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以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为例
2015-03-20王建中龚雪梅
王建中,龚雪梅
(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多样化、实体经济迅速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直接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结构调整的外在动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这三大任务的交集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1]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以下简称体健学院)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更新观念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
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楚雄师范学院自上而下掀起了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大讨论,学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并到各二级学院进行调研和指导工作。一时间学校各部门和办学实体围绕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思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求,寻找各办学实体的转型突破口。体健学院在此背景下,认为更新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是筑牢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几十年形成的固有模式以及教师思想上多年形成的习惯定式,更新观念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问题:一是教师心目中认知的学校地位问题。因为面临转型高校大多数由原专科学校单独或者合并升格而来,一般位于地级中心城市,体制上属于省市地方政府部门管辖,并由省市共同投资建设,学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2]楚雄师范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教师看来,学校升本以后应该走那些老牌本科学校曾经经历过的历程,注重学科发展,向着更高的硕士点、博士点冲刺才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担心转型后成为职业教育或回到原来的专科,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又下降了。二是教师心目中认可的自我身份问题。体健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的个体发展思路也是以追求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主干线,而转型给教师带来的要求是偏向实践的“双师型”,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一名“技师”,而非一名大学“学者”。三是教师看重的专业地位问题。主要是目前学校对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重视,担忧一旦转型后将可能意味着学校对工科的重视与倾斜,而体育学科很有可能逐渐没落,甚至被取缔。
居于以上原因,为加快转型发展须更新教师教育思想观念,体健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需要多管齐下,极力推进。首先,通过学校领导对我院转型发展的调研之机,让他们从宏观上给予宣传指导,从中观上给予把脉下药,从微观上给予教职工拓展视野。其次,开展以“学校为什么要转型发展、体健学院如何转型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我院教职工加深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克服对转型后体健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见。第三,开展系列相关研究,组织教师科研人员设立课题,对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题研究,从理论和研究上引领我院转型提升与跨越发展。最后,让教职工思想上真正明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3]
二、内涵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面对应用型转型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应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目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体健学院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充实,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转型发展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一是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形式上讲,人才培养方案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的校级各类通识课程;另一方面是由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专业课程。从目前情况看,校级各类通识课程较为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而二级学院开设的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运用能力的课程只能集中安排在大三、大四。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校级各类通识课程应在大学四年教学过程中平均安排,以便二级学院长线安排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课程。从内容上讲,应重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目标大不相同,不能拘泥于通过传统课程的传授来达成培养目标。尤其要重视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建设,加强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构建“学与用”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夯实转型发展
目前体健学院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以下简称社体)两个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知识性、基础性、能力性、实用性等方面的培养。本着能讲解、会示范;能组织、会指导;能面对、会适应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在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基础上,需获得2个三级证书 (运动员等级或裁判员证书)或1个二级证书方可毕业。在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在2、4、6学期中,分别安排一周的时间到中学见习观摩教学。再例如:学校每年开展的各类篮、排、足球类比赛及体育文化周、冬运会等活动,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全程参与组织和裁判工作。还有,每年举办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此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这些措施和手段,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与实用性实践能力。2014年,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与云南省164鉴定所接洽与联系,2011级有13名学生通过实践能力考核,获得中级按摩师职业资格证,这也是我院学生首次获得校外从业资格职业证书。
3.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助力转型发展
目前体健学院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博硕研究生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其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与各类高级别的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摩师的学习和培训,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行业或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在保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支撑保障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发展还能提升学院办学实力,使办学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体健学院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种对外交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合作转变,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探索国内合作、国外交流的办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2013年初,体健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体育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协议要求,一是两校之间每年互派10人左右的师生,到对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学生按双方教学计划跟班学习,带队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参与对方教学活动。二是教师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到目前为止,体健学院派出3批共计32名师生到泰国东方大学进行了交流学习,另有2名教师参加了在泰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与此同时,泰国东方大学也派出20多名师生到我院交流。通过两校的交流学习,使我院部分师生了解了东南亚国家的教学现状和内容,学会一些具有泰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促进了双方的友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今后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扩大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体健学院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向学校提出在全校各二级学院中率先开设泰语课程,为将来推荐学生到泰国进行实习、报考东方大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语言方面奠定基础。
为学习和借鉴国内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借助他们的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我院发展,2014年1月,我院与上海体育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充分利用两校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对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在师资队伍培训和学历提高、联合培养本科生、特色学科建设、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指导、共建高原训练基地五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按照协议要求,上海体育学院在楚雄师范学院设置了高原训练基地,为上海体育学院每年的冬季和夏季训练提供了基础保障。与此同时,体健学院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年选送3—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上海体育学院插班大二、大三年级学习,目前已有3名学生在上海体育学院插班学习。另外,体健学院还选派了一名教师,到上海体育学院进行高访进修并委托考博辅导,力争来年考取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加强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是转型发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体育学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成为办学方头痛的问题,其原因是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那样,可以成建制地安排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只能化整为零,各自为政,自由到体育主管部门、社区、社会团体、私人健身中心寻找实习岗位。但往往是人多岗位少,真正能找到实习岗位的学生寥寥无几。从2014年起,国家规定所有本科学生的实践实习时间,由原来的3个月增加为6个月。体健学院社体专业2015年下半年即将进行实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高度重视社体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将学生实践实习环节看作是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对待,是我们办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昆明海埂训练基地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布局在西南的一个综合性训练基地,它集运动员训练、餐饮、住宿为一体,同时还大量接纳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各机构和团体,可以说该基地日常所开展的专业和非专业运动员的赛事训练、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正是社体专业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各项工作。2014年10月,经多方努力和协调,体健学院成为第一家与昆明海埂训练基地签署学生实习基地并正式挂牌的学院,这将对我院社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使我院在充实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实力,突出办学特色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社会服务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不竭之源
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之基、活力之泉,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义不容辞地承担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使命。
近年来,体健学院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积极服务地方社会。一是承担传播体育文化、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任务。2014年初,我院受楚雄州文化体育局委托,派出骨干教师分别在姚安、双柏、南华、武定、楚雄举办了5期国家三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人次达600多人。培训活动传播了体育文化,传授了组织和指导全民健身的方法,受到主办方好评。2014年底,经过多方努力,我院被云南省体育局授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这对今后更好地为全州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政策和资质保障。二是利用体育场馆资源承办各类赛事活动。目前,楚雄师范学院的各类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均为当地一流,年终岁末,当地各企业、社会团体都喜欢到此开展各类运动会。体健学院认为这是服务社会且增强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最好时机,因此每逢此类活动都精心组织,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织完成。2015年2月,我院承办了云南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6个项目,部分教师和一百多名学生志愿者为大会圆满结束做出了贡献。三是支持和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多年来体健学院学生多次代表楚雄州、市参加各类运动竞赛,在云南省民运会、农运会上佳绩频传。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体健学院学生代表楚雄州参赛,代表团共获8枚金牌,我院学生勇夺5枚,为当地政府争得了荣誉。云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前夕,体健学院为楚雄州残疾人代表队免费提供各类设施和场馆进行训练,学院领导多次慰问和鼓励残疾人运动员。当得知有几名曾经为国争光获得荣誉的残疾人运动员有继续读书的愿望后,我院及时与职成教院联系,免试录取了一名残奥会游泳银牌获得者、两名残亚会奖牌获得者,使体健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又添新的篇章。四是充分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设备,测试评估和科学指导大众体育锻炼。近年来,体健学院在学校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数量和种类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近期购买的几台大型精密仪器,在楚雄州乃至全省都具有领先水平。如何发挥各类仪器功能,监测大众运动健康状况,开设运动处方,指导大众进行科学锻炼,促进大众身体健康,是我院最直观、最具体的社会服务工作。2014年,我院在全校范围内对教职工进行了测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2015年,此项工作将是我们走出校园,推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项重点工作。
以上内容是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体育专业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更新观念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内涵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支撑保障、社会服务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不竭之源。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张建东.地方高校如何走出中国[J].成人教育,2005,(9).
[3]万华,张继明.低质公立高校的退出与转型 [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