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走近杜甫”综合学习
2015-03-19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王潞娟
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 王潞娟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汲取古典诗词中的文化营养,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能够开拓视野,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吸取文化精华,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古诗词任务就是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中学阶段,如果教师教法得当,这更能刺激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却简单处理古诗词教学,“死记硬背古诗词”“以机械分析代替直觉感悟”“以一元阐释取代多元赏读”“面面俱到,意蕴不到”,没有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等现象,去探究古诗词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古典诗词怎样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形式,呈现出与传统诗词教学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等都可以看做是群文阅读的前身。群文阅读,准确地说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以群文阅读的模式来进行初中诗歌教学,比传统的诗词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以“群”或“组“的形式,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首诗歌,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探究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发展阅读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体会到学习诗词的乐趣。
以初中杜甫诗为例。六到九年级古诗词编入课文篇目的有47首,诗词曲共计28首,唐诗19首,杜甫作品占了5首,都集中在六七年级,均为讲读篇目,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由此可见,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圣”的地位是无人能够企及的。要读杜诗,必须先读懂杜甫;要读懂杜甫,教师在讲授时应把握每一首作品处于杜甫生活的哪个阶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此,笔者在杜诗教授中,运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以《以诗证史——初步体悟杜诗“诗史”魅力》为议题,首先,选取杜甫三个不同时期极其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比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一步揣摩诗歌的写作内容和思想情感,还原当时的历史画面,从而触摸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初步领略杜诗“诗史”的特点,总结杜甫不同的创作阶段。如早年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年轻狂,积极入世的情感尤为显著。此时杜甫生逢“开元盛世”,24岁的他酬躇满志,意气风发,抒发了自己想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中年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差吏的凶狠蛮横、百姓的凄凉悲苦、作者的忧国忧民流露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此时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衰败荒凉,满眼都是白骨,一切的痛苦经验,他尝过,一切的残酷现实,他看过,此阶段也成为杜诗创作的高峰,此阶段的杜诗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成为杜诗灵魂的主体;晚年的《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一首含蕴着浩然情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此时杜甫经历“藩镇割据”,不仅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且自己还身患重疾,贫病交加,身世漂泊,但即使在自己晚年最为困窘的时刻,他对国家的关注始终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忧国忧民之情依然无比执著,无比深重。这样我们对杜甫其人,其诗及其“诗史”的特点,就更加清晰,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其次,在进行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把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完全地教给我们的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教带练,以用代教,教用结合,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运用上述分析杜诗“诗史”特点的步骤,让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杜诗。因此,可以借助学习单,呈现10多首其他杜诗,包括六、七年级教材中涉猎到的无论精讲还是诵读的杜诗,小组成员圈画杜诗关键字词,讨论这些诗歌可能的写作阶段。比如早年诗歌《赠李白》和晚年诗歌《登高》,内容简单,情感显露,学生一幕了然,容易把握。最难理解最有争议的要数杜甫中年的诗篇,《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三吏”“三别”都还容易理解,但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为学生的难点,他们往往会将之归入杜甫早年创作,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准确所造成的,有碰撞就会有生成资源,也就容易成为教学深化的最佳契机。第一疏通文意是很有必要的,把握“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等字眼,使学生明白此诗作于杜甫身处四川,唐朝军队收复了“安史之乱”根据地河南河北,第二紧扣“泪满裳”“喜欲狂”等字眼,体会杜甫听闻平叛告捷,内心狂喜,大快人心的情感,领悟国家的盛衰兴亡始终牵动着杜甫的心。最终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将忧国忧民之情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群文阅读方式,整合1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杜诗,通过解析诗歌,把握杜诗“诗史”特点,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使得学生深切感受杜甫之所以为“诗圣”,是因为他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用毕生力量为国家呐喊,为黎民怒吼的诗人,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的一课一篇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字词句教学、历史背景和主旨解析的教学流程,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多元性和积极性,加速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多文本阅读闻主要特征,以集体建构、寻求共识为核心的新型教学形式,是目前国内语文课程改革领域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文体的阅读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来进行。对于扩大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和各处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痼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