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多视角研究

2015-03-19李成明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营利性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多视角研究

李成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北京海淀100084)

摘要: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自20世纪末产生以来,各界人士就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看法褒贬不一。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探讨,需要从其发展、存在的争论与既有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从“市场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质量的、宏观的、微观的”等视角诠释作为新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之边界的营利性大学,为我国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市场逻辑;教育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9.3/.7[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江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2014SJB726)

作者简介:郭雷振(1986-),男,山西临汾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1.0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营利教育产业(For-profit Education Industry)”的投资公司,比较知名的如梅里尔林奇公司(Merrill Lynch Co.)、教育风险投资公司(EduVentures LLC)、知识宇宙公司(Knowledge Universe)、阿波罗集团公司(Apollo Groups,Inc)、教育管理公司(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on)等。这些营利性教育组织与机构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办学领域,并开始与之相竞争。“毫无疑问,营利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会继续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应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1]56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批评与指责,引发了对高等教育价值、使命等根本性问题的讨论。营利性高等教育为什么会在20世纪末崛起?营利性高等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使传统大学的公共性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从多个视角研究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争论以及学者的研究重点等问题,由此进一步诠释了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与传统大学既同质又异质的身份特征,并为我国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与借鉴。

一、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市场视角、哲学视角与政治视角

美国学者詹姆斯(E James)认为教育市场需求分为差异性需求和过度性需求两种。差异性需求是指消费者(学生或家长)依据自己的个性需求与兴趣,选择具有稀缺性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性需求是指传统大学不能满足社会全体的教育需求,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入学名额有限、教育机会供不应求。传统非营利性大学不能满足这两种需求,在教育市场发展充分且政策环境较宽松的地方,就会有投资驱动的私人资本涌入该领域来填补非营利性学校留下的市场空间。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萌芽与发展就成为教育市场过度性需求与差异性需求的现实选择[2]。市场力量迫使营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营利性教育[3]。美国成人学习的巨大需求与传统大学的高费用推动了营利性大学的产生,这一市场需求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理解市场、相信市场,并快速适应市场的灵活性特征相结合,成为推动营利性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动力因素[4]。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方可胜任,人才市场的过度需求逐渐增大,然而,传统的非营利性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这种过度需求,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的过度需求与个体的差异需求是导致营利性高等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繁荣的根本因素,这一需求被商人敏锐捕捉住,在利润动机的内部驱动力影响下,以市场逻辑运营的新型高等教育组织开始挑战传统的非营利高等学校,并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寻求自我存在的合法依据与政治身份认同。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褒贬不一,争论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人们持认识论观点还是持政治论观点来评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这一现象。认识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是研究深奥知识的学术机构,追求精神知识价值。政治论哲学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社会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如果没有政治论哲学,高等教育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就失去了发动机。如果没有认识论哲学,大学就无法成为区分善恶、区别真理和谬误的伟大仲裁者,成为树立知识标准和思想标准的精神阵地,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5]。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来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既不为国家的政治目标做出努力,也不献身于对无涉价值的真理进行探索,是没有存在理由的。然而,每一次新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其背后都有着支持它们存在的哲学依据。多元化的哲学依据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资本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财富时,也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单一的高等教育哲学上也是难以想象的[6]。作为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呢?从大学功能、国家政策与制度、满足社会需求及服务社会功能上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政治论的哲学基础;从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价值理念与营利行为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于投资收益的经济论哲学。因此,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是政治论和经济论哲学基础的综合体。

在新自由主义指引下,美国采取了市场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等政策,在这些政策背景下,营利性教育组织获得了认可,并且在此领域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共产品观念不断地削弱,私人产品观念持续增强,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正在赢得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一种既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又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逻辑[1]2。在美国,1996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机构给予新的解释,对公立学校、私立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进行了界定。营利性大学必须开设准学士学位或准学士学位以上课程,课程授课时间在300学时以上,学校开办两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签署相关协议。1996年前,美国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为那些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评估认可的学校,这一规定将大多数营利性学校拒之门外[7]。对营利性教育机构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分类进行管理,并且提供法律保障,这清楚地表明,营利性大学需获得教育部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在教育领域获得一定的地位。

二、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经济视角与质量视角

围绕着高等教育是否应由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总体看来,美国学者对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态度分为三类:

(一)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市场逻辑的利润动机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正相关

“营利性大学,不需要隐藏追求利润的动机,它们对使用财务资源负有责任,对追求利润的动机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利润可赚,这些机构也不会首先考虑进军这一产业。”[8]87营利是股东模式企业不可避免的动机,对于营利性大学,利润动机被诠释为一种影响整个机构的要点法则。营利性大学营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基础上,同时在学生市场这一水平上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被学生接受。这类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营利性教育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相关,获得利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营利性教育组织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却能生存下来[8]16。营利与非营利教育组织的效率水平是基本一样的,成本也差不多,然而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性教育组织的费用昂贵。营利性教育组织比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的社会环境好,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教育组织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因此,非营利教育组织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区别在于质量与效率[9]。

(二)持认可态度,但是担心教育质量,认为利润动机可能会降低教育质量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运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市场由“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两大需求组成。学生寻求一定的学术课程种类,雇主寻找一定教育背景的毕业生。由于市场过度需求,传统非营利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在适宜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中,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聪明地把自己定位在这两种需求之间,试图满足这两种需求,来占有因教育市场过度需求产生的市场空间。然而,面对投资者追求利润的贪婪与不受约束性,学者们则担心这种不受约束的利润动机会降低教育质量。道格拉斯(Douglass 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营利模式在下个世纪会怎么样?目前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创造性地运营营利性教育模式来提升民族的劳动力。但是国家与州政府担心,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营利模式、低学位的完成度、学位的低质量、高学费、高负债以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问题。或许这种大规模的不受约束的营利教育机构增长就意味着营利性行业的结束。尽管有着这种担心,但是我的预测是营利性行业在长期内趋于增长趋势,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有公立教育的缺陷。”[10]

(三)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营利是低质量的诱发性罪因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毫无节制的推销。在学生报考决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招生人员无意中没有根据准确信息引导学生,有时可能会误导学生,使消费者无法短期判断其质量优劣,营利性教育组织很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信息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谋取最大化利润。其二,追求利润的动机也有弊端——即贪婪,是不加抑制地追求越来越多利润的欲望与行为,当这种追求利润的动机不被限制时,就会毫无遮拦地侵犯作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养质量价值观。威廉姆(William B)从历史以及当代的角度考察了营利性行业诱发罪因的行为本质,分析指出营利性教育行业市场结构与政府政策在促进犯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有多强硬的规定,这些行为很可能继续进行[11]。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这些新型院校往往是企业化的”——它们利用“市场需求”,宣传它们的“产品”,基本上按私人企业的方式运作。这类营利性院校大多数不符合规定,质量参差不齐,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测评这类院校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获得关于这些院校的可靠信息。营利性高等教育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有关课程质量、学位和证书的有用性和他们办学的其他细节的信息。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营利性院校的实践一般基于“货物出门,概不退还”原则,只有购买者(学生)自己当心[1]66。

三、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早。首先,经典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逐渐成为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础,如市场化、市场竞争、三次产业、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而体制灰色地带及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市场也有缺陷,主要是质量监控问题”,第一次论述了市场经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其次,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宏观上介绍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概况。例如,阿波罗教育公司创始人约翰·G·斯柏林(John G. Sperlin)和罗伯特·沃伦·塔克(Robert W Tucker)于1997年所写的For-profitHigherEducation:DevelopingaWorld-ClassWorkforce一书中,既讨论了美国成人参加营利性大学的学术和经济优势,也探讨了营利性大学在美国所受到的限制和联邦政府该如何创建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环境[12]。约翰·G·斯柏林在2000年推出著作RebelwithaCause:TheEntrepreneurwhoCreatedtheUniversityofPhoenixHoboken讲述了作者的创业故事,其中涉及阿波罗教育公司的创立过程[13]。本杰明·赫伯·约翰逊森(Benjamin Heber Johnson)等人著的系列论文集StealThisUniversity:TheRiseoftheCorporationUniversityandanAcademic讲述了大学公司化的问题,其中也讨论了商业模式与学术质量的关系[14]。

从微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往往聚焦某个具体问题深入阐释,如研究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动力因素、发展历史、组织特征、运营特征、办学模式、利润特征以及营利性教育质量等方面。例如,在形成与运营特征的研究方面,威尔达斯凯(Wildavsky B)研究了营利行业的具体特征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趋势,营利性教育组织锁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实用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用应用技术方面远远强大于他的竞争对手——传统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新形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满足国内又伸向跨境教育,由美国简单输出到世界各地,充分彰显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市场活力特征[15]。道格拉斯(Douglass 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的研究中,把当今美国的经验称之为“巴西效应”,传统公立大学不能满足剧增的市场过度需求,政府就允许营利机构填补市场空缺,逐渐形成巨大的、某种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的营利性教育提供商,这种模式输出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50%的学生进入营利性大学学习),还有韩国、波兰等国家[10]。

总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与现实存在,虽然不如传统大学历史悠久、受人瞩目,但是这些后起之秀以它商业与学术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投资收益,力求实现营利与学术的双重办学目标,达到大学与学生的互利双赢。作为学术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不以生产商品、提供商业服务和营利为宗旨,主要提供社会性、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务,追求如何更好地提供这些服务。然而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与市场运营模式是对传统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益性价值、办学模式的新挑战。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并且它还会呈现出继续扩张的趋势。笔者通过“市场视角、哲学视角和政治视角”研究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发展图景:市场需求导致了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产生、发展与繁荣,政治经济论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合法存在提供哲学依据,最终,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获得了一种与以往既同质又异质的新的政治身份认同。针对各界人士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笔者透过“经济视角和质量视角”梳理学者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三种观点:支持营利性教育观(与高质量相关),认可营利性教育观(但是对质量的担心),以及否定营利性教育观(低质量的诱发罪因)。最后,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主题,为今后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确定了微观位置[16]。

四、启示与借鉴

在我国, 从20世纪90年代营利性教育组织与机构的产生开始,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与争论,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我国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营利性教育组织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直到“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政策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把营利性教育组织管理纳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地位最终获得认同。从长远、健康的角度出发,立足国情,拓宽国际视野,借鉴美国发展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基本经验非常必要。

首先,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启示。高等教育产业中有两个明显的机构质量和机构诚信的监护人,其中一个是认证过程。认证就是检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朱迪斯伊顿指出,地方认证是“美国评价学校质量的最古老、最常用的方式之一”[17]。美国专业性认证机构成员包括职业实践者、有经验和有成就的教师以及其他院校的管理者。专业机构的认证标准包括“学生、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成就与评价、职业化要求、教师、教学设备、学校支持和财政资源、专业标准等”[18]。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认证的监管,这是保障营利性教育组织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倡导“高利润、高教育质量”营利性教育组织的产生,这是值得追求的最佳状态。市场逻辑中的利润动机与教育质量能够成功的两个基本因素“教学质量与教学服务水平”相结合,既是盈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帮助营利性教育组织树立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又办学营利的观念,营利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质量为基础和前提。

其次,对营利性实体办学机构的启示。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在教育市场中定位时采用的基本策略是“理解市场,适应市场,并且有效地满足市场”,而不是试图改变市场。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策略重点是找到对市场有效反应的途径,而不是提供别处没有的教育产品。关注学生兴趣与雇主的需求,找出雇主所需要的学术背景,然后将这种要求转变到所开设的课程中去,这类课程强调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我国实体营利性教育机构需要开设与传统大学课程相互补充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符合市场需求,以实践为导向,具有职业性的显著特点,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营利性教育机构要正确处理好追求利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追求利润本身不是什么坏事,追求利润的动机也不见得就和社会利益不一致。两者关系在整体上是辩证统一和对立矛盾的,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投资人需要克服的是追求利润动机的弊端,也就是贪婪,即不加抑制地追求越来越多利润的欲望与行为。如果毫无节制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过度追求资产值的最大回报,就会与作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养成为尖锐的对立矛盾,会转向利润的另一个极端。只有当两者关系在微观层次上,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两个关联因素上利益一致,虽然在具体问题上有时候会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也可能这种矛盾具有时序性,但最终两者会在动态中达到一种平衡性,即两者关系的辩证统一与融合性。因此,当追求利润和人才培养处于最佳关系状态时,营利性教育机构的经营状况也就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伟. 营利性教育机构:理论逻辑与市场现实[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10-12.

[3]JAMES C, Richard V. For-Profit Education in the USA[G]// A Primer. Joshua C. Hall Doing More with Less Making Colleges Work.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0:978-1007.

[4]ANN I M.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4. 48(1): 131-150.

[5]徐小洲,王晨. 西方高等教育认识论的哲学基础[J]. 教育研究,2001(8):69-72.

[6]杨红霞. 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7-38.

[7]李丽洁. 美国营利性大学组织特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9(4):38-41.

[8]理查德·鲁克. 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ANNE E P. Efficiency, Quality, and Social Externalities in the Provision of Day Care: Comparisons of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Firms[J]. Productivity Issues in Services at the Micro Level, 1993(6):161-178.

[10]DOUGLASS J. The Rise of the For-Profit Sector in U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razilian Effec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2):28-34.

[11]WILLIAM B.Fraud in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2(10):120-122.

[12]SPERLIN J, Robert W Tucker,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 World-Class Workforce[M]. Edis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1.

[13]JOHN G. Rebel with a Cause: The Entrepreneur who Created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M]. Hoboken:John Wiley&Sons Inc,2000:1.

[14]BENJAMIN H J, Patrick K, Kevin M. Steal This University: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ion University and an Academic[M]. London:Routledge, 2003:1.

[15]WILDAVSKY, B. For-profits on the move[J].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2011(4):13-16.

[16]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9.

[17]JUDITH E. Core Academic Values, Quality, and Regional Accreditation: the Challenge of Distance Learning[J]. CHEA Monography Series,2000(1):43-68.

[18]王建成.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6-87.

(责任编辑杨慷慨)

Multiple 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he 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U.S.A

LI Chengm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roused controversy since its birth at the end of 21st century.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controversy and research theme with the six perspectives, such as marketable,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economical, quality, macroscopic and micro perspecti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ofit-making university as boundary of new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Key words: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logic of market; market demand of education

引用格式:郭雷振.美国高校本科专业修习制度及其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1):106-111.

Citation format:GUO Leizhen. American Undergraduate Study Policy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1):106-111.

■ 比较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营利性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动因、困境及启示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是否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购买服务中公众对非营利机构与营利性机构信任差异的实验研究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医院能否变为营利性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①
试论如何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管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