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的价值估量
2015-03-19宋鑫陶
宋鑫陶
在“提质减速”的新常态阶段,回头看看2014年,我们非但不应将7.4%看做是“24年最差的数据”,而且有理由为7.4%叫好。
每年的1月中旬,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日子,业界翘首以盼。而2014年的经济数据似乎尤其惹人关注,因为这是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经济身处换挡期,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不小的经济下行压力。大家都想知道,在这样的境况下,中国经济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这份答卷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又有哪些值得“表扬”的亮点。
1月20日,成绩单公布了: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同比增长7.4%。
7.4%,如果仅就这一数字的纵向比较而言,当然是“不及格”的。因为这一增速是我国1990年以来的新低,24年来我们从没如此慢过。但如果横向比较,这一成绩又足够“优秀”,因为不论是发达经济体的美国、欧盟、日本,还是新兴市场的巴西和俄罗斯等国,7.4%对于当下的它们来说,都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增速。
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拿GDP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好坏,将目光聚焦在数字层面。似乎GDP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人们也乐于通过GDP进行互相比较,“因为它直观简单,像‘傻瓜相机一样好用。”
如今,随着近几年的“去GDP化”和结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改革,人们对GDP已开始另眼相看。就像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成绩和分数仍旧被当做重要的考核依据,但其毕竟不再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加入进来,用于考核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所以,对于这份有着一定难度的答卷,7.4%的成绩已经不再被用单一的眼光来看待。更多的人认可并接受了这一数字,认为它是超预期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布会上就说,“7.4%是一个克服困难的7.4%,是一个克服压力的7.4%,7.4%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
如果剖析7.4%这一增速的内涵,这仍然是一个堪称“漂亮”的数字。
就结构调整的效果来看,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服务业比重升至48.2%。
自201 3年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以来,我国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已经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按照“十二五”规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3%提升到2015年的47%”,这一目标已经提前一年实现。这预示着我国经济正加速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已经有人在喊:“服务时代”来了。
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就业。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拉动就业,反之会提高失业率。所以,如果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就业。但数据证明,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1000万人的任务,这正是得益于结构优化过程中服务业比重的提升。
GDP创新低,物价涨幅也创了新低。2014年,CPI同比上涨2.O%,是2009年CPI负增长以来的新低。但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比上年名义增长了10.1%,为20167元,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也实际增长了8.O%。居民收入不仅跑赢了物价,更跑赢了GDP。
而且这一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已经连续6年下降。对于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的愿望,这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正是有了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我们也才敢抛却疑虑说,“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说了,不要太看重具体数字,中国经济未来将着重质的增长和结构的完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7%就不错了。
所以,在“提质减速”的新常态阶段,回头看看2014年,我们非但不应将7.4%看做是“24年最差的数据”,而且有理由为7.4%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