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5-03-19黑龙江省北安市胜利林场小学何忠凤
黑龙江省北安市胜利林场小学 何忠凤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国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的一句经典的句子是:“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我国的古代,前人已经把读书和语文科的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他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思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不待讲解,即明其义了。”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孩子忽略了读与学的关系,才使得作文没有材料,面对题目发呆,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情况比比皆是。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方面我略有心得,特编写此文,总结我的得与失。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的好坏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实是,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低段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首先我会借助拼音直呼阅读作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起点。东北地区学前教育小学化严重,孩子在就读小学之前已经能够直呼拼音,识字量已经达到500字左右,在一年级入学开始,我就开始设立每天晨读中的阅读比赛,不但要直呼音节、字词读音准确,更注重语气感情的把握,每天晨读20分钟的时间,15分钟由学生按顺序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词汇,5分钟的时间由孩子们评论:哪位同学读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同学读的不好,哪里读得不好,应该怎样读。这样的做法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教室里晨读时那朗朗的读书声,回荡不息。激发了孩子们乐于读书的兴趣。
其次,我与家长充分的沟通,让孩子回到家中,在父母闲暇时间,(比如,妈妈做饭的时候,爸爸喝茶的时候,爷爷散步归来的时候)为父母长辈朗诵一篇小短文、一首小诗、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家长从孩子的朗读中提出一两个小问题,让孩子帮忙解答,让孩子当一回小老师,不但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当个小老师的快乐!潜移默化的为孩子积累了作文素材,这样,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到孩子三年级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写出心中的好文章,好段落了。
再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素材。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学生向未来探索的起点,因此抓好兴趣与好奇心这两把钥匙,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孩子的口头作文能力,让孩子在平时的观察中养成看到一处景物、一个新奇的物件就在心里构思出自己的作品的好习惯,每日的最后一节课,我们都会进行当天的发现总结,把自己一天中观察到的最有兴趣的事情、景物、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放学后整理一份书面的小文,作为第二天阅读竞赛的素材,进行评比,每周末进行一周的总结,评选出这周的阅读小能手,小冠军,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热忱、写作的乐趣。
当学生进入到中高段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让他们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最后,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我还注重知道孩子的书写功夫,不但写出美丽的文章,更要写出好看的楷体字,无论是读后感,还是小作文,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段落,都要让孩子们注意组织好文体的搭配,字体的端正,这些都是评比的标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因为孩子的心理意愿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悦纳。赏识教育是激励性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多赏识激励学生,他们就会燃起自信的力量,心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孩子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追求上进的信念。家长对孩子身上某个闪光点的赏识,实际就是对孩子的评价与肯定。“罗森塔尔效应”告知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其实就包含对学生的关爱与期望。他们在获得赞许之后,心怀一种成就感,故而读书学习的欲望会更高,这样更加激起他们在某一方面向纵深发展,使其个性得以发展,潜力得到挖掘,读书习惯自然成之。
总之,儿童自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养成早期阅读的良好习惯会终身受益,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和利用这一黄金阶段,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全面发展。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和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勤沟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