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红山文化生业方式

2015-03-20陶建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渔猎红山玉器

陶建英

(赤峰市文物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1)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5000年,是迄今为止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赤峰红山后、西水泉、蜘蛛山、敖汉四棱山、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红山文化以发达的玉器制作技术而著称,尤其是以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玉器制作达到了本地区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创造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红山文化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举世瞩目.玉器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三十余个种类.制玉工艺复杂,包括开料、打磨、透雕、掏膛、钻孔等十余种制玉技术.玉器写实与抽象结合,高度传神,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C形玉龙、玉猪龙、玉人、玉凤、勾云形玉器等红山文化重器堪称中国玉器宝库中的珍品.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也同样十分发达,陶器类型丰富,工艺水平先进,继承创新与吸收融合是其显著特征.夹砂陶继续沿用的同时,泥质陶开始大量涌现.除沿袭本地区盛行两千余年的之字纹筒形罐陶器系统之外,又创造出一大批崭新的陶器,如斜口筒形器、无底筒形器、各式彩陶等.泥质陶作为彩陶载体的大量涌现为彩陶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陶质皆为泥质陶,多为红地黑彩.纹饰方面除沿用本地区前红山文化的夹砂陶上的各类纹饰并加以创新改造外,还大量吸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文化因素.

规模庞大的宗教礼仪建筑也是红山文化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以东山嘴祭坛遗址和牛河梁坛庙冢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宗教建筑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牛河梁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是红山文化晚期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中心性祭祀遗址,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女神庙祭坛数量众多的积石冢,高居山顶,结构复杂,主次分明.

对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问题的讨论,绝大多数学者不存在分歧,基本认同,“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内还发现了大型的祭祀性建筑遗址群.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述地区当时应该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同时,“从掘土、收割到加工农具的系列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彻底取代狩猎、采集经济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1]”.然而,植物考古学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认识.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浮选出的农作物粟和黍的出土概率都不高,仅为百分之七,农作物遗存在魏家窝铺遗址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红山文化魏家窝铺遗址的先民经济生产活动主体应是采集渔猎传统,旱作农业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生产活动[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的普遍规律.红山文化的发达程度表明其应有发达且稳定的经济基础,然而农业经济不发达又是什么推动着红山文化创造了如此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呢?显然还是要从经济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即从本地区延续数千年的采集渔猎经济传统分析.

尽管西辽河地区的采集渔猎经济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本地区农作物栽培的历史非常早.赵志军先生在敖汉旗兴隆沟第二地点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了粟和黍两类农作物遗存[3],将中国粟类作物的栽培历史追溯到了距今82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探索中国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但栽培农作物的出现绝不意味着农业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从生产工具及出土动植物遗存分析,该地区虽然农业起源较早,但自小河西文化至小河沿文化的四五千年间农业经济始终未超越渔猎经济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是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的细石器,各个时期的各个遗址中均发现有大量石叶、石镞、刮削器、石核等细石器使得该地区成为有别于长江、黄河流域的稻作、旱作文化区外特殊的渔猎文化区.最具代表性的骨梗石刃刀在本地区自小河西文化遗址延续使用到小河沿文化,以及各类的镖、镞、鱼钩等渔猎工具.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包括黄河中游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如萨拉乌苏、峙峪、虎头梁、下川遗址等都普遍发现了细石器,但到前仰韶文化时期这一地区的细石器已基本消失,被磨制石器所取代,锄耕农业迅速发展.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各个遗址出土的大量渔猎工具及野生动物化石说明该地区的渔猎经济是非常发达的.

一般认为,只有发达的农耕经济才能创造出发达的文明,渔猎经济由于受自然气候及环境影响较大,难以创造出发达的文明.换句话说农业经济是人们主动的改造自然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而渔猎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们的事物来源受自然条件限制.然而红山文化既没有同时期中原地区发达的锄耕农业,也没有同时期埃及地区先进的灌溉农业.但同样也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业方式创造出了发达的史前文明,这正是西辽河地区的独特之处.

红山文化集中分布的西辽河地区内纵横分布着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叫来河、大凌河等诸多水系,这为人类的生存和动植物的繁盛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该地区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北麓丘陵、西辽河平原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区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加之全新世大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为该地区动植物的兴盛提供了环境保障.红山文化大量动物形玉器说明这一发达的文化因素正是渔猎经济的产物.位于巴林左旗友好村的二道梁遗址是历年来红山文化细石器发现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包括石镞125件、石叶105件、刮削器96件及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核等[4].1963年发掘的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278件石器中细石器多达221件[5].这都说明渔猎经济在红山文化经济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该地区有适合渔猎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渔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以上这些优势条件使得在本地区延续数千年的渔猎经济传统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该地区渔猎经济的发达足以弥补农业经济的薄弱.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生业方式雄辩地证明渔猎经济也可以创造出发达的文化水平,这当是红山文化除发达的文化水平之外另一个值得刮目相看的地方.

红山文化的经济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渔猎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混合型经济.这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及野生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家畜骨骼的并存的情况可以表现出来.这种混合型经济相对于单一的经济方式来说具有巨大的优势.渔猎、农业、采集、饲养的多种经济方式并存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温、降水、瘟疫等灾害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生业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是经济上的互补性,它使社会整体经济不会因某一方面的受损而遭到大的打击,始终能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这种互补性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还应注意到,流动性更强的渔猎经济相对于固定性强的农耕经济来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可以更大限度的与周围其他地区的文化人群相接触,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苏秉琦先生曾指出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这两个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统共同体在河北省桑干河相遇,红山文化坛、庙、冢就是它们相遇后并发出文明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迹象[6].人口的增加和对外扩张都会推动文化分布范围的扩大,而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的迅速扩大显然与其经济类型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开放性使得红山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从而使自身文化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郭大顺先生认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曾“先走一步”并起过独特作用,原本是渔猎文化吸收农耕文化的结果[7].红山文化渔猎经济的开放性对红山文化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以渔猎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生业模式对红山文化的发展与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山文化发达的原因除了经济这一决定性的因素外,其他方面的原因也非常重要.如出色地继承了该地区先“红山文化”的诸多先进的文化因素,积极地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并相互影响.宗教对红山文化发展的推动不容忽视,红山文化最发达的两大文化因素——玉器和坛庙冢建筑显然都与宗教有关,郭大顺先生认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经济存在密切联系[8].玉器作为通神的媒介,宗教建筑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这两项文化成就的形成显示出红山文化先民对宗教的重视及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宗教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在社会由游离状态向向心状态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红山文化末期宗教的狂热对红山文化的衰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红山文化早中期宗教对红山文化的发展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红山文化的生业方式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不仅是探讨红山文化兴衰及文化面貌的基础,也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红山文化生业方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植物考古学家等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古环境学及古生物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从而将红山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1〕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

〔2〕孙永刚,赵志军.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综合研究[J].农业考古,2013(3).

〔3〕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专辑,2008(1).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2).

〔6〕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7〕〔8〕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J].北方文物,1996(4).

猜你喜欢

渔猎红山玉器
红山荞麦看木森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西汉玉器的鉴定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