使社会实践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实践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如:《现代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结合;《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专业见习”结合;《社会调查与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结合,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和“课时过多,任务过重”的问题.

2.3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贯通对接

“三个打通”主要是:在学科专业群基础下实现“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打通专业选修课程”、“打通集中实践课程”.2003年以来,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北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先后举办跨学科的试验班,推广“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4].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或设置于管理类学科,或设置于历史学科,或设置于地理类学科.以目前最多的管理类学科下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会展服务于管理等专业,互相打通了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劳动法》等课程统一开设.这就为学生增强学科认识,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基础.

在学科专业群基础下,打通专业任选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以培养一专多能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5]如《沟通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物业前台服务》、《交际口语(英)》、《社会调查与研究》、《专业拓展训练》、《形体礼仪训练》等.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中,主要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减少课程门类,调整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在保留必要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旨在养成学生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简单而言,重点要做好“两个对接”工作和“三个打通”工作.

3旅游专业课程整合的相关思考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相关实践,带给我们的除了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外,还有更多的深入思考.

3.1课程整合的主要抓手

课程整合不应该是课程与课程的简单嫁接,应是课程与课程间的内涵合一.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审核应该是最重要的两大抓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培养方案的修订往往是按照校、院、教研室三级来完成的.校、院两级拿指导意见,专业教研室拿具体的方案.对于课程整合需求最迫切的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多方面调研,“自下而上”进行才应是合理的方式.

教学大纲审核,专业课应该比较顺利,但是通识课就较为复杂.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部,多个专业用一个大纲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造成前期通识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主要考虑管理的便利性(由教师所在教研室审核),而不是教学的专业性(在所任课教研室进行审核),因此通识课教学结合学生专业需求进行,若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则容易变成了一纸空话.

3.2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

课程整合,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各大高校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因此,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应该是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加强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如《旅游心理学》应该分为《旅游心理学》和《旅游团队训练》两门课程,培养导游的团队凝聚能力;《沟通能力训练》全部开设为实践课程,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旅游英语》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加强学生的外事能力;《社会调查与研究》着重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培养他们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

3.3课程整合需尊重规律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采用“3+1”培养模式,前六个学期在校学习,后两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段,教学学时有限.课程整合过程中,需兼顾各个学期的课时、学分和考试科目数基本平衡.一、二两学期课程量应适中,主要是因为新生刚步入大学,需要进行良好的专业引导;三、四两个学期课程量可略重,主要由于开设专业方向课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经过一、二两个学期的培养,也基本能够接受和掌握;五、六两个学期学习任务则相对较轻,主要由于学生既要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又要进行专业拓展训练和考证准备,必须减轻压力.这一安排,符合学生接受能力,也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4课程整合需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课程整合和课程设置,不能仅仅考虑专业性,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对于这一点,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选修课和创新学分等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如学生在校期间需听取学术讲座、参加科技协会、申报科研项目、科技文化竞赛、发明制作等等.

因此,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应用型高校应坚持“科研促教学”,将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和教科研思想,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培养融进培养方案中,融入教学过程;应坚持“教学促科研”,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深化研究,共同探讨,有助于打造良好的教科研团队.[6]

最后,课程整合方案的真正落地实施,还是需要修订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目前都相当重视,先后成立了“五星联盟”、“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组织,并聘请专家、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评审论证,强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各院校相互交流学习、自我提升,力图使新版人才方案结构更完善、内涵更深厚、特色更鲜明、课程更优化.这是一次脱胎换骨、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必将极大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郑焱,等.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11(6):82-88.

〔2〕陈赣萍.再说“实用为主,够用为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6-68.

〔3〕申洪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40-144.

〔4〕周积明.两结合,双导制---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04-2-12(2).

课题来源: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旅游酒店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3SJJD027);宿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工程教育背景下旅游专业课程整合与优化”(SZXYJYXM201242);宿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研究”(SZXYJYXM201347);安徽省重大教改项目“地方应用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2014ZDJY135);宿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研究”(SZXYJYXM2014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23-0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旅游管理课程整合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