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唐间军事诗与学科传统文化教育

2015-03-20宋薇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事

郎 镝,宋薇薇,窦 瑞

郎镝/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教研员,博士,吉林大学(珠海)文化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吉林长春 130000);宋薇薇/长春市103中学一级教师(吉林长春 130000);窦瑞/磐石市细林中学二级教师(吉林磐石132314)。

蔡镇楚《唐诗文化学》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文作为古代文化的艺术纪录,其中军事题材历久弥新。一部中国古代军事史是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史。历代军事题材诗歌有“军旅诗”“边塞诗”“戎马诗”“征战诗”等。研究军事题材诗歌的传播和教学素材,方可更深刻、完整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真正推动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文学的源头《诗经》开始,与军事相关题材的诗歌,则一路引领汉唐之间的文学情感线索。无论是对英雄崇拜,还是对个人生命的慨叹,抑或是对政治社会的反映、对征人情绪的宣泄,都围绕着军事这样一个主题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理解众多汉唐诗歌材料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建立一个融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发展的教学体系。

一、英雄赞歌与军事诗

作为中国诗文经典源头的“诗三百”中就有数量不菲的军事题材诗文。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部活生生的周代战士的生活史,《教学参考》也说这是“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其写尽征人离家的悲伤之情。可见,军事题材的诗文从一开始就寄托了相对于军国大事的个人孤独伤情的无奈。

秦汉之中,军事诗随着文学的自觉走入了另一境界。从《史记》载《楚人谣》,到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海内有姦,纷乱东北,诏抚成师,武臣成德。行乐交逆,萧勺群慝,肃为济栽,盖定燕国。”歌功颂德的意味很浓。而汉武帝刘彻《祭天诗》“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陲,用事所极。”结合汉代初年对帝国周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这种军事诗是借祭拜泰畴,对开疆拓土获胜之情的自由抒发。而当时的名将霍去病的《琴歌》则通过“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无央兮”表达了征战匈奴后的喜悦之情。

汉末,文学自觉成为发展的主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长春版七年级下第二课收入了军事家曹操的《观沧海》,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同时,军事战争的不断发生,导致了英雄层出不穷。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应当把世界历史人物—一个时代的英雄——认作是这个时代眼光犀利的人物。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言词都是这个时代最卓越的行动、言词。伟大的人物立定了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正因为他们主持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一种单纯的意向,而是对症下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一直以来,曹操就是英雄诗人和文学家的符号。“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曹操的“任侠放荡”为其成年后的博大狂放奠定了基础。“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这就为曹操的英雄视野提供了佐证。“小历史”中的事件在教学设计的准备中极为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曹操的形象,更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曹操诗学汉乐府,古题写时事。以汉乐府的《薤露》《蒿里》的挽歌来抒发欲乘时努力早成就霸业而前路坎坷、时势艰难的感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钟嵘《诗品》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评其诗“跌宕悲凉,独臻超绝”,冯班《钝吟杂录》评其为“慷慨悲凉”。《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篇,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独步诗林,将军事诗的艺术审美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并渗入大量的作家因素。

二、个人生命与军事诗

在战争中生长出来的文学因子除了对军事事件的关注,更多从个人角度对生命的叹惋。在玄学的洗涤下,文人在文学自觉的同时,也将对待生命的态度带入到文字中,形成个人与社会、天地与人之间的对话记录。在“大历史”的背景下,独立抒写“小历史”的悲欢离合反而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更强烈的刺激作用。如“三曹”中曹操之子曹植,运用骨气和辞采抒写忧愤人生,哀而不伤,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收入《白马篇》,写尽英才和风骨。其文极尽文字格律、气概风骨之能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是对幽并游侠儿高超武艺的赞美,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是对爱国精神的称颂,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孟冬篇》对冬狩这样一种军事行动的描述略显繁缛:“孟冬十月,阴气厉清。武官诫田,讲旅统兵。元龟袭吉,元光著明。蚩尤跸路,风弭雨停。乘与启行,莺鸣幽轧。虎贲采骑,飞象珥鹖。钟鼓铿锵,箫管嘈喝。”这些辞赋虽然有应制而著的痕迹,但是对个人生死的慨叹读来深入人的心灵,让人们对曹植的文学感染力刮目相看,具有与阅读曹操作品不同的感受。

并为文苑“三曹”之一的曹丕所做《黎阳作三首》也值得关注。其云:“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写出了军人征战在雨天中的行旅之苦。《燕歌行》则是现存的成熟的七言诗歌,“草木摇落,牛汉相望”正是征人之思的最好写照。后人评价“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是不错的。

两晋六朝,张华的《励志诗》、傅玄的《短兵篇》、潘岳的《关中诗》、刘琨的《答卢谌》等都寄予了作者立志报国的热情,秦汉至六朝时期,乐府诗歌横空出世,以五言为主,历史剥离了诗歌和音乐,朗诵成为主流,作品篇幅加长了。新长春版七年级下第二课选汉末诗人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写尽思妇、游子之情,浑雅之美蔚为大观。值得关注的是,《乐府诗集》中的《陇头歌·二首》,“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是征人高古苍凉心态的最好诠释。

三、家国情怀与军事诗

汉代以来,“凿空”旅人开通西域,这些行役之人多来自中原,通过边郡深入大漠,常生家国苍凉之感。这体现军事诗来源于对普通军人的关怀,以己口述己心,读来晓畅,不给句读。而《陇头歌辞》则承续秦汉时乐府诗的传统,“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这是从京城长安出发西去路过甘肃陇原后的感受。与上边的《陇头歌》对比,读来隔世苍凉。但在这种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戍边战士和报国志士前赴后继,并无畏惧退缩之心。这主要受到文化传统中家国情怀的影响。而这种情况从汉魏勃兴延续到隋唐,成为天下国家发展成熟时期的社会情感因素的重要内容。

六朝之前,军事诗文的创作从家国、个人两个方面表现突出,启发了隋唐以来颇为重要的边塞诗。我省所用的中学课本对这个内容已关注较多。人教版人教七年级上第一课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长春版八年级下第二课《格律诗五首》选王维《使至塞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春版九年级上第二课《古风二首》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在诗中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高适、岑参等亲临沙场的诗人作品中,寄予了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军事诗又有对古代盛况的追忆,作者直接以史事为对象抚事寄慨,促进了咏“古”、咏“史”的新题材。

唐代边塞诗的全面兴盛还是在盛唐时期。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西北、东北、西南民族间的战争频仍,青年人熟悉战事和军旅生活对未来的入仕是有帮助的。政治中心的庙堂之歌又在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前和化外边地的征人俗语高度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中国文学博雅与丰俗并立的盛况,在建立统一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并非数语可穷尽。而多民族文化融合下隋唐的军事诗文在统一的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吟咏古典诗词就是走进我们民族的心灵地图。军事题材的诗歌作品不仅描述了行伍中个人的悲欢,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因子传承的力量。正如清人林云铭 《古文析义》有:“惟知慎战,故于未战之先,必考君德;方战之时,必养士气;既胜之后,必察敌情。步步详审重处,皆成兵机妙用。两论,可谓是异曲同工。”战争的胜者是不是正义一方是评价胜战的重要因素。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这个角度发掘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毅之德、果敢之风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1]蔡镇楚.唐诗文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30

[3]曹操集[M].中华书局,1959.

[4]魏收.魏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5]郎镝.沈复的“平民空间”与《浮生六记》的“小历史书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

[6]戴伟华.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A].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徐国荣.中古伤感文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军事
军事鬼才
Aliens encounter stories:illusion or imagination
军事留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