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策略及教学案例举隅
2015-03-19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姜 霞
课堂追问,顾名思义,即对课堂问题顺势深入的探寻,具体来说,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时,对于学生处于问题理解由浅及深临界点上,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教师巧借追问加以点拨,促成学习发展的更进一步。
追问效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案例: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师在解读处理文本时,重点着力了课文的第四段,倾注了对樟树外形以及生命“蓬蓬勃勃”的理解。
……
师:读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们一块儿看看作者是怎样在字里行间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
生1:我关注到了樟树的叶子,瞧,“树叶稠密,绿得发亮”让我感受到了樟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更能看出樟树无论哪个季节、任何天气都是充满了绿色的生机。
生2:作者抓住了樟树枝干的特点,从“樟树不高,却枝干粗壮”可以看出樟树很结实、很有生命力。
师:带上你对这份生命力的理解,读出这株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还有别的发现和感悟吗?(学生眉头紧锁,教师期待无果后)同学们通过读书批注和朗读展示,让我们领略了樟树的静态之美,你能否感受到这樟树蓬蓬勃勃的动态活力?
(学生们浏览课文后,踊跃举手)
师:你们的交流,让樟树更加有生命的活力了,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出这伸展着枝干、泛动着光亮的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美美齐读)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素养的习得,需要教师日常教学巧加策略引导和方法渗透。这则案例中,师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樟树的“蓬蓬勃勃”进行交流互动时,面对学生关注和理解层次难以推进的情况,教师聚焦一个“伸”字,顺学而导,巧妙点拨,以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式追问,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豁然开朗的窗户。
追问想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7的《创编童话》,习作指导课上,师生温故了前面学习的动物拟声词后……
师:(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图片:一条幽深的小路通往森林深处,沿途绿树成荫,路旁的野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仔细观察图画,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图片后便踊跃地举起手来。
生1:我看到很多的花儿,有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还有蓝紫色。
师:望着眼前这漂亮的花儿,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2:花丛中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
师:肯定是花的芬芳把它们给吸引来了。
生3:我仿佛闻到了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师(刮刮学生鼻子)笑:你的小鼻子也动起来了。
师:就像同学们这样,你还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们早已经小手高举,跃跃欲试
生5: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森林的深处。
生6:茂盛的大树为森林遮出了一片片阴凉。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很会想象,听,深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多媒体播放了小狗、小猫和小猪三种动物的声音)
教师让学生根据声音猜测动物,学生轻而易举地猜出了答案,并将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点击呈现在屏幕上,正当学生兴致盎然地酝酿一场热闹的动物狂欢时,执教教师却收住了话匣,师生之间的交流戛然而止,老师道:“围绕这三位动物朋友,你认为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发生?”
接下来的小组内口头创编交流、汇报,范文学习及提笔习作。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第二学段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节习作课堂让观者喜忧参半,课的前段巧借多媒体渲染情境,教师循循善诱地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遐思,让学生个性表达渐入佳境,可当课堂行进到关键环节,学生想象被唤醒、表达被激活得很饱满的情况下,老师原本循序渐进的追问却骤然喊停,以至于习作初稿写完交流时,每篇童话的情节都单调得跟范文如出一辙。观摩后,我不禁反思:既然是创编童话,何不开放话题,放飞学生的想象。教师何不在引导观察、趣味猜想后,在学生打开想象闸门之际追问:“你还希望有哪些动物朋友出现在画面里?它们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如此推进一步,能让一颗童心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跃范文的束缚,书写自己的奇思妙想。
追问情感: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案例:我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语言的特色,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童年之趣、自由之乐。
品词析句后小结萧红语言有何特色,有的学生说到自由欢快,有的学生谈起朴素自然,也有一个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啰嗦絮叨。意料之外的声音,却是不可绕过的一段插曲。
“愿意说说你的依据吗?”我问。
“她写花开,鸟飞,虫叫,倭瓜,黄瓜,玉米,本来一句话就可以描写清楚,可她非要写得那么拗口。”学生有些不满地答道。
看来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固执己见和字里行间传递的思想之间,缺少一份情感的沟通与融和,我立马想到了萧红凄惨的身世,便娓娓道说起萧红坎坷的一生,学生听得入了神。就这样,我让参与交流的学生带着自己体会到的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亲情的珍惜,送入文本。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高段学生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但也要“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而“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作为一篇散文的学习,行至此处,学生们已由最初各抒己见的言说,抵达最后内省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路创境追问下来,孩子们对英年早逝的萧红文字中流淌的那份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该变得更加流长了吧。
有效的课堂追问,总能将知识学习和理解感悟引向纵深,并由点及面地指向课堂目标的精彩达成,教师要在平日课堂上关照并着力这些,才会在追问契机出现之际,及时捕捉、迅速反应、有效衔接,追问出课堂的精彩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