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在昌吉学院的专业定位
2015-03-20李艳玲
李艳玲
李艳玲/昌吉学院中语系讲师(新疆昌吉831100),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陕西西安710000)。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翻译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1]2010年12月2日,国家民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民族语文翻译队伍建设,完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制,加大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不但需要能流利地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有两个舌头的人”,还急需能准确运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两个笔头的人”。自治区制定和颁布《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自治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意见》(新党办发〔2011〕19号)文件,以推动此项工作开展。因此,新疆教育厅结合我区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自治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双翻计划”),将从专科到研究生层次的汉语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方向)专业纳入该计划,加大翻译人才培养。
昌吉学院于2011年加入“双翻计划”的培养队伍。在运行的近4年内,暴露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师范类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一、根据学生起点确定专业定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的学生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维吾尔语,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后,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员凤毛麟角。毕业时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推免研究生政策继续深造,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B2009班35人,考取研究生9人;B2010班43人,考取研究生14人。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时,维吾尔语水平非常有限,所以,保持原有的师范类培养特色,将他们补充到新疆双语教师队伍中,对于学生就业来说更适合。
新疆各高校汉语言专业招收的“民考民”或“双语班”学生,汉语和母语都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我校只招收“民考民”类学生。他们大多数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习汉语,入校时汉语和母语都可以达到日常交流和阅读大众读物的水平,因此,可以把这类学生作为“双翻计划”重点培养对象。
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应该划分培养方向
师范类是昌吉学院中语系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模式已经成熟,师资团队已经形成,但从事双语翻译的教学团队还有待引进与发展。同时,根据自治区缺乏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保留传统的师范类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翻译人才培养也是势在必行。但是,要想在4年内两者兼具,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应该划分方向,进行定向培养,一类为师范类教育方向,一类为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一方面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拓宽专业培养口径。
三、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教育方向的实践
昌吉学院中语系拥有一支团结敬业、充满生机的教学科研队伍。2011年以前,毕业生HSK7级过级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1年以后,MHK三甲过级率在50%左右,三乙过级率在49%左右,无等级率在3%左右。教师们多年来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单语种教学成为日常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具备完善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同时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各章节重难点、课程设计、实践、讲授讨论教学时数分配等;教育实习点固定有两个:昌吉州三中、呼图壁二中,再加上南疆支教任务,基本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教育方向应改为双语班类型
“民考民”类考生学习汉语大概在9岁以后,但大多数学生的发音都不准确,有的甚至影响交流。大一阶段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类似“普通话训练”课程,进行语音矫正,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学生毕业后,由于发音问题在考取教师岗位面试时通过率较低,就职以后又重蹈覆辙。但“双语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有的学生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学习汉语,大多数是汉族老师任教,因此,“双语班”学生的发音远远好于“民考民”学生。从汉语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这一点考虑,我们认为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应改为“双语班”类型。
五、汉语言专业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的学生应该限定民族和层次
目前,“双翻计划”的招生没有限定民族,每个班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这在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翻译训练的时候,老师进行的都是维语与汉语的翻译训练,这就导致了其他民族同学的不满以及学习困难。[2]根据昌吉学院中语系的师资储备,目前只能满足维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招收汉语言专业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的学生时应该限定为维吾尔族。
根据我系2011级该计划的第一届专科生的过级率来看,总共21人,MHK三乙通过10人,MHK三甲通过5人,无等级6人,毕业时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理想。目前就业人数为8人,就业率在38.1%左右,其中从事翻译工作者为零,且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专科班实行翻译人才培养不符合实际,应该将翻译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在本科。
六、汉语言专业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应该实行文理兼收、精英录取方式
一名优秀的翻译者不但对两种语言要精通,同时要知识面广,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底蕴,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因此,文理兼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各高校的层次已经限定了学生的录取批次,但我们可以限定高考时汉语单科的成绩,以使学生进校后尽快进入翻译能力的培养,缩短语言学习周期。
七、汉语言专业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应该实行导师制、小班授课
翻译技能的训练与学习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因此,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专业本科阶段就应该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小班授课模式。首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探究学习、主动参与为主,开展“自讲与研讨”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高水平。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翻译实践活动,如定期出版双语刊物,建立“双翻”社团,定期举办第二课堂等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学以致用。同时,加大老师对学生翻译实践的指导时间和数量,避免学生翻译流于形式。最后,制定社会实践制度,建立评价体系,将其纳入考核范围。
八、汉语言专业非师范类双语翻译方向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基层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语言实践能力的。另一方面,从专业课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3]对于承担“双翻计划”的双师型教师来说,既要有相关专业和层次的学位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又要有翻译水平认定证书。
为尽快形成翻译人才教学团队,我们可以一方面请进来,把校外具备翻译资格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到院校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自己培养。学院出台一些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翻译资格证”;派教师到具备相关专业的大学访学,提高翻译理论和应用水平;派重点培养对象到基层挂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1]韩涛.新疆“民—汉”、“汉—民”双语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新疆社会科学,2008(5):90-93.
[2]李艳玲.昌吉学院“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进展状况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62-163.
[3]胡传成.维语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文学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