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例谈
2015-03-20王艺霏
王艺霏
王艺霏/通化市东昌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吉林通化1340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能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光重视智育和德育,还要重视美育,要把智育和德育寓于美育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智育和德育效果。2013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儿童文学的教学,因此,要回归儿童的本性和文学的本性而重视审美,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游戏化和形象化。
一、充分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课堂乐趣
当前,仍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喜欢占用音乐课和美术课去上语文,还是走应试教学的那一套,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剥夺了学生欣赏美、追求美的权利。当然,也不是将音乐和美术生硬地加在阅读教学中,不是上阅读课时停下来让学生唱歌画画,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和美术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音乐和美术提升课堂乐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得知识,学会做人。比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时,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视频——张明敏的 《我的中国心》。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被张明敏那深情动人的演唱所感染和打动,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老师结合第26页的诗歌(《我的中国心》的歌词)简单讲解介绍,引入本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加强了对历史上爱国人士的爱国故事的理解,产生了共鸣,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怀,而且很快就在歌唱中背下了诗歌《我的中国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愉悦地度过了40分钟,他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仅学到了知识(能背诵诗歌),而且有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绘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中有重要作用。语文老师生动形象的简笔画,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当然,这要求小学语文老师有较扎实的绘画功底。如,某位小学老师在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充分利用他扎实的绘画功底,把板书设计和绘画结合起来,把课文主要内容融于简单优美的桂林山水简笔画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也直观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画出课文描写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课堂的乐趣。当然,我们对学生绘画水平的要求不能太高,要进行提示,鼓励想象,允许个性风格,激励创作欲望。如在讲《美丽的大兴安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发挥想象,画出大兴安岭不同季节的图画或者自己喜爱的大兴安岭的一个季节的图画,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描述,按空间顺序画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不仅写景性的散文可以让学生绘画,记叙性的文章和说明性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画画,如前者可以让学生画出课文刻画的人物形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鲁迅),后者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所介绍说明的对象(如赵州桥、松鼠)。不过,让学生绘画不要强人所难,要利用学生的兴趣,不要适得其反,不能为画画而画画,要结合教学内容,美化教学过程和内容。
二、挖掘文章审美特性,提升教学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的教学。要使孩子爱上阅读,必须使孩子在最初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愉悦感。为此,一方面,作品本身要有审美性;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审美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写得美。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有老师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果每一句每一段都有学生喜欢,有的喜欢优美的词语(如民族服装、绚丽多彩、高高飘扬等);有的喜欢贴切的修辞 (“从……从……从……”,“有……有……有……还有……”,“向……向……向……”);有的喜欢美丽的画面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有的喜欢里面描写的优美意境(“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有的喜欢引人回忆的句子(如,有一个同学喜欢“‘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说这句话很有节奏感,并且让他产生了共鸣,想起了自己学校以前的钟声,以前学校没有电铃,就是敲打这样一个生锈的钢管作为上下课信号,发出当当的响声)。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写得非常好,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体会里面修辞的美丽和感情的真切。如第二段,排比修辞、量词的用法、铿锵响亮的词语、美丽的画面,都使学生非常喜欢,喜欢朗读。学生也很喜欢第三段第二句(“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静态与动态结合,植物与动物相对,工整对偶的句式,给学生美的享受。类似的例子很多,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本身的美,不仅有内容的美,还有形式的美。
三、教学形式游戏化,寓教于玩,寓教于乐
按照席勒的游戏说,审美就是一种游戏状态,游戏是轻松快乐的,游戏是非直接功利性的,是审美的。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化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活泼,体会语文课的乐趣。
游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朗读、讨论和表演等。课文的朗读可以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适合记叙性的文章),很多老师都组织过,但往往只限定在少数同学之中,面不够广。可以分小组,在小组内先分角色读,再全班分角色读 (小组内是什么角色的就演什么角色)。配乐朗读(适合于抒情性的散文),小学老师可能组织得比较少,值得提倡和推广。老师可以自己找适当的背景音乐,也可以发动学生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找音乐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过程。在背景音乐中朗读,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讨论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分组的方式要多样。我们很多老师分组一般是固定的,就是前后两排的4个同学一个小组。其实,可以不断变化分组的方法,如按学号分组、随机分组、自由组合,打乱一贯的分组定势,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重组互补。很多老师担心分组时会打乱课堂秩序,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其实,只要组织得好,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再说,课堂上让学生适当走动走动未尝不是好事。一个班有40个同学,如果要4个同学一组,分成10个组,老师可以让学生1-10报数,1号的在一个组,2号的在一个组,以此类推。这样分组,学生事先不知道自己的组员是谁,很有期待性,有新鲜感,而新鲜感是美感的前提,一成不变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表演是一种较正式一点的典型的游戏活动。表演有连贯性的整体性的分角色表演。有很多小学课文都适合分角色表演。通过分角色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可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课堂趣味性。表演还可以是简短的部分的一两个动作的表演,如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表演来形象化、趣味化,有老师在讲解“龇牙咧嘴”(《小木偶的故事》)“嗫嚅”(《别饿坏了那匹马》)等词语时让学生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明白了这些词的含义和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