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5-03-20杜雪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高 琰,杜雪梅

高琰/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61);杜雪梅/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 13006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培养学生在各种职业场合中能够自如地去沟通、交际、协商、洽谈并处理相关事务。

英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又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可以传递更为丰富、复杂、微妙的信息。研究表明,55%的交际意义或93%的情感意义都是由非语言交际手段来表达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这是为了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及当前教学现状

国家在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除了要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之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随着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确定,近几年,高职院校在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上仍重视语言交际,轻视非语言交际。教学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训练,忽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语言交际方面还停留在模仿、操练等初级阶段,缺少亚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必要的知识,教师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意识和实践还有待加强。

二、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和功能

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语言沟通,被认为是三种(有声语言、文字、非语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指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其他任何形式进行的交际,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互为补充。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非语言交际包括非语言行为和非语言手段,一般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类型。其中体态语和副语言属于非语言行为,客体语和环境语则属于非语言手段。

体态语又称身势语,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位置的变化等等,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体态语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副语言也叫伴随语言,包括沉默、停顿、声音的修饰、话轮转接以及各种非语义声音,是指伴随言语的声音现象。副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客体语包括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化妆、饰物等能传达交际信息的各个方面。从交际角度看,它们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包括空间信息(对待拥挤的态度、体距、领地观念、空间与取向)、时间信息、颜色、标志符号等。环境语不仅能够提供交际的信息,而且能够展示文化的特征,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在日常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被广泛使用,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主要分为五类:(1)重复:非语言信息能够重复语言信息的意义。如,当我们示意一个人停止时,在喊“停”的同时通常会做出一只手顶住另一只手的姿势来强调暂停;(2)补充:非语言的补充功能是用来补充语言没有表达出的信息,增添了更多的言外之意,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例如,当你的脸和你的话语表达着“对不起”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这个道歉会多有力量;(3)替代:我们在使用动作而不是话语的时候,在非语言交际中可以使用它的替代功能,是用非语言形式来代替语言交际的功能。例如,在会议室里,你可以摇手给某个人,并将手指向见面地点,而不用大声呼喊;(4)调节:非语言行为经常是控制谈话流动的主要方式,我们常常通过点头、目光的交流、眼神、语调的变化等等来调节和控制交际;(5)否定: 有句话,“Don’t trust those who dare not look at you.”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非语言行为透露的信息与语言行为不一致。比如当你告诉别人你很轻松时,而你的声音在颤抖,手在摇晃。绝大多数时候,非语言行为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

因此,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用声音器官说话,但我们却用整个身体来交谈”。

三、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种职业的专门人才。职业的差别也给各种职业本身带来了自己的亚文化。例如,涉外文秘专业、涉外旅游专业及涉外护理专业等等,都有自己职业的亚文化。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亚文化内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和手段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无论是在亚文化还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非语言交际能力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言传身教,让学生知晓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非语言交际有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教师要密切注意并详细讲解语言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首先要指明它的文化意义,还要讲明在使用中的一些文化规约,并扩展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非语言交际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在讲解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介绍非语言交际形式和含义的时候,可以先从比较常见的一些行为,例如眼神、体距、饰物、手势、服装、时空界域等等,由浅入深逐步讲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和功能。

(二)注重差异表现,让学生理解非语言交际意义的异同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着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一定的非语言行为也反映出文化的特征和民族性。

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种意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在特定的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二是不同的文化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或不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有着自己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会提示我们距离、目光、手势、声音应该怎样等等;三是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是随意的、特指的或共享的。但是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也不同,一种文化认为是随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会被认为是共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这种差异性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能够在交际中运用自如。

(三)利用课内外时间,增加学生非语言交际的实践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增加学生非语言交际的实践应用。为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或报刊,不断累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实际交际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真实的情景或建立语言实验室,让学生感受到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模仿和应用所看所学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教师要把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和功能清楚明晰地呈现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融入整个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进行真正有意义的交际。

[1]宋莉.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允.跨文化交际与非言语准则[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1).

[3]张巨文.非语言信息的交际价值[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

[4]何久香.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湖南教育,2001(3).

[5]吴惠芳.教师的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J].铁道师院学报,1999(10).

[6]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