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家训的文化价值——以汉阴沈氏家训为例

2015-03-20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沈氏家训家风

杨明贵

(安康学院 中文系;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陕西汉阴沈氏家族,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因致仕宦游至江西瑞州,后至四川泸州。明天顺五年(1461),沈寿官(字株山)由川迁陕,定居陕西兴安府汉阴厅(即今安康市汉阴县)。汉阴沈氏以寿官为始祖,寿官而上无谱可稽,寿官而下有写谱可考。至今五百多年间,汉阴沈氏繁衍子孙十九代,全族人口已达万余。

在沈氏族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沈氏家训发挥了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促进家族和谐的作用,成为沈氏族人共同遵守的家族法典。沈氏家训卓有成效地在家庭、宗族内部倡导和推行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和养育出了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坚持操守、宽厚谦恭的一代代沈氏贤达。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简说

“家训”一词,首见于《后汉书·文苑列传·边让》[1],本意指家庭教育。据《尚书》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中华民族在黄帝、尧、舜、禹时期,就有家庭训导。在今天看来,家训就是家庭或家族成员所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对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成效有重要影响。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首先,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大学》更进一步把家庭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强调:“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3]身修才能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太平。“修”与“齐”的问题解决好了,一切都好办了。“因为在儒家看来,社会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放大,社会不过是家庭的扩展。而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实质上是伦理的教化功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正是家人、子弟通过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而达到的自律和家庭的和睦,这就为‘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实现的前提和基础。”[4]因此,修身齐家、敦品正行就成了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古代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其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而家训则是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5]。甚至可以说,“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家族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而且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文化”[5]。“家和万事兴”是传统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也是传统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它以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

中国家训文化之发达,在世界文化中也属罕见。中国传统家训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从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语录教导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从家训的形式上看,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教导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既有家训、家范、家诫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诗词、箴言、碑铭等简明训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家禁等。”[4]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清代产生的家训有117种。其中,影响较大的家训不外乎:“作为家训滥觞的周公家训,作为家训标志的《颜氏家训》,作为官僚士大夫家教典范的《袁氏世范》、《曾国藩家训》,作为帝王家训的《帝范》,作为女子家训的《内训》,以及在民间比较流行的《朱子治家格言》。”[6]家训取材极广,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阐扬个人体会,或总结学术感悟,有继承,有发挥。“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精华,通过家训,熔铸成了至理名言。家训一般文朴义丰,情理交融,切实易行,为立身、处世、治家所必备。”[6]存世家训,其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世家大族、官宦门第的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家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范仲淹的《义庄规矩》、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方孝孺的《家人箴》、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及《曾国藩家训》。二是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家训,如陆游的《放翁家训》、吕坤的《近溪隐君家训》、黄为训的《训子言》、傅山的《家训》、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及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三是普通家族、家庭经由族谱或庭训传承下来的家训。就家世和内容来看,汉阴沈氏家训属第三种。

二、汉阴沈氏家训的思想内容

汉阴沈氏家训共二十则,依次为:1.祭祀不可不殷;2.侍亲不可不孝;3.天显不可不念;4.身者不可不修;5.持家不可不勤俭;6.尊卑不可不辨;7.择师不可不慎;8.教子不可不严;9.养女不可不训;10.择配不可不谨;11.交游不可不审;12.志节贵乎坚贞;13.志行不可刻薄;14.邻里不可不和;15.输粮不可不先;16.穷难不可不周;17.出仕不可不清;18.忍耐不可不讲;19.奢华游惰当惩;20.赌博不可不戒。二十则家训,涵括崇祭扫、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俭持家、训儿女、和邻里、慎交友、守纲纪、廉保家、正志行、济穷难、戒赌博等。若作归纳概括,汉阴沈氏家训涉及伦常之道(敬祖、孝亲、悌长、择友),治家之道(教子要严、养女要训、择配要谨、持家要俭、尊卑要辨、穷难要济、赌博要戒),修身之道(志节坚贞、德高操洁、志行光明、善于忍耐),涉务之道(出仕要清、输粮要先)。

汉阴沈氏家训在思想内容上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是重视光明伟岸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偏重于道德伦理教育。而传统家训文化范畴中道德伦理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格塑造。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传统家训对子孙的人格塑造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若不能成就人格,就不能独立处世、自食其力、为国为民。汉阴沈氏家训中有关人格塑造的论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德操,做到志节坚贞,不苟俗流;二是要求在仕途中坚守清廉,毋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要抱定“致君泽民”“循分尽职”的信念,否则,就是“衣冠之盗贼”。

二是重视儒家文化精神的传导。沈氏家训的戒规中多有儒家术语,诸如“春露秋霜不忘水源木本之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择师不慎,贻害匪小”,“父子之间不责善”,“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志节贵乎坚贞”,“置业毋容以勒掯,人过不可以显扬,用财须审乎义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出仕不可不清”,“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等等。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就个体而言,包括仁(泛爱众和博施济众)、义(合乎正义或公益)、礼(对他人存在的精神性的认可和尊重)、智(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言论和行为真实无妄)、忠(尽心为人)、恕(推己及人)、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悌(敬重长上)。儒家思想中的这些个体性道德规约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历程中,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在汉阴沈氏家训中也得到了全面体现。

三是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关系、维系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障”[7]。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构建以先秦儒家创立的仁学为理论基础,以仁者爱人、亲亲为大、忠恕待人、克己复礼、以孝为重等为指导思想,以父权家长制为本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支配与服从的宗法等级关系,即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嫡庶长幼有序。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是传统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受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非常看重血缘伦理关系的和谐。“双向义务”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庭调节主要家庭关系的基本伦理机制,体现为父慈子孝,夫义妇从、兄友弟恭。父慈、夫义、兄友在前,子孝、妇从、弟恭在后,即对在上者、位尊者、年长者的要求在先,对在下者、位卑者、年幼者的要求在后,这种表述显示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理念。“若能发挥这种伦理机制的调节功能,就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8]汉阴沈氏家训以血亲伦常关系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既强调家长对子女有随时耳提面命的权利,也要求家长发挥身教的作用,通过“正身”来“率下”。由于始终着眼于血亲伦常关系的和谐,所以汉阴沈氏家训的亲情感化尤显突出。在兄弟如何相处上,沈氏家训指出:“同胞兄弟犹如手足,乃有小而参商,长而阋墙,甚而终身仇敌。友于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在处理同族关系上,沈氏家训训导子孙:“以我视之,固有亲疏;以宗视之,则皆子孙也。其无能者周济之,有能者提携之,使振其业,庶族属不致怨恫,而祖宗亦含笑九泉矣。”这些训诫饱含亲情,其感化效果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比拟的。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与封建社会相伴而生的文化现象,传统家训以封建纲常礼教轨物范世,在某种程度上延缓、滞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受封建时代纲常礼教、宗法政治和一些陈旧的文化观念牵连影响,包括沈氏家训在内传统家训在家庭伦理建设中也存在愚忠愚孝、蒙昧迷信、男尊女卑、守分安命、盲目顺从、固守忍让等思想糟粕,对社会进步和民众精神改造有消极作用。

四是取材较广,内容全面,语言浅直。从内容看,沈氏家训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表述形式看,其中既有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儒家先贤教导的汇编;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简明训示。同时,沈氏家训文朴义丰,情理交融,既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容易为家族成员记诵和理解。

三、传统家训的文化价值

传统家训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长久的重要支柱。传统家训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为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伦理思想和理想人格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作为封建意识形态体现的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灌输传导儒家纲常伦理;二是促进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发展;三是有助于家庭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健康进行。“作为传统文化组成和体现的家训文化把儒家文化精神注入了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对世风和家族成员的感情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族成员在家训的约束规范和长期熏陶之下,形成了符合社会需要的家风、门风,这种家风再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又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4]历代封建统治集团正是通过树立家风方面的典型,来达到“正风敦俗”的目的的。

以汉阴沈氏家训为例,传统家训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向子弟、家人进行进德修身、待人处世的教育,又传授了家政管理的具体经验方法,使族人家庭生活的正常进行有了可以遵循的内部法纪。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重视人的道德理性能力的提升、人的独立意志的培养、人格尊严的保护、儒家人文精神的传导、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及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建构,这对我们今天的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家训、家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尤其是传统家训教家立范、家国整合的功能定位,对我们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国是车,家是轮。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传承好的家训、家风,必然能促进形成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优秀的家训家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良好的家训、家风对社会进步、人性升华、民族凝聚、文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更显突出。“纵观我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而道德滑坡、腐败严重的现象,尽管有各种因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的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9]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10]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1]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家国关系以及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石。家庭建设、家教家风,是构筑“德治”社会的重要基础。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教和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从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中汲取文化养料,重塑国人文化血液中的家国情怀,强化推进新时期家庭建设尤其是家风建设的动力机制,切实实现以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当下文化建设领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

猜你喜欢

沈氏家训家风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勤劳节俭传家风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家风伴我成长
等候袁世凯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