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条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2015-03-20陈莲,尹炳培,韦宗赛

河北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艾条灸腹泻婴儿

艾条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陈莲尹炳培△韦宗赛1官永锋1黄秀兰2陈世新3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来宾546100)

【关键词】腹泻,婴儿;艾条灸;手法,捏脊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33

【中图分类号】R723.110.5;R245.81;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2-0242-02

通讯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来宾546100

作者简介:陈莲(1965—),女,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杂病。

收稿日期:(2013-12-12)

1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西来宾546100

2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广西来宾546100

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广西来宾546100

小儿腹泻病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在感染性腹泻中尤以细菌和病毒为最常见病原,病毒性腹泻虽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但全年均有散在发病。病毒所致的腹泻,大便次数可多达十几甚至二十几次,大便性质以稀水样便多见,极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上以粪便性质改变、粪便次数增加、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甚至出现发热、便血,轻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重者则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故早干预早治疗极为重要。2011-01—2012-01,我们运用艾条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1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7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80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75例)及住院(105例)治疗的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47±2.71)岁;病程1~14 d,平均(7.06±1.26) d;所有病例均急性发病,其中水样泻10~20次/d 21例,5~9次/d 79例,3~5次/d或哭闹不安而肠鸣音亢进者32例;粪常规:轮状病毒阳性82例,脓球或者隐血(+~+++)37例,有脂肪球或无异常者32例。对照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54±2.86)岁;病程1~14 d,平均(7.34±1.18) d;所有病例均急性发病,其中水样泻10~20次/d 7例,5~9次/d 37例,3~5次/d或哭闹不安而肠鸣音亢进者12例;粪常规:轮状病毒阳性15例,脓球或者隐血(+~+++)12例,有脂肪球或无异常者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1]①腹痛、腹泻、呕吐或不腹泻但哭闹不安,而肠鸣音亢进者,年龄3个月~7岁;②病程≤2周;③无心、肝、肾、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异常者;④无过敏史、无皮肤破损者。符合上述条件患儿纳入本观察。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年龄<6个月1片、>6个月2片,每日2次口服;轮状病毒阳性者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249)2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有脓球者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脱水者给予补液,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3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条灸配合捏脊疗法。

1.3.2.1艾条灸取穴:双侧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神阙,用温和灸方法对患儿施灸,以皮肤微红为度,呕甚者加中脘、双侧梁门,哭闹不安者加双侧梁丘,病程3 d以上者加命门、关元及双侧脾俞、肾俞。每日1次,每次15 min,3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2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其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方向从上而下,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6~9次,后以示指、环指并排与两侧膀胱经,中指于督脉上共同用力撸理膀胱、督脉两经经气。以皮肤凹1~2 mm为宜,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6~9次,最后点揉脾俞、胃俞、三焦俞,先左侧后右侧,补泻以顺经走向为补,逆经走向为泻,次数单次为泻双为补。捏拿1次约1 min。捏拿时间应在饭后30 min以后施术。每日1次,3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2]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10例,显效78例,有效3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9%;对照组70例,显效2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1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其他对照组中无效者9例,加艾条灸和捏脊疗法,体征、症状明显缓解,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呕吐、腹痛、痢疾等疾病范畴,临床以寒湿、湿热、外邪犯胃等证型为多见。小儿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之特点,但其“脏腑娇嫩,阳气未充”,特别是“脾常不足”,故消化系统疾病在儿科疾病中为高发疾病。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督脉及背俞穴的分布,而督脉的功能可以统全身的阳气,又可以络全身的阴气,因此捏拿脊部能够达到调理阴阳之气,使阴阳协调,以治愈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捏脊疗法是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施治于人体体表,产生生理、生物化学、神经体液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方面的变化促进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趋向正常,从而消除病理变化,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3-5]。近年来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捏脊疗法还能够提高脾虚型家兔血清、木糖含量、血清胃动素及血浆胃泌素,从而使脾虚症状得到改善,体质量增加,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又可增强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示捏脊疗法对脾气虚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6-9]。我们认为,无论患儿属何种证型,其主要内在因素均为在脾虚的基础上而发病,故扶脾在疾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推拿手法,通过改良方法疏理膀胱和督脉二经,使膀胱主一身之表,督脉主一身之阳的作用能正常发挥,从而维持人体防御功能的平衡。加之用性温的艾条灸神阙、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使脾胃等调节功能活动增加,消化吸收明显增强,从而达到祛邪外出、益气健脾、祛湿温经之功效。本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S].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0-171.

[2]方鹤松,魏承毓,殷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杨小平.捏脊疗法益气健脾作用的临床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0,16(1):13.

[4]王丽清,葛金玲.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及肠道微生态机制研究[J].河南中医,2007,27(10):25-27.

[5]杨海波,刘洪翠,宋明霞.养胃增液汤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52例[J].河南中医,2008,28(8):64.

[6]李铁浪,王欢欢,袁宜勤,等.捏脊疗法对脾气虚证兔血清D-木糖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6):33-35.

[7]李铁浪,赵锋,张泓,等.捏脊疗法对脾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2):87-89.

[8]张锐,王联庆,李雨升,等.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血浆胃泌素的影响[J].按摩与导引,2004,20(5):5-7.

[9]钟叙春,许志雄,杨涓.针灸结合捏脊治疗小儿腹泻84例[J].陕西中医,2007,28(3):335-336.

(本文编辑:李珊珊)

猜你喜欢

艾条灸腹泻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艾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瘀血腰痹型腰痛病患者康复护理观察
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心衰合并便秘的临床观察
艾条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疾病的可行性分析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
婴儿为何会发笑?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膀胱悬吊术后尿潴留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