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院校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新探
2015-03-20姚梦竹
姚梦竹
姚梦竹/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 (北京102249)。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风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良好的校园风气是营造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石油院校学风建设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学类专业研究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科研动力和进取精神。在地学类高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年期的地学类专业课程学习,第二个阶段则为导师带领、研究科研课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分工细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第一阶段,部分研究生只是为了应付课堂作业或考试,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会直接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第二阶段的学习。而在第二阶段的科研学习上,也有研究生做研究只为了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敷衍应对,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学习缺乏主动性。
2.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诚信缺失。由于地学类专业知识不达标,利用他人研究成果,剽窃抄袭、一稿多投、项目造假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物质利益影响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放弃了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科研理念,投机取巧,对高校的高等教育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教学资源局限,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地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对研究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实验室动手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由于很多高校受到条件的限制,校外实践基地少,更多的是书本知识的教授,而研究生自主进行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都制约着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的开展。
4.学术氛围淡,缺乏创新能力。研究生普遍对学校所开办的学术活动和创新论坛等不感兴趣,在科研压力面前不再去图书馆,学习氛围不浓厚。而具有创新点的言论和想法更是少之又少,一味地打 “保守牌”,认为只要完成论文即可的思想更是普遍。
二、新时代构建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
1.有效适应当前竞争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就要求人才能够独树一帜,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和素质。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如何培养出科研能力一流、道德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优良的高校学风是重中之重。
2.满足和谐校园建设的需求。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校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谐校园的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学校、社会、家庭和谐发展,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者和谐统一,则为构建优良校园环境和浓厚学术氛围奠定了基础。
3.认识传统学风建设误区,开创全新学风建设新局面。充分认识传统的学风建设存在很多误区,如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教育相结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只有建立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三、构建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1.结合地学类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多方平台,构建学风建设机制:①搭建和谐校园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及学生道德层次。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师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应该加强研究生精神文明教育。导师带头,做好表率,育德育于教学之中,研究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全面提升道德素养,努力搭建和谐校园。②建立学风建设研讨机制及学术论坛平台,师生共同交流共勉。第一,高校应建立导师教风研讨机制,结合地学类学科特点,定期组织地学类研究生导师针对教学方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论文评判机制、研究生思想工作如何开展、研究生论文创新性等各类主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学习借鉴,总结方法,推动教学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教风。第二,指派地学类学科前沿教授及高层次专家与研究生进行定期交流互动,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了大师为人、治学的态度,在领略学术风采的同时,也学到了优良的学风和道德品质。还可以请专家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讲,有效促进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的领悟,对学术视野的拓展。第三,积极开展地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让研究生能够围绕地学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积极活泼的学术氛围。第四,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深化交流,开辟互动专栏,各位老师不仅能和研究生分享人生感悟,还可以帮他们排忧解难。③开展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地学类学科对研究生野外实践能力和实验室动手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让研究生通过参加实践环节的学习,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与团队的协作都有了锻炼。
2.建立“金三角”系统三方配合机制。构建学风建设机制其实是一个系统,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如同一个“金三角”,密不可分。只有三方配合,协调配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①学校与社会:社会应该优选人才,甄选优秀毕业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其成为科研岗位的顶梁柱。社会还应该将正能量和优良之风灌输至校园,是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环境。同时,学校也应该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稳住学风和道德建设,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②学校和家庭:学校应该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定期汇报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家长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校提出宝贵意见,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优良素质的建立。学生家长也应该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与校方交换意见,通力配合,为学风建设的更好发展提供后援力量。③学校本身:高校应该稳住德育,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首先让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研究生能够切实明白应该保持严谨、务实、诚信的科研精神,真正将优良的学风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全体研究生应该提升学习主动性,坚持将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发挥自己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的主人翁。
3.加强教师“以德育人”机制。教师作为高校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后备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而优良的师德标准则是教师以德育人的基础。所以,推进师德教育教风建设是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应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要将教书作为基本目标,而育人作为核心目标。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结合石油院校及地学类学科特征,量身定做属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研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研究生导师应该关注所带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状态和生活上的问题,从一点一滴走进学生,将德育教育融入生活。
4.建立考核评价与完善激励机制。第一,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风建设的可实施性:首先,组建一支有权威性、公正性的考核评价团队,保证考评过程透明公开,考评结果公平公正。接着,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地学类研究生的学风建设考核体系,要求指标完整,考核内容充实且可行性高。再次,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相关工作进行考核,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是只关注结果,杜绝形式主义。最后,建立一套反馈系统,让有关部门和学生都能够交流和反馈信息。第二,完善激励及惩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防微杜渐:首先,制定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奖励政策,将研究生学风表现体现在综合测评结果中,学风表现突出会直接改变综合测评的得分,从而在奖学金等方面有所体现,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建立学风惩处机制,约束研究生的不良学风行为,防止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多方面监督研究生进行自我鞭策,加大违反学风行为的惩处,为营造良好风气的校园奠定基石。
[1]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8).
[2]张劲,余昌海.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