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伦理中寻求契合
——翻译伦理视角下译者的伦理观
2015-03-19赵迎春
赵迎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在多元伦理中寻求契合
——翻译伦理视角下译者的伦理观
赵迎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在多元的社会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面临着多种选择,因而有了多元的翻译伦理如: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职业承诺伦理。在众多的翻译伦理中,再现伦理观是各种伦理观的根本,任何译者都不能离开“忠实”的再现伦理观。同时,根据译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等社会因素,在各种伦理标准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和平衡点。
翻译伦理;译者;多元伦理;契合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定存在伦理约束和规范,任何人类活动必定受这些伦理规范的制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翻译活动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了人的因素,例如翻译研究主体中有原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委托人或者赞助人等人为因素,因此,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在这种伦理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操作者,决定了译本的形成和走向。一个译文的形成,绝不是一个从原文本到译本的单一静态过程,而是译者一个苦苦思考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各种限制,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立场、政治倾向、译者水平、读者期待、翻译目的、审美情趣等多种外因和内因影响,译者在选择的过程中,在选择某些东西诸如“原文形式”、“原文风格”等的时候必然代表他会放弃其对立面,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一种选择的存在必然代表另外一种选择的放弃,选择本身就内含着一种或然性[1]。因此,译者对原文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否坚持严格的“忠实”标准还是会进行创造性地翻译,译者的这些决定毫不例外地会受到译者伦理观的规约。翻译没有彼岸性,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管译者秉承何种伦理观,译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多元的伦理标准下,译者到底在哪种伦理观下才会有更完美的译文呢?
一、“译者伦理”的提出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特别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推崇,导致原文本终极意义被解构,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遭摒弃,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被消解,译者地位得以无限制提升,其主体性不断彰显和张扬,当各种错译和误译打着“译者主体性”的幌子招摇过市,为了迎合读者、满足发起人、委托人等的要求,译者把翻译带入了一种“想怎么译都行”的状态,于是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了译界学者面前:用什么来规范、约束译者的翻译行为及其再创造?如果对过度张扬的“译者操控”进行回归,回归之路将走向何方?[2]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学者对“译者伦理”问题的关注。
贝尔曼(1984)认为一个译者一旦接受或从事某一项翻译活动,他就开始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面对原作,面对服务对象,译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然要受到某种道德上的约束[3]。安东尼·皮姆在1997年出版了《论译者的伦理》一书中提出针对各种形态的翻译活动去探讨促进不同文化间展开交往合作的译者的伦理,他提倡用“应不应该翻译”来代替“怎样来翻译”的问题,这一思想赋予了译者较大的选择权利,他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具体情况来决定翻译与否,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翻译,同时,他认为翻译伦理的作用就在于将翻译职业化,他认为译者毋须单独作为个体负有责任,也毋须对某个作者负责,翻译伦理的重点是主体间伦理,或曰翻译职业伦理[4],该研究体现了翻译伦理研究对“译者伦理”即有关译者这一职业伦理的关注。他在《译者》(2001)第二期《回归到伦理问题》引用切斯特曼在“希波克拉底誓约(The Hippocratic Oath)”一文中提出了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Service);交际的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职业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5],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观。国际译联也于2001年把国际翻译日的主题确定为“翻译与职业道德”,并确立译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保密、公正、按时、尊重客户、公平交易、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职业翻译工作者必须承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在多元伦理中寻求契合——译者伦理的价值取向
上述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其实质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再现的伦理”即译者应该“忠实”地再现原文本和作者的意图;“服务的伦理”指译者要忠诚于委托人及客户;“交际的伦理”指译者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让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规范的伦理”即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规范,符合读者期待;“职业承诺伦理”即译者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翻译的质量[6]。
(一)面面俱到不可能
译者是翻译职业的一个个体,无论是为了行业地位或者为了生存目的,他们都有成为一名优秀译员的梦想,为了达到此目标,他们会努力精通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转换规律及文化规范,并遵守行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如果做不到这起码的两点,他们则无法立足在该行业中。可是,面对多元的伦理标准,他们究竟选择哪一种标准,才能译出优秀的译文呢?多元的伦理标准,往往又是互相对立的,选择一种,往往代表着对另外一种的让步,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近代翻译家林纾在他的译本中,采用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语言优美,深受当时读者的欢迎,却又因大量的“删节”、“增补”、“误读”而备受当代学者的指责。他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时,把多处的“自然”都翻译成“孝”,体现了林纾本人的儒家封建道德思想,也受到了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者的热烈欢迎。从翻译伦理的角度来看,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再现原则,即违反了文学翻译必须尽量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意图,却符合了规范伦理、交际伦理和服务伦理,第一,他迎合了清朝末年中国读者以“雅”为美的表达习惯和重视“孝”道的伦理思想,第二,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读者,他的译本给他的赞助人商务印书馆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单行本著译多达140余种,其中还为他出版了两辑《林译小说丛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元的翻译伦理标准尽管是对立的,但是并不矛盾。无可否认,译者的翻译行为都不可能是凭空创造,其基本立足点都是原作,但是,翻译过程牵涉原作、原作者、译者、读者及赞助人等翻译主体,译者不可能只考虑原作和原作者的感受而不兼顾其它,同时,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这种行为的主体,其翻译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约束和制约,这种价值观必定会受到他所生活、学习的时代背景所影响。每一个人对于“什么是最优秀的译本?”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会最忠实地体现原文的意图,有人会最大化地迎合读者的期待,还有人可能最忠诚地体现委托人的想法或者其它,不同时期的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者的服务对象、原语文化伦理传统及译者个人的文化取向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到再现伦理,又要体现 “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职业承诺伦理”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选择出以某一种或几种翻译伦理作为当次翻译活动的重点,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即使是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进行翻译,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如对《红楼梦》的翻译,霍克斯采用针对英语读者采用归化策略,体现规范伦理,而杨宪益夫妇则采用异化策略,尽可能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体现再现伦理。
(二)寻求契合乃真理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会面临很多矛盾,其中以“质”和“量”的矛盾最为突出,为了处理好这些矛盾,译者要顺着德里达所称的“责任的护栏”摸爬滚打,即遵循一些语言规范、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 如果背离了这种方向,译者可能就要走进危险的境地[7]。追求“高质量”的文本是所有译者毕生的追求,可是“高质量”本身的解读是多维度的,可以理解为“再现原文程度高”、“译入语读者满足程度高”、“赞助人满意度高”等等,在多元化伦理的年代,译者面临翻译伦理的多种选择,是选择再现伦理体现对原文的“忠实”、选择交际伦理以体现“理解”、选择规范伦理以体现“信任”、选择服务伦理以体现“忠诚”或者不局限于翻译类型和文本,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这些都是令译者极其头痛的问题,不同的伦理模式分别强调不同的伦理价值,当价值(或忠诚)相互冲突时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符合伦理的,没有一种模式对此予以了清晰的回答。我们何时选择何种模式是合适的?各种翻译伦理都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其应用往往带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在现实翻译活动中,译者很难做到同时遵守这五种伦理模式,如何从众多选择中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是一个适宜的策略,也是解决争议的一个有效办法。
首先,再现伦理是各种伦理之本,译者是应最大化地体现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忠实,不管翻译伦理标准如何变化,“忠实”永远是翻译之“根本”,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把握好了这点,译者就把握好了一个最基本的职业伦理标准。解构大师德里达也认为进行“确当的翻译”,即“一种履行了其职责、为自己的受益而增光、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或义务的译文,同时也在接受语中为原文写下最确当的对等词,所使用的语言是最正确的、最贴切的、最中肯的、最恰到好处的、最适宜的、最直截了当的、最无歧义的、最地道的…”[8]德里达解构了忠实,却又提出了“确当的对等”,可见即使是在解构风行的今天,忠实的准则并没有被抛弃,仍然要保持原作的再现伦理。但是,“忠实”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服从”,如果原文本身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译者也不一定要“愚忠”。纽马克提出:“如果源语文本本身存在缺陷,对于信息错误,译者应该本着译者的职业道德精神予以纠正…对于历史文本或权威论断,则应在文本的前言添加注解;如果是在文本之内,则应该用英文的方式标明,说明这不是译者的错译[9]。译者作为原文本的操作者,首先就有对原文仔细研读的义务,如果原文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可以本着对读者和赞助人负责的态度,发挥其主体性,对“忠实”的再现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背离或者补充,让读者读到正确的译文,也让赞助人满意。
其次,要根据译者当时的各种因素诸如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在多元的伦理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翻译活动首先要考虑到“再现伦理”,译者的任何译事行为都应该在忠实性再现伦理的宏观构架下,原文本内容是翻译之根本,但也不能无视其它因素的存在,毕竟一个译作从出世到盛行,其生命力的长短会受到诸多因素例如社会意识形态、时代背景、价值取向、读者口味、大众喜好以及译者个人审美等的影响。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译作是不会长期存在的,更何况,艺术何以为艺术,其本身就有不同的解读。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伦理框架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互相规范、制约、平衡着译者的活动,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综合文本性质、翻译目的、社会文化规范、读者对象以及职业道德的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取舍、策略和方法。简而言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综合各种因素中寻求平衡,寻求和谐。例如为了达到广告翻译促销之目的,译者的翻译行为必须要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香水商标词Poison 的翻译,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为“百爱神”,在现在翻译为“毒药”,“百爱神”迎合了当时思想比较保守的传统但又想追求时尚的女性,而“毒药”迎合了个性张扬和标新立异的当代新女性的要求,也更加符合翻译发起人商家的意愿;影名THE GHOST翻译成了《人鬼情未了》,而没有翻译成《幽灵记》,译名《人鬼情未了》既符合电影情节,又符合中国人人鬼之间存在爱情的美好向往,而《幽灵记》往往会让人误会成一部恐怖片,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再现伦理与规范伦理和服务伦理的完美协调。
三、结束语
在多元化伦理语境下,各种翻译的话语层出不穷,各种流派此起彼伏,译者遵循何种流派下的何种伦理,或者偏重于哪一种伦理观,其行为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本身就是一种伦理行为,但是任何一种伦理观都不能离开“忠实”地再现伦理观,它是各种伦理观的基础。孙致礼认为[10]“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任务,而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又必然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 。任何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伦理观的选择,离不开其社会历史的大环境的影响,更离不开自己行业独特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但作为行业的一个个体,每一个译者都会具备自己个人的偏好和信仰,因此,在多元的伦理标准面前,必须本着以再现的伦理为根本的原则,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接受等因素做出平衡,在各种伦理标准中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和平衡点。
[1] 龙明惠. 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 2008,(1).
[2] 陈凯军,赵迎春. 哲学视域下论翻译伦理[J]. 湖北社会科学,2012,(2).
[3] Berman A.Translation and Trials of the Foreign[C].Venuti L.TheTranslatorStudies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eg, 1985.
[4] 骆贤凤. 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 中国翻译, 2009,(3).
[5] Andrew Chesteman.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Translator, 2001,(2).
[6] 祝朝伟. 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解读[J]. 外国语文, 2010,(12).
[7] 金兵. 论德里达的“确当的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2).
[8] Derrida J. & L. Venuti. 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 [J].CriticalInquiry,2001,(2).
[9] Peter N. No Global Communic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C]. Anderman G. & M. Roger.TranslationToday:TrendsandPerspectiv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3.
[10] 孙致礼. 译者的职责[J]. 中国翻译,2007,(4).
[编校:杨 琴]
Seeking for Conjunction in Multi-Ethics of Translation —— The Translator’s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ZHAO Yingchun
(ChangshaAeronautical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124)
The translator faces many choices in translation in the multi-society, so multi-translation ethics emerge such as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Ethics of Service ,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 Norm-based Ethics , Ethics of Commitment, among which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is the base. At the same time, seeking a conjunction in multi-ethics of translation is an ideal stat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factors such as text typ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etc.
translation ethics; translator; multi-ethics; conjunction
2015-04-15
赵迎春(1974- ),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译者生态学视角”(编号:12YBA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H059
A
1671-9654(2015)02-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