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戏剧改编历程

2015-03-19李婧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话剧



谈《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戏剧改编历程

李婧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从1907年春柳社《黑奴吁天录》在日本的成功首演,到同年春阳社在国内的演出尝试,以及三十年代苏区瑞金的再次演出,再到1961年欧阳予倩先生改编版本《黑奴恨》的成功搬演,直至2007年陈薪伊导演的《吁天》,《汤姆叔叔的小屋》戏剧改编伴随着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历程,是中美戏剧交流的一个范例。通过回顾此剧不同版本在中国的演出情况,力图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探讨该作品的时代性。

关键词:《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吁天录》;话剧;中美戏剧交流

美国著名女性小说家斯托夫人(又译斯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的废奴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1852)是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从问世伊始就广受关注。由于小说内容及题材的可塑性,当时在美国曾被改编为剧本频繁上演,翻译家王家湘记载称“仅一八五三年一年即在百老汇上演了三百二十五场,可谓盛况空前。”[1](P2)《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林纾最早译为《黑奴吁天录》引入中国,以此为基础,该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即话剧)的开山之作,并多次出现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

一、春柳社与《黑奴吁天录》

春柳社于1906年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等创办,是一个创作和表演新戏的学生业余艺术团体。虽然产生于本土之外,演出活动也一度停留在日本,但春柳社的戏剧理念对中国话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评价称春柳社“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重要先驱,而且由它形成了整个文明新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演剧流派之一。”[2](P13)

春柳社提倡立新存旧,主张在确立所谓“欧美所流行者”演出方法的宗旨下,保留中国传统戏曲的“佳者”,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全盘西化的思想,这与日本的戏剧改良十分类似。日本的新派剧也是在西方现代戏剧和本国歌舞伎表演的取舍中形成的,以此为戏剧表演的追求导向,春柳社在日本排演了一些改编剧,其中,曾孝谷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被列为经典。

1907年,曾孝谷根据林纾中译本《黑奴吁天录》①,改编了同名话剧《黑奴吁天录》,由李叔同、曾孝谷、黄喃喃、谢抗白、严刚等参演,“于1907年6月1、2两日在东京大戏院本乡座演出。”[3](P10)《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记录《〈黑奴吁天录〉本事》②由“解而培之邸宅”、“工厂纪念会”、“生离欤死别欤”、“汤姆门前之月色”和“雪崖之抗斗”五幕构成。虽改编自林纾的小说中译本,剧中的主人公已从基督教徒汤姆叔叔转向哲而治、意里赛和小海雷一家,而其重点则是哲而治一家的胜利逃亡。除了完全去除宗教性,情节线索与原作还是一致的;但从小说到剧本,曾孝谷笔下侧重点的转移是剧作家创造性的构建。也就是“所谓‘舶来’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吸收其中有益的健康的思想内容。[4]

具体说来,之所以选择《黑奴吁天录》作为改编、搬演对象的原因如下:首先,从主题上看,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祖国和人民,需要这份抗争精神,以寄托民族独立的愿望;其次,从形式上看,林纾的译本为改编提供了便利,在曾孝谷等人的再创作下呈现出五幕剧形式。此外,春柳社学习日本新派剧也需要有具体的实践机会,加之其成员有足够的艺术修养,演出顺理成章。

在《黑奴吁天录》之前,春柳社还曾演出改编剧《茶花女》,但是论影响力,《黑奴吁天录》毫无疑问占了上风。可以说,“作为中国新型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黑奴吁天录》不仅显示了思想内容上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2](P14)

二、《黑奴吁天录》的继续演出

《黑奴吁天录》在日本的成功演出,影响了其后各版本的改编上演。虽然此后的版本不及1907年日本首演的影响力,但仍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和瑞金的两次搬演。值得指出的是,在《黑奴吁天录》影响下上演的两部剧都非原本上演,并且在剧本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1.上海演出

春柳社之后,王钟声在《黑奴吁天录》成功演出的启发下,在上海成立春阳社。“春阳社组成后,即在上海南市方斜路永锡堂演出《黑奴吁天录》……其后,春阳社又租赁兰心大戏院继续演出《黑奴吁天录》。”[3](P14)由通鉴学校学生出演。

上海演出本的作者为许啸天,此本也是根据林纾的译本改编而来。作为春阳社的开篇之作,此版《黑奴吁天录》是指向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性主题的剧作。关于兰心大戏院的演出,1907年11月1日的《申报》曾撰文记载其“唤醒国民”、“近因云南旱灾尚需急振(赈),而际兹筹捐早成弩末,托钵之技已穷,发棠之请弥切,爰集沪上商学两界客串,并邀丹桂菊部诸名伶登台助演”的演出目的和“送学、索债、规夫、别妻、窃听、夜遁、落店、索奴、追逃、遇友、取汤、赠别凡一十二出”[5]的演出内容。从介绍来看,许啸天版的《黑奴吁天录》主人公也应该是逃亡的哲而治一家而非基督徒汤姆叔叔。另外,从演出形式看,根据《中国话剧史稿》的描述,上海的《黑奴吁天录》在演出时也是以分幕对白形式呈现的,甚至人物、服装等也有西化现象。不过,锣鼓、皮簧、马鞭等传统演绎和道具的存在相比于东京演出的纯粹口语对话表现,仍然有差异。

总的说来,早期中国话剧的形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一些相似性,即反帝爱国的主题和非全盘西化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向日本新派戏的借鉴)。而其价值显而易见:“1907年,春柳社与东京,春阳社与上海先后演出《黑奴吁天录》,标志着早期话剧剧运的诞生和初兴。因此,1907年被定为早期话剧的诞生年,我国话剧历史的开创年。”[3](P14)

2.瑞金演出

小说《黑奴吁天录》的改编作品还曾经在中央苏区瑞金上演。关于此本,资料记载存在差异。

有话剧史稿记录:“在一九三一年冬召开的瑞金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胡底、钱壮飞、李伯钊等人编演了两个话剧:《最后的晚餐》和《农奴》(根据《黑奴吁天录》改编),受到大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2](P450)另有论文提到这是由李伯钊“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改编成话剧《黑奴》”。[6]以上说法都将改编原本指向了《黑奴吁天录》,但没有具体说明是由剧本或小说改编而来。如果按照田汉在谈及《黑奴吁天录》时的说法“……后来在上海、苏州各地演出过,1932年在中央苏区瑞金也演出过”,[7](P344)以及王家湘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前言中的提法“……改编者是当时留日学生曾孝谷,后来在苏区瑞金也上演过此剧”[1](P2)来看,他们虽然把1932年上演的剧作一笔带过,但似乎把苏区上演的剧作都指向了曾孝谷版的《黑奴吁天录》,这样就和林纾的译本有了关联。可是学者陶洁从林纾译本的影响出发表示:“由于译本流传很广影响极深,1932年,李伯钊在瑞金为庆祝全苏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编写剧目时还借用《黑奴吁天录》来作为她剧本的标题。”[4]并且陶洁在参考文献中根据葛一虹的《中国话剧通史》表明:“这剧本其实是依据她在苏联看到的一个话剧改编的。”[4]如此说来,该剧和《黑奴吁天录》并没有实质性联系。经以上来源共同得到佐证的观点是:林纾本《黑奴吁天录》在苏区的红色戏剧中仍然有影响力,不过瑞金演出的时代背景与前两次演出大不相同。此时,红军在三次反围剿中取得胜利,戏剧的演出不仅是文艺氛围的活跃,也为苏区的文化基调打下了基础。

三、欧阳予倩与《黑奴恨》

欧阳予倩是中国现代重要的剧作家,可以说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黑奴吁天录》与欧阳予倩先生结缘已久。欧阳先生参与了1907年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的表演,在剧中饰演小海雷;尔后,他于1959年11月3日在《剧本》第11期中发表了用10天时间创作的九场话剧《黑奴恨》,此剧于1961年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上演,导演为孙维世;后来剧本于1962年出版了单行本。

欧阳予倩在《〈黑奴恨〉后记》中说:“现在我这个剧本是根据一八九七年芝加哥斯托夫人原作,并参考林译本写成的。”[8](P528)欧阳予倩在后记中提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斯托夫人这部小说,在当时是代表着比较进步的思想,可是她的观点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的。”[8](P528)从这一点出发,对其作品的中国化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谈到曾孝谷的剧本,欧阳先生认为他所强调的是“民族自觉”,并且哲而治的结局是“以斗争胜利为结束的”。[8](P528-529)在谈及自己的剧本时,欧阳先生说:“我这个剧本,故事的轮廓依照小说,但因观点不同,情节不能不有些改动。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动不可能按照原作那样处理。”[8](P529)这里所说的“观点不同”,指的是自己的马列主义价值观和斯托夫人的宗教价值观的分歧。事实上他们都指向了人道主义的主题,并且剧本里也不乏“上帝的仁慈”、“圣经”等语汇;只不过欧阳予倩要把这份人道主义精神观照到全世界的黑人身上,特别是非洲的劳动人民身上。在剧本中,汤姆叔叔有过“在美国的黑人还是少数,我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同胞在非洲呢”[8](P510-511)这样的谈吐。欧阳予倩的改编,已超越了斯托夫人小说所传达的废除美国蓄奴制的思想,也扩大了曾孝谷1907年旨在实现中国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而指向广大非洲受难同胞的民族独立的世界性人道主义主题。这是当时时代思想的体现,也是新中国同广大非洲国家良好关系的体现。

对于《黑奴恨》,1961年中国剧协艺委会座谈时众人的评价都是较为冷静的,既肯定了其艺术和思想价值,也对其结局和舞台演出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当然其中不乏时代大背景下特殊的评价系统,比如曹禺的所谓“欧阳老不停息地向前迈进,从一个爱国主义战士成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道路。”[7](P345)欧阳先自己说:“我这个剧本不能不根据今天的意图重新编写,也是理所当然。”[8](P530)其实今天看来,欧阳予倩的再次改写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黑奴吁天录》的一种纪念,两者的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别,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而已。

四、百年纪念与《吁天》

2007年5月3日,《吁天》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该剧集结了濮存昕、张国立、袁泉等众多新一代的优秀话剧演员,可见其号召力。《吁天》与《黑奴吁天录》有着不解之缘,《吁天》的艺术顾问是欧阳予倩先生的儿子欧阳山尊。并且,“据介绍,导演陈薪伊也与该剧有着不解之缘,早前她曾在陕西人艺排演的《黑奴恨》中出演小黑奴伊麦琳,后来到中戏读研时也学习过该剧。”[9]在内容方面,《吁天》把《黑奴吁天录》的剧情串联其中,让众多演员分角色朗读1961年欧阳予倩的《黑奴恨》剧本,并串联了郭沫若、老舍、曹禺等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人物。由此看来,《吁天》一剧的致敬意味十分明显。

《吁天》的主题已不是从《黑奴吁天录》到《黑奴恨》一直延续下来的抗争精神的传达,而是在和平年代对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回顾,是对这一历程中重要剧作家贡献的致敬。从1907年《黑奴吁天录》的演出算起,中国话剧已走过百年,《吁天》在中国话剧百年之际上演,是延续中国话剧使命感之举。

我们说,中美戏剧通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进行的交流不是单纯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以斯托夫人的小说原作和林纾的译本为交流起点,《汤姆叔叔的小屋》提供了一个框架,在此基础上中国剧作家们一步步进行重构,甚至走出框架之外使作品为我所用。虽然故事情节和背景等都被保留,没有过多的本土化痕迹,但从具体搬演情况看,剧作家们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编均有较为明显的侧重点,即挖掘其中契合当下中国时代精神的元素,从情节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入手,扩大深入描写,明确改编的时代性特征。《汤姆叔叔的小屋》已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明珠,它伴随着中国话剧发展,从未被遗忘。从改编剧屡次上演的经历来看,每个时代都能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是中国剧作家的创造,也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价值的延续。

参考文献:

[1](美)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柏彬.中国话剧史稿[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4]陶洁.〈黑奴吁天录〉——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J].美国研究,1991,(3).

[5]张乐民.春阳社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寻踪——兼答原地封研究会邮友问[J].上海集邮,2007,(7).

[6]贾冀川.论红色戏剧家李伯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3).

[7]欧阳予倩.〈黑奴恨〉后记[A].欧阳予倩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欧阳予倩文集(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9]赵凤兰.话剧精英汇聚〈吁天〉[N].中国文化报,2007-04-10.

(责任编辑徐芸华)

The Drama Adaptat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in China

LI Ji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arding of five significant drama adaptat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by Chinese dramatists. From the successful debut of Spring Willow’s “Uncle Tom’s Cabin” in Japan in the year of 1907, to the attempt by Chunyangshe the same year, and once again, the thirties version in Ruijin, then 1961, Mr. Ouyang Yuqian’s influential adaptation, till 2007, director Chen Xinyi’s new play, the drama adapt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have gone through the centu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drama, becoming a paradigm of Sino-US theatric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explore the epochal character of the play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al reviewing cases.

Key words:Uncle Tom's Cabin, drama, Sino-US theatrical 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8 - 0044 - 03

作者简介:李婧(1990—),女,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族裔文学、美国戏剧。①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国内的介绍较为丰富,早在1901年,林纾和魏易合译本《黑奴吁天录》既已发行,之后陆续有黄继忠、王家湘等译者的译本《汤姆叔叔的小屋》继续发行。本文中提到的几次戏剧改编均以林纾译本为基础。② 虽然《黑奴吁天录》的剧本已佚,但《上海集邮》2007年第5期中照录了当时的节目单,并称这是因为欧阳予倩先生“将日本天理大学绷受中村忠行送给他的这张节目单照片收录在《自我演戏以来》一书中。”相比本事,节目单还介绍了大会之趣意及每一幕的参演人员和角色。

收稿日期:*2015 - 06 - 11

猜你喜欢

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台湾话剧百变女王”姚坤君的大陆话剧实验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话剧《新北平市长》剧照选登
西安话剧《我用生命守护你》首都献艺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