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文脉叫纺织
2015-03-19唐志军
唐志军
参照美国“硅谷”的青岛“纺织谷”,可谓开启了一片新空间,其图谋显然不仅是青岛纺织业的“创意”与“智造”,而是在试图编织一个具有多重国际化色彩的中国纺织新蓝图。
解析历史终将回到文化的原点。地处黄海岸边的青岛,虽然历史不长,但总能让人对她爱恋有加,包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常常感怀自己的造化。百余年来,那些曾经的文学大家,那些匆匆过客,那些身处城市的人们,都在试图找寻青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能够让人为她感慨和惦念的东西。
浮在城市表面上的东西,比如她的湛蓝、她的翠绿、她的砖红,这里的自然之美,可谓是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和第一好感。即使今天,再读闻一多、刘白羽、老舍等名家的作品,依然栩栩如生,犹如当下。自然的青岛,俨然构成一种文化。
但一座年轻和时时进发的青岛,显然不止有一种文脉,其中在工业文化的脉络里,又不乏啤酒文脉、机车文脉、化工文脉、钢铁文脉,而传承了百余年的青岛纺织文脉,更被视作沉淀于城市骨子里的一种基因,也是引发城市工商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催化剂。
这也正是滋润这座城市得以进发和赢得世人尊敬的秘笈。
回望那段火红的年代,一条长长的从南部沿海,通向老沧口的道路上,矗立着一片片令人羡慕的纺织工厂,成千上万的纺织大军,昼夜穿梭在灯火阑珊处,此时的“上青天”,叫响的“郝建秀精神”,堪称青岛的荣光与骄傲。
即使转型时代的青岛纺织,尽管也面临相当的困境与阵痛,但这支历经风雨洗礼的产业大军,非但没有跌倒,没有割断传统的文脉,相反在逆境中执著地探索和重构属于自己和这个行业的新路径、新价值。
尤其经过近10年的艰苦调整,特别在着眼“研发强、产业精、市场大”的综合定位和发展目标,如今的青岛纺织业,从先前的以棉纺为核心,向上下游加速延伸产业链,而后瞄准国内乃至世界尖端水平,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提升,如在新材料应用、新产品开发上掌控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唯一的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和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在从纤维素纤维到终端产品的整条产业链上,形成了鲜明“本土优势”。
不仅如此,由这条具有相当底蕴和始终跳动不息文脉所繁衍出的“纺织谷”,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无论在青岛纺织人,或业内高端人士看来,参照美国硅谷“逼”出来的青岛“纺织谷”,可谓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片新空间,其图谋的显然不仅是青岛纺织业的“创意”与“智造”,以及自身资源的优化和配置,而是在试图编织一个具有多重国际化色彩的中国纺织新蓝图。当然,其践行结果还需时日。
而沿着这条经过时间打磨和雕刻的文脉又会让人们顿悟,受此影响或被改变的,又岂止是纺织本身。近10余年来,曾经作为青岛工业脊梁的纺织业的调整,无疑带给青岛巨大震动和深刻思考,并由此推动了青岛新兴制造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大调整、大布局,进而加重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分量,使之充满活力。
有评价说的好,文脉如同涌动在城市深处的血脉与河流,通过诸如青岛纺织、啤酒业等载体的薪火相传,传导和展现的则是一种独有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气质。形象地说,在持续“追梦”的主线当中,实则蕴含着城市群体一种像山海一般的激荡心灵,以及有别于其它城市的一种优雅。
或许是一种轮回,一种必然,当青岛纺织在为青岛制造和经济转型提供深度思考和借鉴的同时,她一度看似沉静的背后,其实一直在其固有文脉精神下卧薪尝胆,而重新以创意、智造、时尚为核心裂变的“纺织谷”,无疑使她的文脉再度扩张、跃动,且色彩将会更为斑斓。
倘若从未来时空展开想象的话,期待由此孕育出来的高端设计、服务贸易体系、高端人才等,或将改变中国纺织业的传统思维与模式,包括青岛等众多中国城市,抑或跻身与米兰、巴黎、纽约等齐名的时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