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大学图书馆在双转型中的应对与调适

2015-03-20李全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纸质转型大学

李全华

(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 楚雄 675000)

一、双转型的历史背景分析

(一)由以传统纸质文献为主向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并存的转型

20世纪下半叶,以计算机为先导,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5000多家公司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打开了计算机运用的闸门,信息资源不断渗透到国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1]不断发展壮大的信息产业撞击着大学图书馆这座神圣的象牙塔之中的象牙塔,清华同方、北京万方、重庆维普、北京超星等大批公司应运而生,直接渗入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现代化服务中来,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和欢迎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走就是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发展旅程中,大学图书馆从办馆实践上看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办馆理论上看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课题和学术文论。回过头看,这是一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以信息资源为内容,以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化需求为依据的一次具有历史性的转型,当然每一次变革与革命,都要经历着传统与现实,固守与应变的复杂斗争与心理变化的过程。好在大学图书馆以其包容并蓄的特性和永不僵化的图书馆精神平稳顺应了这次历史性的转型,其最显著的变化是:

1.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指向比较单一,主要是纸质资源,这次转型是以电子信息资源的涌入为标志,从此,图书馆界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新的概念。电子信息资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迄今为止,从年均资源购置的经费比例上看,绝大多数大学电子信息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平分秋色,甚至有的大学图书馆出现了电子信息资源的购置比重超过了传统纸质资源的购置比重。

2.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发生了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运用到图书借还业务和管理工作中来,特别是随着数据库开发商的主动研发,象超星移动图书馆和歌德电子借阅机以及中文在线阅读等技术与服务手段无孔不入,极大地满足了师生们的需求,也有效地拉动着现代服务手段的推广。

3.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发生了变化。资源和服务是办馆的重要内容,由于馆藏资源、服务形式与手段发生了变化,给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带来了一些变化,集中表现在图书馆办馆发展思路、服务理念、队伍建设要求等方面的变化。

应该说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大学图书馆成功实现了由以单一的纸质图书报刊服务为主向纸质与数字信息资源并存互补服务为主的转型,这次转型的成功得益于历史的必然与读者的需求,也得力于信息产业与数据商家们的有力推动,更得益于图书馆作为文化接受与文化推广自觉的特质和阅读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使命精神。当然这次转型也有一些遗憾,主要表现在:

1.转型的硬件设施与软件发展不适应。如果信息设施建设部门是设在图书馆,这一矛盾并不突出,如果两个部门是分设的,那么这一矛盾就会比较突出,用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网络信息设施部门是修建高速公路的,图书馆便是在高速公路上配置跑车的。如何统筹考虑二者的匹配,关系到安全与效益的问题。

2.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调的问题突出。资源配置失调的问题主要是指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比例配置失调。有的学校受观念或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信息数字资源表现出过度的谨慎,配置过少,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有的学校则蜂拥而上,超能力盲目配置,严重削弱纸质资源的配置,导致传统实物读者意见较大。

3.人力资源与馆内布局的失调。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及服务比重的迅速增加和纸质资源及服务的不断减少,原先基于传统图书馆条件下构建起来的人力资源结构与馆内资源空间上的布局跟读者的需求与馆内管理出现了矛盾,人力资源的调整受到人事部门的限制,馆内布局的调整则受到学校经费和管理者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两方面失调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持之以恒,解放思想,攻坚克难。

(二)由办学向应用型转型下的大学图书馆的转型

2014年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同年4月底,国内178所地方高校,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个行业企业,33个政府及相关部门,54位经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荷兰、芬兰、韩国等高校和行业协会的代表聚集河南省驻马店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大学”这一主题,就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型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驻马店共识》,至此,中国地方高校由普通型向应用技术转型正式启动。事实上,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有100多所属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他归省政府管辖,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这次转型涉及面广,转型内容指向明确,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应用型研究和服务地区发展。如果说前面部分论及的转型是由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话,那么应用技术型的转型则是由国家政府主导的一次大的办学转型,它是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雷同,学生就业率不高,教育与社会需求脱离,学生适应社会岗位能力低下等实际问题,同时借鉴德、英、美、日等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对国家贡献率最大化的成功经验而作出的国家引导高校办学的行为。大学图书馆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撑,世就是说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型机构,办学的转型必然涉及和导致图书馆的转型,只有吃透和掌握国家和学校转型的本质要求,才能更好地履行大学图书馆的职能。

二、双转型对地方大学图书馆提出的挑战分析

(一)资源优化配置的挑战

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几百年来,图书馆的主要资源是纸质书刊资源,仅20年的信息社会的冲击,使纸质书刊的资源地位受到动摇,电子数字资源铺天盖地,来势凶猛,很快占据大学图书馆的半壁江山,呈现出读者和用户对纸质资源的需求下降、电子数字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的态势。各大学图书馆对两种资源的比重也作了一些调适,但问题不少。对于地方大学来说,由于资源购置费用有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1.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二者之间的比例失调。有的图书馆不放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关于人均100册,年生均增新书4册的标准,[2]主要投入纸质资源的建设,导致电子数字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学校则大量、甚至盲目增加电子数据资源,纸质资源急剧下降,师生意见较大。

2.资源的互补性差。一是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互补性差,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纸质资源与电子数字资源通过互补是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的,客观上不少资源都有电子版和纸质版,可有不少学校对此研究不够,造成重复购买,缺乏互补,形不成资源增量增值效应。二是电子图书与数据库的搭配不合理,有的学校电子图书太多,数据库太少,有的学校则数据库太多,电子图书太少,且二者形不成互补效应。

3.电子数字资源的针对性差。电子数字资源比起纸质资源来说,具有使用动机的针对性,使用实效的针对性,使用方便的针对性,使用群体的针对性和学校学科专业的针对性。如果配置不研究这些针对性,那么资源的使用效益就会降低,耗资较大的资源配置就不能物有所值。

(二)服务手段与服务对象的挑战

信息社会呈现出知识获取手段多样化和读者需求多元化的趋向,同时不断发展壮大的信息产业群也在为大学师生提供直接的信息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跟不上,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必然导致读者的流失和图书馆的萎缩,没有需求,图书馆就会变成图书文献的一种展览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他的诸多功能就会逐渐消亡,必须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近年来电子数字资源猛增,但网络硬件设施跟不上,就好比车子增多了,道路跟不上,必然影响速度一样。从服务对象来看,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已经升级,学习主要依赖纸质书刊的时代在年轻人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之中慢慢离我们远去。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犹如在大海中捞针,读者对图书馆提出了个性化导航服务的挑战,挑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读者群的多寡,而读者群的多寡是判断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

(三)固守传统与顺应数字阅读矛盾的挑战

大学图书馆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与人文天职,同时又是把读者需求作为顺应发展的风向标。近些年来数字资源的应运而增,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平台、虚拟服务等诸方面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新生内容,甚至将会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由此产生了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论争。技术主义主张对技术的推崇与膜拜,认为技术是推动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源泉,数字图书馆将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基础,传统的图书馆纸质文献服务与实体空间服务将被以数字为核心的数字资源服务和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线图书馆服务所替代。人文主义则主张固守图书馆的血脉,认为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价值核心所在,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价值,承载着厚重的文明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而技术只是图书馆传统人文价值的辅助而已。[3]前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为代表,他认为目前大学图书馆外部环境是一个“泛在知识环境”,要主动融入“泛在知识环境”,满足人们对信息发现、知识产生、知识传播等随时随地的需求。后者以国外著名学者谢拉和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为代表。谢拉认为:尽管现代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图书馆学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拢,但图书馆学的根基和实质仍属人文科学。程焕文先生在一次以《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为题的演讲中指出:资源为王、服务为妃、技术为婢。图书馆应该保存一切有文字的纸片,一个好的图书馆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的图书馆。

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博弈的确是图书馆办馆理念的一种矛盾的凸显,如何看待和解决它,关系到图书馆办馆的方向和决策的科学与否。

三、双转型中地方大学图书馆的应对与调适分析

双转型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生事物的介入,冲击了我们的传统思维与传统习惯,产生困惑或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世界潮流汹涌向前的背景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作为大学图书馆,读者的依赖度就是衡量其生命的重要指标,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的办馆宗旨。

(一)审时度势,主动调整办馆理念

办馆理念一般包含办馆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办馆定位、服务要求等内容。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引领方向,定位影响决策,服务决定读者,双转型背景下的地方大学图书馆要考虑以下的一些理念。

1.坚守文化的理念。图书馆作为文化保存和文化传承的理念不能丢,丢了就割断了图书馆的源流,也就淡化了物理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长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和大学的起码标志。

2.接纳电子数字信息的理念。电子数字信息进入图书馆的办馆内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接受与借鉴的选择是大学图书馆较为明智的决策。不仅要有坚守文化的理念,还要树立数字网络服务意识,树立让读者“把图书馆带回家去”、“图书馆永远在读者身边”的意识。

3.坚持地方性的理念。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鲜明属性,为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是地方大学的属性之一,独特的馆藏是形成地方办馆特色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图书馆都是当地馆藏资源最丰富、服务手段最先进、队伍数量和质量都较好的图书馆,它在当地容易形成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学图书馆在为地方建设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4.强化应用性的理念。地方大学办学向应用技术转型,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由普通型向应用技术型的转型,人才培养的转向,必须带来学生学习内容、手段、方法的转向,必然带来教师教学科研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转向。[4]也必然带来图书馆资源配置、服务方向等方方面面向应用型的转向,当然这种转向是根据各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等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转向。

(二)胸怀读者顺利实现资源和服务手段的转型

从现实的角度看,图书馆的价值前提是读者使用、依赖和关注的程度与数量。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拓宽知识视野,满足学习和科研的需要,解决学习、工作、生活和科研中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读者当然会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求,这也使得读者获取知识的习惯发生了大的变化,80后的年轻人是伴随网络成长的,是依赖网络的一代,之前的老一代也在网络革命中不断感受着网络带来的方便,他们获取知识的习惯也由纸质不断转向电子网络方式,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近些年来大学校园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资源的推广使用有了硬件的支持,数字图书馆从理想走向了大学图书馆的现实。国家图书馆富平、李鹏云两位研究馆员在《浅谈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一文中指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在操作层面上会经历三个阶段,即过渡期、融合期和成熟期。”[5]就目前地方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来看,转型已经走完了过渡期,正迈入融合期,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属于业务转型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变革时期,需要推陈出新。”笔者认为资源和服务手段的变革是转型的核心。

1.关于数字资源的转型

现阶段,从师生对电子资源的使用与借阅的需求来看,已经超过了纸质资源,为达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网络与存储的硬件因素

网络是数字资源使用的“高速公路”,它的畅通情况直接关系到资源使用的效益,其中网络设施、服务器、存储器是图书馆网络服务的核心保障。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建设与维护,高度重视计算机集群系统的运行与管理,高度重视支持数字资源全过程的软件平台维护,高度重视有线网和无线网的使用。关于数字资源的存储,目前虽然通过在线、近线和离线等三种保存方式构建起了自己的数字资源仓库,为数字资源保存和发布服务提供了基本保证。但图书馆还要充分考虑海量资源的选取与调度、长期保存与安全、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两种资源的互补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由于受资源采购经费的限制,必须充分考虑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配置的互补因素,随着纸质图书和报刊的大量电子化,同一种资源如果订购了纸质版,就不要订购电子版,可以通过避免重复购置的途径,达到最大数量的购置目标。

(3)资源专库与服务平台的因素

目前,电子数字资源主要有资源专库与服务平台两类,像清华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博硕论文数据库属于资源型的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百键云图书馆则属电子服务平台。前一类主要以提供直接的数据资源为主,后一类主要以整合各类资源提供服务平台为主。由于二者的侧重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来,资源专库提供的是大量的专业使用资源,便于成为永远性的馆藏资源,而电子数字平台是为读书提供知识寻找、展示与生成的通道,能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但它不便于形成永久性的馆藏资源,一旦不购买,资源和功能都将消失。因此电子数字专题库和服务平台的购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做到比例适中,搭配合理。

2.关于服务手段的转型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自身经历由纸质资源为主体向以数字资源为主体转型的同时,又面临学校向应用技术的转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也将带来一些变革。

(1)从传统服务手段向传统与数字服务融合的转型

传统服务主要以纸质资源服务为中心,以图书馆开馆和读者到馆服务为主要内容。而数字图书馆则以网络资源的服务为主,只要网络畅通,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上互动的服务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要求,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由于数字图书馆的不断运用与普及,大学图书馆处于以传统的服务向传统与数字服务融合的双轨并流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图书馆要明确定位,树立整体的资源规划意识和业务转型意识,大胆引进和尝试新的服务设备和服务软件,依靠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推进服务向着高效、方便、快捷的方向转型,以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个性化要求。这一转型将会进一步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形成,使得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最具潜力的一种服务方式。[6]目前地方图书馆正处于传统与数字共融的融合期,这一时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不仅要嵌入物理空间,而且还要嵌入虚拟空间,两者若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实现优势互补,拉动和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服务手段的转型。

(2)从服务传统的教学形式向服务新兴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形式的转型

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3年度《地平线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高校将采纳慕课、平板电脑、游戏式学习、学习分析、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为主流的新兴技术,从而导致高校向着开放资源、慕课、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师角色持续转变、教育范式转变等趋势发展。[7]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部门,必须认真研究新兴技术环境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例如慕课的出现,使得所有大学可以享用世界知名教授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商的推波助澜和图书馆的积极作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学习,跨地区,甚至跨国获取优质和经典的课程资源,使慕课很快成为高校领域最具发展潜能的课堂革命。这是一场对传统课程的革命,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转型的初级阶段,急需了解和引进一批应用技术性的经典案例和课程,图书馆如果能对新兴技术环境给学校带来变革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资源配置、服务技术手段改善等方面做出对应的调适,那么图书馆在学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肯定会有大的作为。

(三)响应学校转型,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按历史的选择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向应用技术转型。图书馆一方面要在支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支持应用技术科学研究、支持应用技术为当地服务等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办馆理念、发展思路、资源结构、服务手段等要素;另一方面也要审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等方面的结构建设,以积极的态势适应学校转型,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弘扬大学图书馆的使命,维护大学图书馆的尊严。

1.紧紧围绕“应用技术”这一转型核心审视资源与服务的需求

图书馆要在准确把握国家和学校转型方略、举措的基础上,盘点本馆的资源结构和服务状况,从而确定转型的中长期建设目标。一般说来,学校都会有转型的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往往会包括人才培养的转型、教学科研的转型、服务面向的转型,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有专科升本的经历,从专科阶段到本科都有明确的资源与服务配置的要求,这些年的积累是否适合这次转型的需要,是否能支持这次转型,面对现状该怎样调适,这些都是图书馆很重要的课题,要组织馆内外力量对这些课题作系统的论证,从而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有效转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配置的重心是纸质资源,主要是因为以前的评估指标对纸质资源的数量有明确的要求,而纸质资源中普及性又大于专业针对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的纸质资源的积累大于电子资源的积累,普及资源的积累大于专业资源的积累,现代服务技术和手段的起步和发育也自然成为了应用技术转型服务的短板。所以需要盘点,需要审视,需要论证,然后形成一个中长期的资源及服务的规划。

2.开放办馆,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服务的转型

大学带城,城带大学。城与大学共赢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向,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天职和办学的基本定位。地方院校身处中小城市,多数还是所在城市的唯一,图书馆的资源与优势也是地方图书馆无法比的,如果说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城市的一张名片,那么图书馆则应该是这张名片中的名片。他要承担起支持地方研究,不断向社会开放的重任。其实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非负担,而是双赢,是在共建共享中的双赢,大家知道图书馆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纸质图书借阅业务急剧萎缩,信息产业也不断吞噬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大学图书馆的阵地和事业如何巩固和扩大也成了图书馆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到图书馆的读者和享用图书馆网上资源的人数是衡量图书馆的两大指标,不能让实体图书馆冷清下来。如果我们选定项目向社会开放,在社会读者走进来的同时,他们也会带着文化成果进学校,与师生共建共享,这些成果往往是突破教科书的存在,是大学与社会这座桥梁上结出的果实。比如我校图书馆在2013年建设了当地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艺术展厅后,接纳了本土艺术家的十多次书画展出,社会文化和社会读者走进来了,震撼着艺术学院的师生,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常态化的展出引起了当地文化界和政府的关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肯定,这就是双赢,是大学图书馆固守传统文化的双赢。此外,我馆还承办当地文学艺术联合会的一些活动,艺术家们走进来了,作家也走进来了,身边鲜活的作品走进来了,政府关注了,学校关注了,师生受益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图书馆的文化阵地巩固和扩大了,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体现了大学文化“兼容并包”的大学胸怀。如今我校图书馆不仅是古今中外世代圣贤的保护基地,也成为了当地艺术家们共同的文化之家,图书馆成了本市充满活力的共建共享文化交流平台,这也是一种向社会服务转型的尝试。

3.调整物理和虚拟空间,提升第二课堂的价值

面对双转型,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都有必要作出调整。

(1)物理空间,表现在书库、自修室和读者服务区的调整。首先是书库,顺应纸质读者急剧下降的趋势,以书目性质分类来构建的各类阅览室可与书库合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内阅外借区的统一控制管理系统,腾出一些人力补充社会文化开发与服务、电子数字的管理与使用,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型。其次是自修区的调整,图书馆自修区以其独特的环境和氛围受到学生的青睐,这是校园里的任何教室和空间都无法替代的,可将腾出的部分阅览室扩充为自修区,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通过利用电子借阅的手段扩充内阅外借区的自修座位。第三是读者服务区的调整,随着社会读者的加入,大学图书馆可开辟为各类读者服务的综合服务区,这样的文化区,要有展示功能,比如新书展示区,书画作品展示区,读者可在这样的区域内一杯清茶论古今,一杯咖啡看中外,营造出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味与魅力。通过这样的调整,固守住大学传统文化的根基,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学校社会职能,实现为地方服务的转型。

(2)虚拟空间的调整。增加网络容量和电子数字资源,确保网络服务速度,改善网络技术和服务手段,是应对网络读者增多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充分运用移动图书馆、电子图书借阅机、图书馆微信平台等新兴技术设备,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通过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的调整留住师生读者和扩大读者群体。

(3)提升第二课堂的价值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传统意义上的到图书馆获取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应用技术”转型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①开设好《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在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是最有优势的。首先具有师资基础,该门课程的专家集中在图书馆,具有副高以上的馆员在某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其次具有实践基础,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前沿阵地,学生学习理论之后在图书馆就可以付诸实践加以检验。第三图书馆有课程建设的能力,从理论到学校现有资源的检索利用,再到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能力的检测,图书馆都有条件一一完成。该门课程是学校转型应该强化的课程之一,完成该门课程的建设,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馆已申报了这一课程方案,并被学校列为课改课题。

②尝试图书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培训项目。对于日制生来说,能够掌握图书档案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可借助和响应学校的转型,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未来应用型专业的形成打下基础。同时,如能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图书档案人员的培训,那也是为地方服务的一个共赢项目,我馆已编制了项目方案。

总之,地方大学图书馆在面对双转型挑战,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历史的潮流、融入社会现实,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才能在不断的作为中履行大学图书馆的使命,捍卫大学图书馆的尊严,才能用实际行动抛弃大学图书馆的萎缩论甚至消亡论,开辟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广阔前景。

[1]任树怀,胡礼忠.新兴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 (修改稿)[Z].2002.

[3]黄微.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J].文史博览 (理论),2010,(9).

[4]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 [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5]富平,李鹏云.浅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 [J].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专刊,2008,(8).

[6]杨蔚琪.嵌入式学科服务 [J].情报资料工作,2012,(2).

[7]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H.卢德盖特.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 [J].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译.北京:北京开放大学,2013,(3).

猜你喜欢

纸质转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