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域下的中英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2015-03-20王静
传播视域下的中英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主要研究翻译学。
王静1,2
(1.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银川 750021; 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要:翻译是一个综合的动态体系,在本质上是跨越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作为特殊的传播行为——旅游景点的翻译常常因文本传达出的“拟态环境”而受到很大的影响。译者除了需要在语言形态上异化文本,更需考虑受传者的反映,进行恰当地变形、增删或扭曲,从而激发游客产生预期的“拟态环境”,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译者更应了解,中英旅游翻译也是一种复杂的、有目的的对外宣传行为。本文在外宣传播的视域下论述了中英旅游翻译的机制。
关键词:旅游翻译;外宣翻译;传播
一、旅游文本的传播特性
旅游信息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的特殊表现形态,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和自身的特性。首先,旅游不仅是一种活动、现象和产业,还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旅游者离开居住地,携带本地的文化信息,并传播到异地,接受异地的信息发布。这种行为就是信息传播行为,贯穿旅游的整个过程,这种传播称为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作为旅游产业的依托,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旅游产品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或宣传,才能被消费并产生价值。其次,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和不可移动性,其功能的实现需要旅游者的主观参与和建构,让旅游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完成对旅游产品的诠释。
这些旅游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信息只有通过媒介的传播,才能广而告之,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并构建旅游产品的内涵。因此,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赖型产业。但旅游产品不可移动,需要游客通过旅游信息的传播,才能有效认知旅游产品的优劣。在潜在游客接受旅游信息传播时,若他们能将内心的决心、动机、意志力等意向与能力聚合为心理能,就是传播产生的一级效果。若他们能将心理能中的动能外化(或释放)为旅游行为,则产生了传播的二级效果,而这种二级效果的产生,才是传播的根本目的。良好的旅游信息传播,就是提供的旅游产品信息充分,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并验证旅游信息。这样说来,大众传媒就是旅游产品与游客之间的重要中介,媒介的传播可以把旅游信息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到游客的意识领域。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判断、选择、反馈和评估常常受到这种虚拟幻影的影响和控制。
二、旅游翻译也是有目的的外宣翻译
(一)外宣翻译的本质属性
外宣翻译就是翻译在对外宣传领域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要想探究外宣翻译的属性,必须先研究翻译的本质属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翻译不仅仅是异质符码之间的转换,还是更为复杂的、有目的的跨文化行为和信息传播行为。霍茨·曼塔里[1]就曾提出“翻译行为”这个概念,将它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2],这一概念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属性。
外宣翻译是主要以语言为工具介绍和宣传本国信息,进行资讯共享、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活动。而且,外宣翻译不仅具有翻译的一般属性,还更加突出宣传效果和传播对象的反馈。也就是说,对外宣传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对外公开、共享和传播,其目的并不是在主观上改变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强加他人,而是为了宣传自己。
(二)外宣翻译与旅游大众传播的共享特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传播就是以操纵和选择符号的方式,用一个系统影响另一个系统,达到信息交流和共享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牵涉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传者等因素,还涉及传播关系、传播情境、传播目的、传播效果、传播干扰等隐含因素。所以说,旅游传播过程实际上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外宣翻译也是译者与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信息共享和交流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传播是表征物质和信息的时空移位,而翻译是表征信息跨文化、跨语际的时空移位。
因此,旅游外宣翻译是双语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两个特征。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关照源语的相关知识,还应对译语受众的社会结构、基本政治形态等因素有所了解。在传播学的大视野下研究旅游外宣翻译,有助于研究视角多元,对其认知也将更为深入。本文将在传播的视域下,探讨外宣翻译中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一些现象和特征,并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原则。
下面本文将讨论旅游文本翻译的机制,这与翻译的双向过程是密不可分的,需要译者这个媒介的恰当努力,才能达到旅游信息传播的最大和最佳效果。
三、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机制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信息的传播不仅限于人际传播,而是更加依赖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游客的旅游行为更像是验证所受旅游信息的行为。而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使他们进一步构建出既真实又虚拟的图景。这种特定的印象,就是位于大众传播与真实图景之间的旅游“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事实上,能够影响潜在游客的并不是现实风景,而是“拟态”风景。“拟态环境”一词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李普曼[3]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意思是“相对于现实环境而言的大众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4]。抛开“拟态环境”提法的价值判断,这一术语其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拟态环境不是单一的虚拟环境或主观意识,而是人们意识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媒介传播选择加工后显化形成的。因此,游客解读传播者构建的拟态环境,事实上也在参与拟态环境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形成两次拟态。第一次拟态是传播者(大众传媒)对现实环境的编码,第二次拟态是受传者(游客)对传播者传播的信息的解码,从而形成“虚幻图景”。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上述过程将细化为译者与源语作者(传播者)之间的协商过程与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传播过程。具体来说,旅游图景在第一个阶段被传播者(源语作者)加工、变形,并通过不同信道传播给译者,影响译者并使他(她)产生“拟态环境”。这一拟态环境已经加入了译者的主观意志。在第二阶段,译者将在自己产生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再次用目的语加工文本信息,并通过一定的信道,将已掺入主观意识的旅游图景传播给受传者(潜在的游客)。受传者接受信息后,有选择地加工所受信息,并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拟态环境”。这一翻译过程中将旅游源语信息进行了多次变形,形成了两个“拟态环境”。若两个“拟态环境”越接近、越与源语的传播目的重合,则翻译效果最大化。
虽然旅游文本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在交际活动中逐渐标准化,形成了规约形式,但旅游翻译的传播(传递)有特定的功能和目的,译者应该考虑受传者的认知水平、审美心理、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等因素,注重译文的传播效果,用符合译文规范的语言形式表达源语文本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潜在游客的注意,调动他们接受并消费旅游产品。所以,译者的作用比起其他专业领域的翻译操纵度要更大,可回旋的余地也更大。必要时,为了能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期待,使其产生的“拟态环境”更符合译者的期待,译者需要适当地改写,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旅游文本的呼唤、信息传递等功能。
四、旅游文本的翻译需注意传播的特性
如前所述,译者在旅游文本翻译时需要考虑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为此,他(她)可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和习惯,必要时操纵和改写源语文本。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文本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从这一点来说,译者需要了解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有效构建“拟态环境”。例如,汉语的旅游景点简介常常辞藻堆砌,文采浓郁,文章意向深远,但模糊不明。一些旅游文本借用古典诗词或散文,来创造一种图景,因此,这类景点介绍文本常常表现为,文中出现大量的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达到对仗工整、音律整齐、文意对比的音、形、意三美的诗情画意之效果。下面的文字描述了山东地下大峡谷景区的风貌。
例1:山东地下大峡谷雄姿巍峨,磅礴大气,规模宏伟,景点众多。漫步洞中,如同进入洞天府地,奇石海洋。它独集奇石、怪峰、幽谷、深洞、水泉、瀑布、溪流于一体,荟萃了举世罕见的自然景观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堪称一座自然、人文巧妙结合的艺术之宫。如练的瀑布,如画的石群,如洞的天锅,如塑的奇石,如峡的石缝,如诗的石刻,绚丽多彩。……向上看大小钟乳、奇石摇摇欲坠;向下看,幽幽谷底深不可测,令人毛骨悚然。
该文本的传播者充分运用了汉语的语言符号特点,运用四字格、句式对仗的方式,构筑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图景。而且文中的描述以优美、奇特、神秘等带有强烈色彩的关键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自然风光旖旎的“拟态环境”。这是传播者意欲表达的目的。虽然该段描写模糊、感性,但却很容易引导游客将自己的内心主观情感与景色“消融”,达到融入其间的审美效果。这种综合性、模糊性和感悟性的特点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文化特征,使之乐于接受这种传播方式。
然而英语旅游文本常常风格简约,结构简单严谨,表达直观通俗,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传达,而非夸张辞藻堆砌的效果渲染。英语文本中对景观的表达常常追求忠实再现,给读者留下具体的图景印象(“拟态环境”)。下面的文本描述了珊瑚礁、椰树和白沙滩,简洁直观:
例2:Tiny islands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Hunks of coral reef,coconut palms,and fine white sand.
这句话从语言表达上不像中文那样强调意境,或者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之美,相反,该描述表达客观,追求语言上的自然理性之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严谨的逻辑表达和思维的缜密。
综合两种语言显化的图景,我们发现译者需要掌握英汉读者的两种思维特点,掌握翻译的目的,灵活转换两种“拟态环境”,使译者的主观“拟态环境”与源语构建的客观“拟态环境”相符合,并使目的语读者的主观“拟态环境”与译者预设的主观“拟态环境”目的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再看下面一例。
例3: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武陵源风景》画册)
这里描述了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这种地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独特。中文的描述塑造了一幅形态各异、鬼斧神工的天然画卷,有一种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仿似一景一物都有灵性,主观色彩浓厚,契合中国游客的心理审美期待,有助于他们在客观拟态环境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运用主观心理构建自己的“拟态环境”,并产生消费旅游产品的欲望。
翻译呼唤型文本时,重点是信息的传递效果,译文是否能唤起读者恰当的“拟态环境”并做出符合原文读者类似的情感呼应。因此,这时的翻译不能只是原文的复制,更多的是用符合英语文本读者心理反应的方式来改进、替换、省略或解释原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下面是初译。
初译: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They are like whips or pillars propping up the sky;or huge walls,solid and sound;or immense eggs piled on an unsteady boarder;or miniature rocky or curious…Fantastic but actual,dreamy but real!They are not artistic works,but more exquisite than artistic works.One can not help marveling at the acme of perfection of Nature’s creation.
这里的初译完全是原文语言结构的复制(reproduction),情感诱导太过明显直白,没有考虑译文读者追求自然理性的心理期待,反而使他们产生华而不实、夸大宣传的印象,传播效果不佳。因此,可以将虚化主观的景物描述删掉,改译为:
改译: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columns,walls,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unforgettably fantastic images.
五、结语
翻译是一个综合的动态体系,在本质上是跨越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行为。这隐含了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广阔视角和复杂的因素,更意味着翻译需要关照目的语受传者的接受度,并通过敏锐地体察翻译的功能或目的,达到翻译传播行为的效度最大化。作为特殊的传播行为——旅游景点的翻译常常因文本传达出的“拟态环境”而受到很大的影响。译者除了需要在语言形态上异化文本,更需考虑受传者的反应,进行恰当地变形、增删或扭曲,从而激发游客产生预期的“拟态环境”,并愿意消费旅游产品。在中英旅游翻译中,译者更应了解,这种翻译也是一种复杂的有目的的对外宣传行为。它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意向性很强的交际行为。以此为纲,译者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操纵旅游文本的翻译,用适切的方式翻译,以达到传播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页码.
[2]Holz-Mänttäri,Justa.Translational Action:Theory and Method[M].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84:27.
[3]沃尔特·李普曼.Public Opinion[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页码.
[4]张洪利.大众旅游传播效果研究:对沂水旅游传播现象的调查[D].济南:山东大学,2007:27.
[5]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6]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7]陈秀.论译者介入[J].中国翻译,2002(1):19.
[8]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0]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3]苗菊.探索翻译过程与译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4]沈苏儒.对外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15]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6]Hatim,B.& I.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7]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Appli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21
收稿日期:2015-01-16
基金项目:宁夏哲社科项目: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宁夏特色品牌对外译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GY20140144)
作者简介:王静(1975—),女(回族),宁夏银川,博士,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75-04
C-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n tourist texts within the domain of communication
WANG J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dynamic activity,which is in essence a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As a special type of communication,advertisement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pseudo environment” they convey.Besides linguistic aspect,the translator has to consider possible refle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readers by way of appropriate variation,amplification or omission so as to achieve optimal communicative effect.Furthermore,the translator must understand CE tourist translation is a purposeful complex publicity activity.By discussing the above issues,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echanism of tourist translation under the domain of foreign publicity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ourist translation;foreign publicity;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