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015-03-19燕*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吸引力恩格斯马克思

牛 燕*

(西华师范大学 学生处,四川 南充 637009)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动机。他们的行为与动机都与他们的各种需要息息相关,需要是他们产生动机的根源。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需要并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1]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史时就阐述了需要的内涵、本质、层次及种类等观点,此后列宁等进一步系统地发展了需要理论,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自然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着各种需要的现实的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82,人类历史就是在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31为了生存和“创造历史”,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等自然需要,这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故又被称为“直接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直接需要”,人们必须得去从事生产活动,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需要。

(二)社会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

社会需要由人们所处的生产关系、经济地位等社会属性所决定,人的社会需要即是人的本性。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证明和充实着人的本质。社会需要具有普遍性、延续性和发展性,它推动着人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形成社会联系,构成社会本质。社会本质映射着单个人的本质,二者秉持一致,是一个人生活、劳动、享受、财富的综合体现。因此,基于个人需要和对利己主义的追求,真正的社会联系逐步形成。[4]195。由此可见,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深刻影响并制约着人的各种需要,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改变着人的需要,引起人们需要的变化。要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要研究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和发展性,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三)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处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之中进行生产活动的人,个人只有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人。而人的需要产生于社会,在社会中发展和实现,离开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任何需要都不复存在。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2]368需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同一时代受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影响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要。例如古代人和现代人有着极其不同的需要;同在当今的北半球生活的人中欧洲人和亚洲人的需求,黄种人和白种人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四)需要具有层次性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之分,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的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存在差异,生存需要是满足人的吃、穿、住、用及延续后代等方面的直接需要。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包括物质享受需要和精神享受需要,精神享受需要使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而发展需要是在人的其他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产生的更高层次需要,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高状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对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类需要之间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但这个层次结构并不是绝对的,3种需要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是既可以并存,又可以转化的动态发展辩证过程。

(五)需要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人性中非后天获得的人的内在规定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包括劳动创造性和目的意识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主体需要而进行的,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具有自然属性,需要衣食住行等自然需求,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人的任何举动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也使人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社会交往和联系,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体现出社会性。这个过程使人的生产实践与动物生产有了本质区别,且由单一性趋向全面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如何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5]也就是说,动物的一切需求都出于生存需要,没有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人的需求受意识支配,除了生存需要还有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意识的行为才能获得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最能体现并实现人的本性。

二、两者的内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成效大小与是否顺应、遵循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密切相关。其有效运用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处于社会主义转型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和重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成为发展的必然。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存在高度一致性,都对人的思想、成长需要有着共同的关注,两者密切联系,密不可分。是对人的需要的科学阐述,它关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层次性、发展规律和终极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高校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体现了需要满足、精神发展和成长成才的“三面全方位”指导。对其准确把握和运用是了解、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基础,能科学把握学生精神需要的变化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的追求,树立健康的需要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成为必然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是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当前,对处于思想成形期的高校学生而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既难以使其形成一种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主流思想,也难以使其保持对社会主流思想的追求,而是处于“散”“乱”状态之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灵活、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科学认识学生当前的思想误区、需要误区和发展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发展观,平衡学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失衡。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高校学生健康需要观的养成及其成长成才提供理论指导,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必然。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依据特定时期的社会实际形成,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情、社情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在不断的适应中获得发展。其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思想形成期对主流思想认识和接受不足的现状,注意在教育内容、方法、环境和载体上多管齐下,采取精细化管理,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对主流思想的认同和接受,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在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开展富有灵活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激发学生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征,他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1]153,“没有需要就没有社会的变更”[6]50,“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1]164,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存在的根本条件,是个体及社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变化的不竭动力[1]153,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实践。

(一)运用人的双重需要理论,提高实效性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82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需要逐步发展、逐级递升,开始思考并追求精神及其他社会层面的需要。社会需要决定了人在满足基本需要后,随着生产劳动的继续和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就会产生经济需要、享受需要、政治需要、创造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其他多方面的需要,这是人的需要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些需要的满足依然要以物质条件为基础,依靠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只不过这里所说的物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存在的物质,物质生产是为了实现社会需要所进行的自觉、必要的物质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最佳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双重需要理论的启示是: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其个人需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个人需求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而思想和行为反映了他的个人需求。只有结合个人需求考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深入了解产生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且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只讲道理不办实事,只用纪律约束而不能以情感人。尤其在高校,“90后”“0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行为习惯等特点,但地域分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个人性格等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从进校之初便有基于各自条件的不同需求,单纯的说教或者只停留在针对发现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需要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根基,因为有需要所以产生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亦促进需要的逐层递进。对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细致了解,要秉持尊重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落实人本理念,尽量满足学生在学校合理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现实需要。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是相伴随的,物质需要的满足能够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切实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学生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学科的融合满足学生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合理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运用需要的层次性原理,提高针对性

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并且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发展。马克思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耍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8]32。”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9]马克思从独特的视角,把人的需要分为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3个层次,并且每个层次之间是逐级上升的关系。这说明人的需要具有全面丰富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层次的个体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为新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思维方式和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等诸多因素与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身心特征、道德水准、阅历基础等诸多因素之间的适应程度[9]130。提高针对性的基础在于对教育目标的确定,对教育结果的预设。这种预设既要考虑教育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文化特点及需要。需要的层次性原理的启示是:1)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大学生的需要层次不同。按照性别、民族、地域、年级等因素进行划分,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群体,这样的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点,因此会有比较接近的需要,如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困难,对物质条件的需要就会高于大城市来的同学。2)同一个体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需要。如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但多数时候几种需要会同时并存,只是所占比例会随着个体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预设教育结果时必须考虑不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始终在变化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从他们需要的实际出发,把握其思想特点,并为此确定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开展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最终才能实现培养一批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知识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指单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是指整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需求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定和调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三)运用需要的终极目标理论,提高吸引力

马克思认为需要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本性,最终体现为实现人的社会性,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对人的需要尤其是发展需要进行判断,并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需要,找到自己发展方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个人社会性的本质体现。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是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获得他们的认可。每个人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时期,对于社会现实、国家需要和自身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感到迷茫,这也是很多人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国家中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要尊重人的需要,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其引导,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标。“适合的教育”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与教育的终极目标结合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具有吸引力,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被动地寻求自觉受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这是一个带领学生甄别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高低层次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过程,也是带领学生不断调整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的过程。只有找到需要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满足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各种现实需要,如物质需要,以及处于学生时期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力,达到比较合理且现实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准则是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需要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其目的在于将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理念、价值内化为学生思想构成的重要成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觉悟和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需要的合理追求,树立健康且积极向上的需要观。需要产生了人的思想和行为,行为是对思想的实践,是思想的来源和动力,思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握学生需要的发展变化规律,着重从学生日常的思想和行为着手。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和终极目标性,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理论基础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核心,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3,1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36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0.

[7]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猜你喜欢

吸引力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吸引力2
吸引力1
跟踪导练(三)4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