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
——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
2015-03-19陈欢
陈 欢
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
——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
陈 欢
新闻的“客观性”一词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后来传到中国,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包括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讨论等层面。当前有诸多直接讨论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论文,似乎把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看作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体来论述。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无不可调和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且必须同时存在,本文将结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的一些具体新闻报道案例对本观点进行论证。
新闻;客观性;倾向性;普利策奖
[作 者]陈欢,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从“可意会”到“可言传”,新闻客观性的可实现性
从新闻客观性提出至今,新闻客观性在理论界一直遭受着两个极端的处境,在学界,支持它的人认为,客观性是新闻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新闻灵魂性的组成部分;反对它的人则认为新闻不存在客观性之说,新闻不可能客观,谈客观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在业界,新闻客观性则作为重要的准则被传承了下来,一位加拿大学者总结,西方新闻界通过一套客观报道的方法,使客观性成了“一种有着独特技术准则及实践规范的‘文化形式’”。
众所周知,理论上的纯客观确实难以把握,但客观性作为指导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提出来,并不是要大家在纯理论上较真,而是为了指导新闻报道实践。所谓新闻客观性,即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到了其中的“主观”,知道“主观”的存在,然后仍能坚持用有意识地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专业信念与道德准则来指导新闻报道,力求客观报道新闻,这就是做到了坚持“客观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争论字眼然后为某些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摈弃或否定客观性。
那这种可以意识到主观的客观性标准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可以来看一则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的《面对绝症应该怎样对待生活》选段:
戴维穿上毛衣和一件军用夹克下了楼,他晃过一家服装店的门口。柜台里的两个妇女笑着向他大声打着招呼。接着他走下门前的台阶,融入了西八街的生活之中。
这篇新闻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个叫戴维的艾滋病患者人如何面对生活。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站出来做任何陈述,他像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这便是客观性。正因为他坚持客观性,这篇新闻获得了普利策奖评论奖。这则新闻符合客观性报道因具备的各项要素,报道做到了平衡与公正地呈现各个方面的事实,将事实与意见分开,将记者本身的态度、意见或介入的影响减至最低,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所以,结合这篇报道我们不难理解,新闻客观性不是那种完美主义的只可意会的理论,而是可言传、可付诸实施的重要准则。
二、“形”“影”不离,新闻倾向性相对于客观性的必然存在
如果把一则优秀新闻的客观性比作一个“形”,则该新闻的倾向性则为“影”。众所周知,倾向性的存在几乎和新闻的存在一样久远,根据新闻的传播过程,新闻具有事实本身的倾向性、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读者接受的倾向性。首先,新闻事实本身具有倾向性。任何一个事实一旦成为新闻,它必然关系到某些人的利益,或者说涉及人们想去了解的东西、愿意获得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可能存在与任何人都无关但却成了新闻的那种事实。而一旦与某些人有关了,该事实必然具有了不可避免的倾向性。其次,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新闻是“报道”,而“报道”是人的主观行为,这种主观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倾向性与客观性如影随形,倾向性几乎无处不在,不同国家的记者对同一新闻实践的报道具有倾向性,同一国家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对同一新闻的报道也会有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存在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再次,读者接受具有倾向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记者写出来一则自认为无倾向的报道,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读者读了也会产生不同的倾向,即一个传播学术语“选择性理解”所表达的受众的心理、感情、经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导致对同一新闻的倾向性不同,这种倾向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关于倾向性的讨论很多,笔者认为既然倾向性不可回避,那么也不能任倾向性成为一些记者破坏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挡箭牌”,本文认为可以把倾向性做一个界定,形成一种评价标准,即倾向性是有层次的,将其分为可接受的倾向性、不可接受的倾向性,也即称为正确的倾向性、错误的倾向性。
第一,可以接受的倾向性。不是说你选择报道了某一事件,它具有倾向性了就不客观了,它仍然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所以仍然具有客观性。以获得普利策全国报道奖的名篇盖洛德·肖(Gaylord D.Shaw)的《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选段为例: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这是对美国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尽管记者真实又客观地报道了新闻,但不得不承认这则报道的倾向性,面对灾难带来的死亡与绝望记者内心受到了触动,用到了“绝望”“死亡”等充满悲伤色彩的词语。但该新闻记者真实地向世人反映了大家想了解的真实情况,他的良知让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说,尽管这则报道它是有倾向性的,但这属于“可以接受的倾向性”,是因人之为人的局限性不可避免而导致的倾向性。
第二,不可接受的倾向性。很多新闻记者为了引导读者往预设的思考方向走,在新闻报道中带有明显的目的倾向性,这些隐藏部分事实、歪曲事实甚至改造事实而写出的所谓新闻,已经不是一种我们所界定的那种因人之为人的局限性不可避免而导致的倾向性,这是为了误导读者或者为了某种利益或特别目的而故意为之的倾向性,应该严厉批判与摈弃。这种不可接受的倾向性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包括两个层面,首先,在选择新闻事实的阶段,为了达到误导人的意图而故意选择相关事情进行报道,这种倾向性我们不可以接受。其次,在新闻报道阶段,为了让该新闻事件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而故意对事实进行取舍以期达到某种效果,这种倾向性我们不可以接受。
三、“相得益彰”: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无不可调和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必须同时存在,正确把握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恰恰能够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把握好“倾向性”中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是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新闻确实是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近发生的事都能成为新闻,而必须由传者选择、过滤,才有可能成为报道的对象。比如,普利策新闻奖也依托于美国的价值观念,把美国记者和评选人共同取舍的新闻标准作为衡量依据,但是分析获奖作品可以看到,作者是隐匿地表达了价值取向,但仍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以《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选段为例:
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前就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律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则新闻报道表达了记者对政府不作为官员的声讨,客观性见诸笔端,记者不畏权威,不会因为担心政治问题而畏畏缩缩。所以,一方面,客观报道会受到各种政治团体、经济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公民有了解真相的权利,需要靠新闻的客观报道来满足,这种对新闻客观性的把握与运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其次,把握好客观性中的倾向性。我国社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新闻记者作为大众传媒新闻报道的重要“把关人”,其责任不可小觑。正所谓“物极必反”,当记者面对一个牵扯着众多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报道时,如果为了规避风险,只对众多事实做一个多面报道但不揭露真相,不为公民权利考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可以接受的倾向性是必需的,因为事实本身就具有倾向性,不能为了某些私利故意去规避这种倾向性。把握客观性中的倾向性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充分认识了新闻客观性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以及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之后所得到的途径探索,正确把握了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达到“相得益彰”的报道效果。
“客观性”和“倾向性”是新闻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成果,是众多学者努力思考总结而得到的理论精华,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且必须同时存在。客观性不是只可意会的理论,而是可以付诸实践的指导原则,客观性和倾向性就像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平衡好了两者关系可以产生相得益彰的新闻传播效果。
[1]李良荣.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黄旦,孙藜.新闻客观性三题[J].新闻大学,2005(2).
[3]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M].成都:四川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4]贺志强,冯志伟.论新闻倾向性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J].今传媒,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