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国语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5-03-19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汶川中学郭继东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汶川中学 郭继东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语文”即“国语”,在这里我把语文称作为“国语”是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一部分人已经忘记了“语文”即“国语”。“国语”就是指,一个国家普遍通用的规范的语言文字。在中国自然就是汉语,它不是枯木顽石。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汉语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决定了我们国语教学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
要想重视我国人口的素质培养,要想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重视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对德育工作的现状作一番分析检讨,就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格教育就是其中薄弱的一环,所以国语教学应当担起人格教育的重任,且责无旁贷。
从完善德育和加强素质教育等角度看,人格教育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中学语文所独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这一重任。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层次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人格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有感于此,笔者尝试着将人格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渗透于其中。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作法简述如下。
从初中开始语文课本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国语篇目,七年级首先选入课本的就是儒家经典《论语》。其中选了十则,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提炼出“学”“信”“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一,本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从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并且乐于学习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不妨再引经据典,《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也是中学生正当且唯一的职业。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是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引用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学业”就是学生的根本。
教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时,可以引出汉朝董仲舒的话:“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由于,现在的学生还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而且被动学习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一直以这样的状态来学习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要主动学习虚心求教,要有宋濂“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精神,“勤思好问”才是学习的好方法。
通过大量的经典名言给学生以冲击式感受,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又使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古时候有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的故事: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孔子的学生曾参,字子舆 ,七十二贤人之一受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中学生熟知的他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他提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教育我们要“忠诚”“诚信”和“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身边的人,让社会充满诚信。
通过故事教学,寓教于乐。学生既记住了这些典故又明晰了做人的道理。
第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段话,更是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孔子教育我们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他的思想还走向了世界,是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我们更应该学习他的“仁道”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学生不仅对《论语》中的这一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孔圣人的思想核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经典诵读和人格塑造都有其不可忽略的良好作用。
总而言之,国语教材中处处是人格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既让学生拓展了语文知识又寓教于乐教会学生做人,一定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积累国学经典,深入德育教育”是我们当代国语教师的责任,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国语之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