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视角下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反思
2015-03-20高燕飞
高燕飞
高燕飞/铁道警察学院助教,硕士(河南郑州450003)。
一、沉默是另一种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往活动”,是指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和发展。
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每个人在这个“微型社会”里十分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角色的扮演,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师生从个体和自我角色出发,认为在各种互动关系中,尤其是课堂学习互动中,靠的是对别人行动的理解。在课程学习中,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师生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的存在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立体。同时非语言交流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同样会用沉默这一形式来表现课堂学习中的互动,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因此,沉默这种形式的互动就更需要教学双方去琢磨自我、回味自我进而来体会他人、理解他人。
二、沉默的暗示
课堂沉默是指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沉默行为(不主动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睡觉、玩手机等),学生课堂沉默是现代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这一现象本身不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它是教育过程中孕育出的一个特殊的问题,有着独特的行为表现和形成规律。
1.课前沉默。课前沉默在目前的大学课堂中是一个共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暗示就是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前不预习。大学生在学习当中迷失了方向,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讨论被他们看成了多余,只重视与就业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经过一学期还不知道上课教师的姓名和课程名称,呈现出对学习内容极大的不关心、不参与和不感兴趣的状态。
2.课中沉默。教学活动基本是集中在课堂的45分钟里面,这45分钟对于整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揭示课中沉默现象背后的意义显得尤为必要。课中沉默一般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沉默和行为沉默。注意力不集中背后体现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兴奋点没有被挖掘、被点燃,传递出对课堂教学冷淡、拒绝、敌意甚至是挑衅等负面情感信息。思维沉默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复制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和被动的社会互动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行为沉默呈现出一种非学习状态,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不愿意针对教学内容和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看与本课程不相关的书籍、小群体聊天、玩手机、睡觉等。
课中沉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兴趣及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的认同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沉默反映及时调整,对于促进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方式固然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极大地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后沉默。大学生在课后的沉默主要表现为对所学知识不反思,作业网上抄袭、论文抄袭、到课率低等现象。“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种逃课热的现象在大学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生为应付上课点名,请别人代签到或者上课一会儿就开溜,流露出较为强烈的厌学情绪。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大学教学的正常秩序,而且对大学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挑战。
三、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反思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和谐课堂的建构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打破课堂沉默是教学过程不断反馈和调整的长期性问题。
1.课前。在大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打破课前沉默是构建和谐课堂的第一步。首先要准确定位师生关系。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在学生眼中,教师理所当然是无可置疑的知识的“长者”,师生教学无非就是“我说你听”的关系,久而久之形成了稳固的师生之间单向教学关系,这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学生一种不愿开口和不敢开口的情感暗示。所以打破课前沉默要从社会互动的向度着手,准确定位师生关系。对教师而言,只有“身正”方能“正人”,摒弃那种“认认真真挣钱,马马虎虎上课”的思想观念。要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导入,以教学相长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确保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而言,要注重课前预习,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确保以饱满的姿态融入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基本上是在课中实现的,教学活动又是在这个情境中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社会互动的深度,更要注重社会互动的频度。社会互动的深度体现了师生互动中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而社会互动的频度则能很好地体现出师生互动的次数,反映出学生课堂活跃的程度。
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经过充分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在课堂中根据教师的讲授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点,编排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充分感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缩小师生差距,为和谐课堂构建搭建桥梁。教师要适时点爆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在这45分钟的课堂当中,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提问节奏、提问难度和提问的方式,尽快使学生进入状态,有充分的互动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同等的重视,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某一大学课堂上,一位教授讲完一段话之后说道:“这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你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一位男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听起来思维清晰、表达流畅。这位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等学生讲完教师走下讲台冲他微笑,并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这种行为所传递的正面信息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并能传递给在此场域中的每一个人,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在无声中得到了实现。
3.课后。课后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是对课前和课中教学结果的一个巩固。课后沉默的打破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的广度和社会互动的频度这两种形式实现。师生可以留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QQ号、邮箱等互动方式,方便学生进行交流消除沉默。通常在教师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之后,学生们会给教师发邮件表达自己对这门课及这位教师的看法和建议,甚至学生会邀请教师加入群里和更多同生聊天。通过这种非面对面的互动方式,师生之间距离感缩小,可以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什么不明白、不清楚的,这时候竟没有一位学生回答。课后,这位教师就收到学生索要课件的邮件,学生反映教师讲课内容过多、速度过快,导致学生一直忙于记笔记来不及思考,根本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境,进而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总之,大学生课堂沉默是一种常见现象,许多教师费尽心思使自己的课堂生动形象来避免课堂沉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沉默现象发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沉默背后的意义,对熟悉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通过社会互动的角度对课堂沉默行为做出解释,以期为打破课堂沉默提供一种思路。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雷屿.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赵娅丽.关系传播理论的视角:课题沉默现象的案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8.
[4]刘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社会控制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