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2015-03-19广东省云浮市田家炳中学陈满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3期
关键词:鼠妇探究实验

广东省云浮市田家炳中学 陈满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学应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生物教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一、转变观念,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第一,师生角色互换,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一堂课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但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潜能没能得到较好发挥,学生的自信心难以树立,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为此,我改变传统的“师传生受”教学模式,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组织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我当 “配角”,从旁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于角色的转换,学生有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小组成员之间和组与组之间更加乐于讨论、交流和表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格外积极和投入,从而演绎灵动的课堂。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恰当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我还有目的的组织、指导,营造合作学习环境,让学生扮演“小老师”,在合作小组中备课、讲课、提问、解答、感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及师生共同提高和发展。

第二,巧设悬念,唤起兴趣,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合作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为此,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应巧妙地设下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合作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的内容时,我放了一段草履虫的录像片并展示挂图、模型后,提问:“草履虫的形态看上去像什么?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来了,好奇心来了,认真观察后,马上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学生就弄懂了问题,知道草履虫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靠纤毛摆动来运动。接着我问:“草履虫在水中怎样呼吸?怎样摄食?吃什么?会被谁吃?怎样逃避敌害?”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面窄,思维带有局限性,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我紧紧抓住这契机,充分调动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他们在小组内大胆猜想,各抒己见,推动组内成员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萌发创新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合作探究问题,归纳答案。这时,我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海报旅行”,寻求共同点,很快,学生就弄懂了草履虫的生活习惯以及逃避敌害反应运动。这样做,就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乐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灵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活动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它既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充满激情,又能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快乐、高效、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机会,提高课堂效率。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因此,老师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点拨、启发,才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我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做出精心的设计,将学生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例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备课中,我根据教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四幅图片和有关文字资料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每个图片一个问题:第一个:骆驼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沙漠中?第二个:骆驼刺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沙漠中?第三个:海豹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中?第四个:旗形树的树冠为什么会像一面旗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课堂上,我能及时“出击”激发互动,令师生双方真正“动”起来,展开多边互动,多边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活动的过程。例如,在解决第四个问题:“旗形树的树冠为什么会像一面旗帜?”时,第四小组的同学自告奋勇出来做演示。他们搬出了一台电扇,一盆小盆景,放到了讲台上。同学们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脸上都带着疑惑的表情。这时候,我及时“出击”说:“同学们,你们要认真观察他们的演示,看看有什么现象?认真看完后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一下子,同学们的兴趣来了,气氛被激活了。第四小组的一个成员把电扇通上电,另一个成员站到了讲台前给大家演示:“大家看看,这是山坡上长的一棵树,它的树冠是完整的。”说完,按下电扇按钮,伴随着呼呼的风声,他提了提嗓门,继续道:“大风经常朝一个方向吹,迎风的一侧,由于水分的过度蒸发,加上受到风力的破坏,导致迎风面的枝条折断,背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为了适应环境,保证最低的能量消耗,植物久而久之成了旗形,我们从中了解到,旗形树是对于风的适应。”这时,同学们掌声如雷。接着,我适时提出问题,又让同学们继续分析并讨论,使课堂继续处于活跃的氛围。这样做,既营造一个快乐、高效、轻松的学习环境,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第二,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生活需要交流、沟通、对话,合作是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教学的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彼此争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还能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由于学生个人的回答往往只有那么一两点,支离破碎,不够全面。这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结合示意图文,师生共同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数据,最后分析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合作交流,原来对这个问题根本无从下手的差生也能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分析、讨论、交流,得到点拨、启发,也能大胆举手发言。这样做,不但高效地解决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到合作的重要,而且培养起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学生的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动手摸仿去做实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放手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手质疑,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节课时,我先是让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捕捉鼠妇,让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生活,体验到了鼠妇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适宜的温度。其次是让学生弄懂鼠妇的生活习惯,怎样饲养?很多学生通过收集和查阅资料以及互相问,知道鼠妇吃一些腐朽的植物生存,因此学生捕捉的鼠妇生存率很高,为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是让学生分组实验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为了了解“ 温度、土质、光、气味”等环境因素怎样影响鼠妇的生存,将学生分成六个合作学习小组来研究环境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情况,观察各种环境因素下鼠妇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在每个实验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合作意识很强,气氛很活跃,效果很明显。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要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这样,不但让他们真正掌握了那些环境影响鼠妇的分布,还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本质,体会科学发现的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性和实践能力。

第二,在探究性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外探究性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或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并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全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情绪,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完《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后,布置学生课外作业: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一组,共同观察“鲫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讨论、交流,写好观察的结论,下一节课分享。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给学生独立思维、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个体学习的多样化,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课外课题研究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的创新精神是很有效的。例如,《南山河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个课题,我组织了几届学生进行探讨。在探究实验中,我将每班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学生探究南山河源头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情况,第二组的学生探究南山河中段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情况,第三组的学生探究南山河尾段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情况。学生们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南山河源头的生物正常,没有受到影响;南山河中段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影响,生物数量有所减少;南山河尾段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对生物影响很大。让学生通过参加探究性课外活动,学生不但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促使合作小组成员间养成互相尊重、荣辱与共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鼠妇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捉鼠妇
捉鼠妇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探秘虫子大家族——鼠妇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鼠妇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