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初探
2015-03-20周彩根刘锁娣
周彩根 刘锁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互联网+时代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初探
周彩根 刘锁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虽然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企业、学校、学生各自诉求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足。互联网+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打开了全新的空间,艺术与技术并重、专业与企业对接、工作与学习融合、线上与线下互动是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发展的正确途径和可行策略。
互联网+; 高职; 艺术专业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迅速融入信息浪潮,并且以独有的民族智慧实现了一系列的“弯道超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列强”之一。
1 形势与机遇
1.1 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牵引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1]。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潜力无限,而且传统产业也越来越多地引入文化创意元素。这种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无疑也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好时机。
1.2 产业技术的发展的推动
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超计算、云存储等等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将世界推进到互联网+的时代。在生产性领域,从包括数控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基础平台,到行业生产管理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集成管理信息系统ERP,再到企业经营决策工具BI,正在形成完整的智能生产与智能管理链[2]。目前,我国规模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覆盖,并进入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周期。在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中,彩电出货量占全球的40.8%,手机则为70.6%。
1.3 商业模式蝶变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大洗牌极大地拉近了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电商成功地攻陷了实体商业的半壁江山。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个人网店数量约为1 124万个。而电商本身还在不断进化之中,继淘宝、天猫、京东等PC端电商迅速转战移动端后,V商又在酝酿着一场新的商业风暴。由此,可预期的结果是人们可以在更加便捷、可视地消费;同时艺术设计毫无悬念地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筹码之一。原因在于虚拟商业空间也需要持续或周期性地“装修”、“摆货”,而这种“装修”与“摆货”必须以图片拍摄、图片处理、视频摄制、动画设计、版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支撑。
1.4 生活方式进化的呼唤
当今社会,显示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还在向居家、工作、出行的每一个角落延伸,人与显示屏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世界上每一秒中都有数以亿计双眼睛盯着屏幕浏览,人类注视显示屏的时间可能已经远远大于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在消费性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工信部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保有量接近13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高达8.57亿人。如果加上Pad、PC,智能电视,中国人至少人均拥有2块以上的显示屏。而且,新一代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乃至智能住宅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在如此庞大的硬件和消费人群的支撑之下,电子信息、商务、服务所集聚的信息流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相应地所有终端所需要的界面、图片、动画、影视频等等也呈爆发式增长。
2 现状与挑战
2.1 专业发展的概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发端于21世纪初,应该说历史较短积淀较弱,但其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全国1 200多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中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有70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学校单独设置艺术设计二级学院或系。估算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在50万人以上。以江苏省为例,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1.5万人。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几乎可以面向所有的产业和产品,并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机交互技术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艺术设计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目之所及,概莫能外;二是越来越多地服务于智能终端的界面设计和交互功能设计;三是智能终端的播放内容呈爆发式增长;四是专业本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均建立于数字技术、智能终端之上。
2.2 人才培养的困惑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产业不断转型,也驱动企业持续进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才的支撑显得至关重要。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
企业需要大量能用适用的人才,希望源源不断地得到素质好、懂技术、有技能、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但鲜有参与人才培养,并为未来员工进行前期投入的意愿与行动。学校希望毕业生前景好、专业匹配度高、职业迁移能力强,但教学内容和方法常常滞后于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希望收入丰厚、工作体面,但又不肯承受艰苦或压力等等。例如,一些动漫制作企业有较为明确的岗位分工,因此希望学校按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技能特长的学生;但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希望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训练;而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家庭的希望,同学的对比,往往显得比较茫然、无所适从。
三者的期待都是合理的,也存在相互交集的共同点,但现实情况是很难真正实现三者价值追求的统一。如何依托互联网+,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品质的人才链,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要解决的紧迫命题。
3 路径与策略
3.1 艺术与技术并重
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三个要素:高素质、技术、技能,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应重新定义: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艺术设计类专业既要培养学生认识美、凝练美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表现美、传播美的能力。前者的本质是艺术,后者的本质是技术(技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一线设计师而非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操作工,学生必须兼具和平衡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注重美术理论、三大构成等基础训练,形成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创作的能力;又要大量训练软件的应用技能。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高端设计软件正在呈现突破地域限制的协同工作特征。因此必须了解现代媒体制作和传播技术,使得自己的设计构想能够无障碍、高效率地得以实现。
3.2 专业与企业对接
工学交替、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标签。从内因驱动看,学校不可能在封闭的院墙内实现办学目标,因此积极寻求专业与企业对接,以此充分了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因而学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期待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从外延行为看,学校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诸多措施,让学生在就学期间接触企业,体验岗位。例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即所谓“厂中校”,引进企业生产线或车间,即所谓“校中厂”等[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校与企业消除了地理的限制,使得校企合作呈现新的特征。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提供工作室的硬件设施,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之具备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特征,鼓励教师承接市场项目,并考察项目实施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程度,是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的做法[4]。
3.3 学习与工作融合
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到17年覆盖面达到70%。现代学徒制的实质就是工作与学习的交叉与融合,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畅通桥梁。当前,在专业课程中以真实项目驱动,将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性实践。例如,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以开发一个网站或摄制一部微电影为驱动,根据网站建设或影片摄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配置课程内容,边教边练边实战。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与创作素材的无限丰富性和便捷性,这一原本富有挑战的过程会变得十分有趣。当网站建设或影片制作成型,教学任务也随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时刻被任务牵引,又时常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动力强劲,学习过程可控,学习成绩可量。
3.4 线上与线下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观念的更新与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网络的作用远远突破了查找资料的初级阶段。“教”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学”也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当下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正是这种“泛在”的具体表现;云端有大量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可供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学校乃至国界的限制。中国高校科学与创意联盟基于互联网+理念,计划在全国高校中选择400所建立“数字艺术协同创新实训室”,在这个平台上探索技术的联合研发、成果的联合展示、项目的协同运作、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创意体验。
4 结束语
互联网+正在引发各行各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艺术设计类专业未来的发展也必然要“+”入互联网这一高速通道。可以预期,从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训的设备设施,以至教室的物理结构都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演进而发生改变。
[1] 郭全中.关于十八大报告中文化产业的解读[J].新闻与写作, 2013(1):29-31.
[2] 赵春艳,于立.ERP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3(12):57-58.
[3] 王真和.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23.
[4] 丁奕. 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高职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2):21-22.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ternet+ Epoch
ZHOU Caigen LIU Suodi
(School of Art Desig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Internet+ epoch has brought a golden period and prosperity for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s development. Though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olleges have established specialties of art desig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oes not match the demand of opening positions very well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requirements differences among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students. Internet+ has opened a new space for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pecialties of art design. Attaching equal emphasis on art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ng specialties with enterprises, integrating working and learn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ng are the correct channels and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specialties in the Internet+ epoch.
Interne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t design specialty
2015-05-19
周彩根(196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技术、党政管理
J 50-4
A
1672-2434(2015)06-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