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双元制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5-03-19黄娉婷
黄娉婷
黄娉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广州510300)。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的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其更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是一种落实到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以在企业的技能培训为主。其建立于完善的政策支持的平台上,有着严格而周密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及工作的需要,进而为德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科技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知识的整合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的想法和扎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对于应用在企业的相关知识有着深刻而系统的理解。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沿用并修正传统的教学教育体系的同时,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寻求企业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帮助。在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的深度联合,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虽然全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推广校企合作,但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校企合作层次浅力度小等都阻碍了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二、德国双元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深层次的校企联合方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它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双元性”,即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等。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同时侧重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德国双元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两种导师主导下的两种教育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张立斌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理论的比较研究与国内高职教育实践相结合;二是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应用技能培养与国民素质及工作素质的训练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应用性的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其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效益与人才质量的高低。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建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环境及产品安全、交货期、计量等企业生产经营诸多要素中并没有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条件及相关环境。而学生现场经验的积累却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逐步得到,这些经验技术以及管理知识单纯依靠校内的教育很难学习得到。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弥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经实际验证有效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落实到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大的学习及借鉴价值。
三、实施德国双元制的必要性
虽然德国双元制的理论及经验来源于德国,虽然两国的经济体制不一样,国情也不一样,但是都处于经济需要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笔者主要从国家、企业及学生个人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实施德国双元制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
在德国,教育成本主要是国家支出。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的原因,国家只能支出部分教育资金,但是这笔资金已是非常庞大的了。在2003年就达到了3351.32亿元。因此,德国通过实施双元制,让企业承担部分的教育成本,国家对于这部分的支出可以有所减少,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好更优的教育环境了。这不仅可以服务人民,减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负担,降低失学率,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目前,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设施还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在资金来源更加充足的情况下,教育成本可以进一步用于教育建设。
(二)实施德国双元制有利于节约企业资金
企业与员工会有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而这段时间,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和其他福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新员工进入企业磨合期这段时间的工作效率普遍是比较低的,所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也有限,因为知识从理论转化到实际运用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到熟练运用,那需要的时间将更多。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更希望聘用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但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工作经历都是从无到有积累的,同时部分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换工作环境。因此,这存在一个矛盾,刚毕业的高职学生数量多,但是没工作经验,愿意到企业去;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数量少,不愿意更换工作环境;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人,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也需要实际运用的锻炼。最后,只好降低门槛,聘用没有经验的刚毕业的学生。在这里,企业还承担着一个风险,那就是当培养了一个专家后,又担心他离开。所以,企业需要签订一系列合约来保障它的利益。这又会给它的员工以不近情面的感觉,从而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若实施德国双元制,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需要。
(三)实施德国双元制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在我国,个人的成才常规需要大量的时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需要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求学的这段时间,为了积累经验或锻炼个人,个人可以兼职一些零散的工作,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不稳定,而且只能在学余时间进行工作,也限制了工作环境及类型。这部分的兼职工作,除了可以减轻学生家庭部分经济负担外,并不能真正提供学生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或技能。即大多数人对于企业提出的工作技能及工作经验的需求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及与企业的磨合。对于个人来讲,这是必要的。但是,这段时间企业给出的薪水也是非常低的。而及早接触将要就业的企业,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企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原有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创新也成为可能。如果比较用心,在工作上有比别人更多的进展,则更快的升职也成为可能。因此,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使个人成才年限得以缩短。通过分析,德国双元制与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所实行的毕业实习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不同。毕业实习多在毕业前一年或半年进行,但所进入的岗位大多是基础工作,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企业的高精尖技术,这样就无法很好地进行创新。因此,毕业实习更像是一种任务性的工作。学生的工作热情及学习积极度很难得以调动。而德国双元制,更侧重于企业的学习过程。时间上,企业的学习比在校学习时间更多。同时,开始第一年可以在一些基础的岗位工作,以熟悉工作流程及工作环境。在下一步,就可以进入熟悉企业的相关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实地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且也没有就业压力的过大影响,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有所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完善国内校企联合模式,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落地实施。因此,有进一步研究及实施的必要。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张立斌.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3,44;157.
[3]刘红委,袁锡明.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多元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