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中年段小学生语用能力

2015-03-19吴世尧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请假条例文露珠

吴世尧

吴世尧/托溪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福建宁德35550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现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就以上话题做粗浅地探讨。

一、与编者对话,弄清编排意图

小学中年段包括三四年级,共四册语文教材,各册教材自成体系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只有与编者对话,明确编者意图,才能找准各册教材重难点,促进学生发展,获得相应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材课后作业题安排与意图: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强其规范化的语言积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表达与交流服务。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体会汉字的美。三是常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文中常见构段方式(总分、分总),学习分析自然段、意义段,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上作业安排依课设练,没有强求整齐划一。

二、读透课文,抓特点促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为师者应读透文本特点,提炼语用要点,努力让学生在40分钟语文课堂中习得言语特点、规律,进而模仿、迁移、运用,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时方能应对自如,下笔如有神,侃侃而谈。

三年级上册16课《小露珠》一文是篇童话,主要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融科学、优美的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根据文本特点及课后训练要求,本文语用训练点可提炼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认识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3.品味比喻句、拟人句让文章生动、形象的特点。4.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好,增进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感。教学时预设流程如下:

(一)侃身边小露珠,识露珠揭题

(二)利用生字栏或字典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读通,感知大意。

2.检测反馈指导。

(1)组词。

临()粒()珍()披()俊()戴()股()袭()奏()钻zuān()

蓝()立()诊()被()梭()带()设()龙()凑()钻zuàn()

(2)正确书写下列各字。奏 袭 俊 戴 临

(3)填空。

小露珠形成了,青蛙、蟋蟀、蝴蝶分别说成()()()。它把植物装点的()。最后,她消失了,一一向大伙告别,她()说:“( )。”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行语用训练

1.“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形成过程,好玩、轻巧、缓慢的特点,品味语言“()呀,()呀,越()越(),越()越()”的特点,进而让学生用以上词句格式练习说话或写话。

2.“‘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蝴蝶对小露珠说。”

(1)体会构段方式:话在前,提示语在后,双引号、句号的正确使用,进一步突出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的句式,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贴切,使事物富有人情味,符合儿童阅读的年龄特点。

(3)品味动作+对象的表达方式,明白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动词,使对象更加可爱。学完以上句式、段式,可让学生练习:秋天到了,()像()高挂空中。十五的月亮像( )在天上浅浅地笑。

3.“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体会句中不同动词描写同一对象变化的特点)于是,学完本句后可让学生仿写或说:我()家门,()小路,()小桥,()校门,才来到教室。

4.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体会植物们对小露珠离去的留恋。品味这种排比句+拟人的表达效果)接着让学生仿说或写以上句式:早上,我去学校,小鸟向我(),杨树向我(),()向我(),我心里可高兴啦!

(四)再次读文,梳理内容,升华情感

1.生自读。

2.互说读文后的感受。

(五)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三、结合练习,积累诵读,说说写写

纵观苏教版教材,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说说写写或口语交际。意在深化对相应课文人物精神品格升华,或积累“勤学”的劝学篇,或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对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时相应促进学生积累与语用的统一。

三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四读读背背内容有:①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愤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②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让学生读准读通以上词句。

2.结合实际理解以上词句。

3.熟读成诵。

4.运用。⑴请选用①中相应词语赞美越王勾践__;⑵请结合②的“勤学”名句送句给你的同学并说原因。如:“我送____同学的名言是____,因为他(她)__。”这样达到积累与应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厚积”,提高了学生课堂情趣,可谓一举多得。练习8说说写写——学写请假条,结合文中的范例,让生知道请假条的内容与格式:第一行中间写上“请假条”三字。第二行顶格写“向谁请假”,写完用冒号。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说清请假的原因和内容。正文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与“!”号。最后再在正文的右下角写上请假人的姓名和时间。当学生明了写请假条的内容与格式后,再针对性地写请假条。学生对此应用文已熟能生巧,一学便会,达到教学省时高效。

四、结合习作,由仿到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习作者专门安排了8次习作练习。该习作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走进习作起始阶段,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同时习作教材也安排了一定的例文,且基本上是根据同年级小学生的习作改写而成,十分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例文由学生书写,印在作文稿纸上,意在从内容到书写格式都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打好习作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本册习作8是“简单研究报告”的书写,例文提供了江素素的《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范文。教学时可按如下程序展开:1.课前搜集下列各诗句的作者、全诗、大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上课时交流对以上各诗句搜集情况。3.读懂《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内容及表达样式。4.根据以上例文书写自己的研究报告。谈谈“___,___。”“___,__。”出自___朝诗人___的《___》。全诗是:“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___。也说明___。5.针对例文,交流评议,修改习作。6.抄正习作,读习作,体会成功快乐。于是,今后学生碰到类似的研究报告,就会自行搜索、表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笔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受制于他人。

总之,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践行者一定要记住张志公的一席话:“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是不行的。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经验。”同时也常常牢记“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猜你喜欢

请假条例文露珠
请假条
请假条
制造露珠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小露珠去哪儿了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露珠
露珠亮闪闪
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