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提与价值取向

2015-03-2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程内容高职院校

刘 儒

(1.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提与价值取向

刘儒1,2

(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41;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联结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中枢和纽带,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建设必须建立在职业岗位调查和准确的职业分析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按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突出职业岗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职业技能为本位,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前提基础;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对象,它源于历史文化、实践经验、科学技术等,并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有价值,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一直是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企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发展,要言之,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岗位要求发生了错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根据区域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客观要求建设课程内容,这不仅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1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提基础

课程内容建设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课程内容是否具有价值,是否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招生就业的质量,影响学校教学的经费投入方向、办学效益和教师继续教育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从理论上看,当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生变化时,高职教育只有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课程内容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连接职业岗位、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必须把课程内容建设作为突破口,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现实社会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色和当代技术发展特点,不断更新内容,拓宽知识领域,做好市场预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那么,课程内容建设如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呢.

1.1建立职业岗位研究机构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一些高职院校在科研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建立了职业岗位研究所,人员配备3-5人,有的学校还吸纳了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兼职.这些人员一般熟悉专业内容,也懂得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专门研究劳动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调查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分析,及时把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给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挖掘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校外办学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5-10组成的校外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他们的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学校教学部门提供咨询和指导.

1.2开展职业岗位调查,了解实际需求

职业岗位调查主要内容有:(1)区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情况.如科技发展、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及发展预测,各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地区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与学校专业群对应的职业群当前就业人数、需求人数,职工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种类及内容,未来需要开发的新的职业岗位;(3)历届毕业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一致,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所学课程内容满足岗位要求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职业岗位调查方式包括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网站查询等.

1.3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

劳动市场的需求信息是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职业岗位研究人员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借助企业调查、招聘广告、网络媒体获取就业信息、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全程参与定期和不定期的人才招聘市场,定期邀请区域著名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能工巧匠、历届毕业生、学生家长代表等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了解社会岗位的职业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人才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外聘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市场信息和毕业生实习反馈过来的信息,把握职业岗位要求

1.4重视职业分析,提供准确信息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要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开展职业岗位分析,这是课程内容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前提,课程内容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就缺乏针对性.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它制约着后续有关课程内容构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1]

针对各层次、各渠道获取的信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教研究机构要认真研究分析各方面汇总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职业岗位梯次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对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应当具备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化为课程标准,成为可操作的教学要求.为了做好职业分析,学校研究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案,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确保职业岗位各项能力描述的现实性与准确性.职业分析的重点是学校重点专业、主干专业对应地方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期望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吻合程度,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技能训练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适应程度、差异与解决办法,行业企业内部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学校各类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差异等.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调查结果,问题分析,调查结论,改革方案和建议等.

2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价值取向

2.1课程内容建设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岗位实用性和适应性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即要求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内容脱离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化的客观实际,换言之,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实际,不实用.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在社会上不管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多年来,高职教育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课程内容建设却一直比较落后.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一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教给学生的知识、培养的技能大多落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使毕业生进了一些软件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得花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重新培训,这也正是一些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二三年工作经验的主要理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产学合作,让专业教师在行业企业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最新需要,力求做到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技能既不能陈旧落后,又不能过于超于现实,所教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尽量要做到专业复合,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专业知识既要体现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技术要求,也要根据行业企业生产与服务的现实需要,体现实用技术与规范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结论的的使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毕业生动态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岗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变化加快,人员流动性更强,职业岗位变换频繁,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人才处于生产管理的第一线,遇到的常常不仅仅是单项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太专太细,课程内容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157

不仅如此,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的选择、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上,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拓宽知识面,兼顾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知识交叉,技能复合,素质综合以及未来接受再教育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发展的潜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课程内容不能狭隘地针对某种具体的工作岗位,太专、太细,而要考虑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能跟上时代发展、职业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当然,这种适应性,是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更广泛的适应性应由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去完成.必须明确,无论是针对性还是适应性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认为,把握这个度的最好办法是把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结合起来.

2.2课程內容建设既要重视“技能本位”,又要把握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要求.高职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与社会贴得最近,是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的一类教育,它承担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要求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立在就业导向基础上.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的设计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2]157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类型,社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毕业生是否是否称职,关键是看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具有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下功夫,在衔接职业岗位技术知识的获得和技术应用能力上化力气,要在实践课程上注重培养学生现场操作生产技术,现场解决实践问题的技术能力.当然,技能训练强调“技能本位”,必须兼顾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同步提升.在高职教育课内容中,知识和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技能和素质的养成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的发展,技术性劳动的需求递增及其地位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必须合理确定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比例,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防止过分强调“技能主义”“技能本位”,从而陷入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具主义”泥沼.

2.3课程内容建设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与精英教育相比,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但是,它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从教育本质上看,高职教育是促进绝大多数人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普及教育和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认识到,高职人才层次本身也存在一个比较宽广的区间,既有人才规格层次的区分,又有人才从事岗位的层次区分.高职的“高层次”课程内容,首先,体现在生产一线需要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与生产管理.其次,体现在生产实践中高技术设备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创造性智力技能.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能够满足某种复杂劳动职业基本要求,并能在相应的职业中从事富有成效的劳动,针对某种复杂劳动,他们的心理素质合格而且能够胜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们的最大特点.尽管高职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行业、地区间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生源素质相对较低,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层次应合理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定位,不能过于理想化,不恰当地提高或降低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标准都是错误的.[2]161因此,课程内容建设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贯彻执行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成才教育”新思路,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等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都能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个性,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层次区间内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优势.

——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36.

〔2〕王毅,卢崇高,季跃东著.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高职院校的困境与出路研究”(2014JYXM49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13-03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程内容高职院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