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场为中心的德语教学和教辅的结合
2015-03-20王景文易宏波
王景文,易宏波
王景文,易宏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辽宁大连116044)。
外语院校的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很强;辅导员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和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觉得培养出的学生很优秀。学生在校园里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得心应手。但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却很不适应所从事得外语或外事工作,经常感觉无所适从,有时候感觉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为改变这一现象,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加强了以职场为中心的德语教学和教辅的结合。无论是外语教师的授课,还是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中都加入一些职场的信息和元素,使学生对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事物之间的衔接等都事先有一定的了解,以期他们在步入职场后很快地适应职场工作,或者缩短职场适应期。
一、教学方面
在和外国友人打交道的职场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2009:12)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理念、行为、符号等各种差异。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所以,教语言肯定会触及文化。德语课堂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的介绍、非语言文化因素的介绍和对刻板印象认识等几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介绍。汉语的构词和德语的构词形成鲜明的对比。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它没有词根和词缀变化,因此,无法从词形上区分词类。汉语的多数语素是词义语素,相当于屈折语的词干语素,而且汉语的多数字都与偶独立的意义一次多数汉字就是独立语素(王京平,2003:146)。德语在语序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词的框架结构。动词的框架结构由动词的人称变化形式和不定式构成(李逵六,2004:27)。这与汉语截然不同。课堂上教师结合一定的二语习得理论进行授课,以期找到更理想、效果更佳的,或者说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介绍被收入德语词汇的中国词汇,如:Kotau(叩头),Kungfu(功夫),Tofu(豆腐),Litchi(荔枝),Taifun(台风),Mandarin(满清高级官员)等。教师在授课时,介绍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可加深对母语文化的了解。
2.非语言文化因素的介绍。教师在课堂上结合一定的主题,介绍相应的德国文化。如问候语、待客礼节、收送礼物、饮食文化、家庭成员关系、交际中的肢体语言、手势语等。同时,对中德文化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
对中德交际场合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学生在步入职场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问候语中,中国人的“你吃了吗”会让很多外国人一头雾水,因为对方可能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因此,在见面时要避免这种问候;在别人打喷嚏时,德国人一般会说“Gesundheit”,而中国人对小孩一般说“一百岁”,经常也说“XXX想你了”;尽管和德国人交往守时很重要,但到德国家庭做客最好晚到几分钟,给主人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在就餐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客套或拒绝,要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做出相应的反映;学习数字或肢体语言可以介绍一下汉语一到十的手势,而我们的“八”经常被德国人理解为“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圣经故事、希腊和罗马神话。因为圣经、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是理解西方文学、绘画、音乐以及建筑等艺术的基础。
3.对刻板印象的认识。刻板印象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据此,我们对德国的饮食,如面包、蛋糕、香肠、奶酪等,感觉既新鲜又美味,但看到一些菜名就觉得奇怪,比如说汉堡的“苹果焖土豆”,有些学生觉得挺奇怪,甚至说看到菜名就不想吃,这涉及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一般追求色、香、味俱全,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而德国人会考虑营养成分搭配合适,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有没有副作用等。
很多人印象里德国人很无趣,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做起事情来有点强迫症,没有幽默感。事实上,德国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难以接触,交往中就会感到他们还是很友好、乐于助人的。德国人也不是没有幽默感,只是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双方笑点不同;或者由于语言在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后笑点在目的语中消失了。克服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对于就业后的职场交际帮助很大。
三、教辅方面
辅导员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经常深入班级,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细致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与建议。关心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老师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将与学生的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等纳入学习工作笔记。建立奖励机制,对评优、评奖的学生和班级给予鼓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系等组织的各项活动。组织值周工作和竞赛评比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严格请假制度,指导团总支(支部)、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认真执行每周的干部例会制。找学生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每周检查宿舍、教室、早操、晚自习、就寝的纪律、卫生情况等。
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与德语相关的活动,戏剧、德语角、德语演讲、德语国家概况测验等。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组织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和教辅的结合
每班的一名授课教师担任班导师,班导师每周和辅导员老师要经常交流。总结上周该班的表现,又有哪些进步和不足;每个同学在此前的表现怎么样;在下一周有什么计划,组织在某一主题下的集体活动,帮助四年级学生练习实习和就业单位等。
在大连外国语大学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筹划建成了中德跨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德语系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实训基地,加强了教学和教辅的有效结合,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德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提供了平台。
该中心主要针对德语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对德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训。内容包括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礼仪道德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中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德两国文化的了解,帮助其尽快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中德跨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所举办的各种活动是对单纯语言教学的有益补充,摆脱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窠臼,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授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加强外语教学与教辅的有效结合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参加了在中德跨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学生在交际中的跨文化能力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在步入职场后适应的要比往届的毕业生要快。无论是在工作中与德国人交流,还是私下与德国人交往,都避免了很多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尴尬。由于加强了以职场为中心的德语教学和教辅工作,在校生对于职场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自己的定位更加准确,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厚。
[1]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2]杜琳.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李柳英.二语习得语言输入理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32).
[7]沈昌洪,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3).
[8]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9]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
[10]吴旭东.第二外语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