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地农民理财的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5-03-19凯里学院旅游学院张春艳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意识农民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张春艳

实际上,因征地补偿款一夜暴富的农民失于理财而导致返贫常有,他们往往脱离实际,或一时高消费,或盲目投资、参与赌博,有的甚至染上吸毒等恶习,出现转型失败,反而变成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新负担。所以,失地农民理财问题刻不容缓,值得社会、学界引起高度重视。

凯里经济开发区具有以上问题的典型性,为此,笔者试以它作为个案对我国失地农民的理财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凯里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理财存在的主要问题

凯里经济开发区建立以后,这里的农民的身份发生了质的改变,“靠山吃山”的纯粹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从原来有地无钱,到现在有钱无地的状况,即变成了“失地农民”。

但是,由于失地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技能技术,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对于突如其来的“巨款”,他们大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如何使用,出现了理财不足问题,构成了转型发展的瓶颈。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理财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纵深推进,他们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丧失土地资源的失地“农民”。一句话,缺乏理财意识和能力。

(二)有效投资不足

有效投资是指经济体系中的投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地配置,投资所产生的产出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形成新增存货和积压,具体来说是指可以回收成本,有所盈利的投资。基础性的投资,教育性的投资,可以获取暴利的投资都是有效投资。失地农民因对知识的缺乏以及失地前固有的生活习惯,几乎没有进行有效投资的意识。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不良消费偏高

面对补偿得来的资金,多数失地农民在各项开支上显得尤为慷慨,特别是在住房、吃穿、红白喜事、礼尚往来等各方面,争强好胜,攀比斗富,而未考虑长远的生活出路。对“从天而降”的一大笔巨款只顾眼前消费,以致于出现“坐吃山空”。有的获得巨额补偿后,还给祖宗甚至在世的活人造坟墓等,发生非理性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致使失地农民返贫,给政府和社会造成负担和麻烦。还有一部分农民手里有了钱,不再下地干活,不再工作,日子过得悠闲了,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于是就沾染上了赌博、吸毒等恶习,且越陷越深,越赌越大,越吸越多,因为赌博、吸毒引发的家庭矛盾,道德败坏等现象时有发生,因吸毒、赌博返贫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四)理财方式单一或参与民间借贷

据了解,95%以上的农民家庭对银行理财和家庭理财没有概念。通常就是将款项存入银行,可在物价指数波动较大的今天,钱存到银行看似安全,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即这笔农民的养命钱存在银行是在不断贬值的。再有不少失地农民不甘坐吃山空,通过亲戚朋友将补偿款高息借贷给周围一些民办企业或个人,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对相关企业及个人的了解,一旦对方经营不善或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其后果可能是血本无归。

二、凯里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缺乏理财意识和能力的原因

(一)农村金融环境脆弱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农村金融环境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仍受到众多主客观条件制约。第一,农村金融市场盘活力不够。特别是在欠发达的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比例仍然很低。第二,农村信用环境的建构面临不良贷款的挑战。第三,法制金融环境基础奠定不够。第四,银监系统监管通道有限。

广大农村金融环境的根本内容与农村经济运行的总量、结构、效率和公平有着密切联系。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农村金融市场,也导致了农村金融环境的脆弱。

(二)现代经济意识不足

失地农民缺乏对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认识。笔者经过广泛的调研总结如下:第一,经济服务意识。失地农民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但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下,他们的短视眼光阻碍了群体经济服务意识的提高。第二,经济人意识。失地农民经常将失地应该得到的政策与资金补偿作为追求的最大眼前利益。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在主人翁立场上的经济人地位,在发展经济中应帮助该群体树立经济人意识,让他们明确农村经济环境的健全发展要考虑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民工的经济人意识的确立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三)农民知识技能欠缺

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究其原因,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咨询专家与政府部门的方式,对民族地区农民知识技能欠缺的根源进行了探寻,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失地农民培训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培养失地农民的学校主要包括成人高等学校、成人职业中专、夜大、乡农技校等,此类学校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备陈旧,师资短缺,先进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他们培养的学员质量不高。

2、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西部民族地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失地农民数量较大,他们的文化结构,对技能培训认识不足,很难适应农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有部分农民应付或者逃避技能培训,因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以黔东南州从江县为例,该县在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及当地的职业学校,2012年为山晖制衣、波派制鞋等企业累计培训工人163人次。但是,通过回访、追踪调查反映出,这些较低学历的工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效果不够理想。

3、培训内容与现实联系欠密切

培训内容单调、陈旧;基础理论培训比例较高;创业、创新技能培训较少等严重影响失地农民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调查表明,55%的农民认为培训的时间过短,不能全面掌握应有的技术,34%的农民认为理论过于深,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11%的农民则认为培训的内容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4、人均培训资金不足

各级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民培训上,每年都投放大量的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年均11.1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的6.5倍。从数据可以反映出,国家对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之高。但按照户籍统计,我国有9.40亿农民,农民人均的培训资金为1.18元。人均培训资金的缺乏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民培训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四)政府支持辅助不够

从政策角度分析。各地政府的保守政策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在现阶段中还存在着一定差别,有区别的政策对待这些群体,严重制约了农民技能培训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保障上,较多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享受待遇的差别性对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体制角度分析。农民培训体制在我国历史很短,发展缓慢,其结构本身尚有不完善之处,加之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欠密切,可以认为,通过培训创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的设想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民职业培训学校专业设置欠科学,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尚有差距,培训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应快速得到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的重视。

三、关于改善失地农民理财不足问题的建议

(一)借助城镇化、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投资环境

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未来五至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通过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推进失地农民逐步融入城镇。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应借助城镇化、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投资环境。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现代经济意识传播和知识教育

农村文化建设和现代经济意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失地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各有关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广播、手机短信、讲座等方式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现代经济意识传播和知识教育。

(三)大力推进失地农民知识技能培训和拓展资金增值利用途径

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各有关方面应选择实用和市场紧缺的知识技能作为失地农民学习掌握的内容,以确保其在学习接受知识技术培训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有大幅提升,使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格和能力,实现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另外,失地农民应充分发挥金融储蓄作用、借助国家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扶持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拓展征地补偿资金增值利用。

(四)制定支持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理财基金和开展辅助发展工作

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其关于理财的信息来源少,缺乏理财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制定失地农民补偿政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理财基金,成立失地农民理财专家咨询库,定期开展失地农民理财知识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公民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辅助发展工作。

[1]侯文学.农民拆迁暴富返贫现象值得关注[EB/OL].(2013-07-08)[2013-07-08]

[2]王宾.新生代农民工理财规划分析[J].会计之友,2013.3(10):39-41

[3]高承海.陶如军.家庭理财保险先行[J].大众理财顾问,2011.12(5):42

[4]曾扬.对保险理财产品的探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3(28):109

[5]中国网.银行业经融结构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EB/OL].(2013-02-19)[2013-02-19]

[6]农业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R].农科教发〔2011〕14号[2012-01-05]

[7]魏岩.县域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J].现代金融,2012,(1):46

[8]李亚玲.新形势下农民技能培训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意识农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意识不会死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