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2015-03-19陈凯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制约译者主体

陈凯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The Pragmatic Turn)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译学研究从结构主义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传统的翻译“忠”论被颠覆,“叛逆”、“创造”成为翻译界热门话题,从而引发人们对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关注与深入研究。在西方译界,自法国的安托瓦钠·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提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为基础出发点后,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功能学派、阐释学派、解构主义学派等多种研究的共同作用下,译者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极度张扬。在国内,查明建[1]、屠国元[2]、刘雅峰[3]等先后从各种不同层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对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为继翻译标准、异化策略、翻译本质和翻译学构建等问题之后的又一个新热点。近十余年来,生态的概念引入了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也为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关于翻译生态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翻译学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发展,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研究逐渐形成。翻译生态的概念最早见于西方译界,1988年皮特·纽马克(Newmark)提出“整个翻译活动表现出明显生态学特征”[4],另一位学者罗森纳·沃伦(1989)认为翻译是一种生存模式,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像生物的迁徙或植物的移植,翻译过来的作品必须要适用新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和延续,否则翻译作品无法生存下来。2003年,爱尔兰米歇尔·克罗尼恩(Cronin)教授在《翻译与全球化》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生态学”[5]的概念,并提倡不同语种之的翻译要保持健康平衡。在国内,翻译生态学的关联研究在最近10年迅速崛起,以生态学为研究视角的两本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6]和《生态翻译学》[7]的问世以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在澳门成立标志着翻译与生态学的系统研究逐渐形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翻译生态学逐渐发展为一种研究方向,它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系统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进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和翻译研究,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解释。近年来,国内译界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有了公开的研究成果。2010年,朱月娥[8]通过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论述了译者主体与翻译主体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译者正确理解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处理好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关系、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有效沟通三个层面阐述了译者主体性无处不在的观点;2011年,刘国兵[9]从生态群落与译者主体性、植物带分布与翻译霸权主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对译者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阐释;钱春花[10](2012)从宏观和微观环境对翻译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翻译主体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翻译仅仅指翻译行为本身,那么翻译活动的主体就是译者;也有人认为,翻译指与翻译活动全过程的所有相关因素,包括原作者、读者,这样一来,翻译主体涉及到这三个方面。当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得以确立,那么何谓译者主体性?在哲学领域,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言之,即主观能动性”[1],那么译者主体性就可以指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生态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有其特定的内涵。按照当前翻译生态学研究的普遍理解,翻译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下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系统,每一个物种需要适应这个系统才能得以生存。同时,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可能暂时失去平衡,经过一定时间后重新达到某种平衡。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员,他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这个系统中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不断适应和选择环境,但也有可能会有目的性的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从生态学这个层面来说,译者主体性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下、为适应或达到某种翻译生态平衡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行为。

三、翻译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在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翻译生态系统是由翻译无机环境和翻译生物群落两大部分,无机环境指原语文本及原语文本、作者、译者、读者和翻译研究者等共同构成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生物群落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等,构成翻译的主体,各翻译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种“共生互动”生态关系。各翻译主体间存在相互对话与交往,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译者维系着主体间生态平衡,是翻译主体生态系统的中心,具有主导性特征。译者选择哪一个作者的何种文本,采取何种翻译标准、何种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在目标语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对读者产生影响何种影响,如此等等,都是译者的主体性行为。

(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

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目的性的主观活动,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说,是为了维持、影响甚至是改变翻译生态系统的某一种或者多种平衡的有选择性的行为。译者通过自身的翻译行为对创造健康的翻译生态环境,维持翻译主体之间、各语言文化之间、各话语权利之间等多个层面的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类的历史史上,为了语言文化的繁荣与交流,为了民族思想进步、科技的发展,也为了文化的入侵与反侵略,译者对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进行的目的性行为比比皆是,从西方的圣经翻译,到我国五四时期文艺翻译,译者对他所处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可估量。

四、翻译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制约

在生态学中,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依赖其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时,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各种因子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同样要受到来自其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对译者自身的制约

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主体,译者自身是这个环境的产物,其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具有先天的局限性。这个生态环境指译者自身赖以生存、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等,这个环境的总和形成了译者的译者文化、教育背景、译者思维、兴趣爱好、价值标准、文化认知、翻译经验等,决定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下的译者,他的翻译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林语堂才能有《京华烟云》这样的名作。

(二)生态环境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也体现在生态环境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虽然译者是最为活跃的一个主体,具有很大活动空间,但也必须注意到,译者的主体性是在一定前提下才能得以发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说,就是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自己的目的性行为才有可能实现。

译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涉及到多个层面,主要包括译者自身所处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翻译行业的发展状况,翻译赞助人、出版商的要求,译作的目标语环境。所有这些,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行为,也就是要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译者的作品才有可能得以生存。

五、结束语

翻译生态学研究是中国译学研究的一个大胆尝试和创新,从翻译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主体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健康的生态平衡,对维持翻译主体间、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译者要以包容的胸怀对待异族语言文化,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合理发挥其主体性,促进语言、文化的繁荣,遏制翻译领域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保护世界翻译系统的生态平衡。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3]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Newmark P.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rtford Prentice- hall shire,1988.

[5]Cronin 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London:Routledge,2003.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8]朱月娥.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J].中国科技翻译,2010,(1).

[9]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5).

[10]钱春花.基于译者认知的翻译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2,(2).

猜你喜欢

制约译者主体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