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现代语境的英美文学教学伦理诉求探析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伦理

侯 霞

侯霞/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河南周口466000)。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氛围下,文学边缘化趋势加快,已经逐步丧失之前所具备的民族精神与品质提升的作用;纸质文学受到网络的严重冲击,学生逐渐减退对文学的兴趣;伴随着逐步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导致持续重构文学历史,频繁更新教材。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英语水平的过程中,怎样站在更高层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问题值得广大一线从事英美文学教学教师研究。如今文学批评界所流行的伦理转向为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突破后现代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一、欧美古典文论大量论述道德与文学所具备的净化和教化文学作品的功能,可是唯道德论是传统道德批评的致命伤

近些年有学者将艺术评判的基本法则确立为康德的审美原则,这就导致绝对唯美主义倾向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唯美主义将道德和文学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否认,认为文学并不是道德说教工具。20世纪将新批评主义、新结构主义、新形式主义当成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论,就是将伦理和文学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割裂。这些研究的基础都是将其基础确立为审美诉求,将文学和外在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排除,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细读文本、文学的文学性、叙事方式、审美思维、修辞等。在后现代趋势下文学叛离伦理出现更为激进的态势。特别是哲学领域所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全部的言说都转变为失去所指的能指链,将文本意义推到很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化价值倾向于道德相对论等这些后现代伦理思潮,加剧消解了文学伦理意义。即便是后现代在沉重的文化、历史、政治等束缚方面消除保持着积极意义,可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带来缥缈不定的价值与真理、失落的信仰以及丧失伦理等负面因素,这些现象让广大学者深表忧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道德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提出文学必须保持社会使命感,将文学伦理功能重新弘扬。

不管是哪个时代,生活和文学两者之间最为有力的联系纽带就是道德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让文学迈进审美精神层面。人们往往将文学的娱乐价值忽略,还可以将文学政治色彩疏远,可是并不会放弃文学道德内质要求。道德在文学创作中构成价值因素,究其原因就是存在的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与宗教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进行比较,道德关系显得更为明显、普遍、民间化、深沉,这就导致人们对于人际关系更为重视。道德缺失这样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与生活中都会导致人们的唾弃。很多文学作品经历很长时间依然能够深受读者欢迎,就因为与纯洁、高尚这些道德特质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受到英美新批评主义影响,教学过程作者与作品高度重视英美文学作品

对于在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经典,教师理解作品往往是特别零碎。而对作者背景的不了解势必让一个个作品成为独立性的无机体。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阅读权利,必须将完整的作者与作品展现出来,还应该把作家个人风貌一起展现。通常来说,学生在对深受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渴望对作家的意愿进行了解。从某种意愿上作品可以体现出作家的思想。当作家自身严格自律,那么就会树立榜样。在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在作家和作品的道德意识上并不一定保持着一致性,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以下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受到作家道德水平高低影响,比如虽然培根写出特别多的优秀散文,可是从人品上他让人所不齿。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作者意识形态立场相悖于作品人物立场,当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并不能辨析作者立场,势必会导致出现伦理危机。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碰见以上两种特殊情况,这就存在着义务将作者真实立场向学生澄清。比如在《威尼斯商人》这篇作品的讨论过程中,就应该辨别清楚莎士比亚对于犹太人所持的态度。教师要想将作者真实立场向学生澄清,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伦理教育层面回归。通过伦理批评理论的运用,紧扣文学文本,让隐藏在作品当中的真实立场与意识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做到让这样向上的伦理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在伦理素质,而且延续到最后让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还能够独立地正确判断与学习文学作品。

三、审美和道德、道德审美保持着辩证关系

通常来说,道德诉求存在于文学当中,可是优秀文学又会突破道德判断这样的经验层面。道德形而下或者形而上这样的概念并不能概括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力量,道德也并不是属于决定性的构成文学艺术作品因素。在整个世界文学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在最初问世的时候被作为当时典型的伤风败俗作品,比如劳伦斯的《查特雷夫人的情人》、霍桑的《红字》等。而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依然将劳伦斯、纳博科夫的作品当成洪水猛兽,即便是处于成人世界,依然还是没停息讨论这些作品是否诲淫诲盗。可是所进行的这些道德层面的评价依然不能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掩盖。可是,当审美诉求对于相应的伦理认知束缚不接受,这往往会存在可能让审美走向审美反面。道德标准在审美诉求屈从低级欲望的年代中日益彰显其紧迫性与重要性。轻松与享乐是当前审美诉求的依赖对象,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些正逐步让我们趋向平庸与肤浅,使得审美所具备的崇高含量丧失。针对这样的情况,文学作品中道德和审美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文学在将美表现的过程中,还将善与真体现。文学所具备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有效结合道德和作品,优秀文学作品的显著标志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借助一定道德标准,透过人物思想内涵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并且感染读者。

四、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的失落文学,可以让作者深刻道德关注人生生存状态

文字当中的美好可以寄托作者的道德情怀与人生理想,可是往往文学道德诉求还会体现出批判与针砭不合理社会现象,经常在作品中将丧失理想之后的幻灭感与虚无感反映出来。通常悖论是艺术的审美表现形式,比如济慈在其所著的《希腊古瓮颂》当中,就认为只能在“冰冷的大理石”上面永驻“永恒”的春天。学生往往会困惑这些悖论,而教师在面临着学生困惑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些许的心理满足与暗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看到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存在的心理差异:教师是属于下午心理,在其内心中无比眷恋既往成就,而学生是属于上午心理,期待美好的明天,这也正好吻合梅尔维尔的《白鲸》揭示出与生俱来的生命痛苦。可是教师身上拥有责任将生命的无奈与黑暗展示给学生。有序整齐的文学作品可以将杂乱无章的现实生活很好地映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导致学生惊慌失措。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碰到《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美好,学生面临“垮掉的一代”的作品显得不知所措。在现实与理想两者之间所出现的落差会弱化文学功能。英美文学课教学必须保持一定的道德操守,让学生真正体会文学魅力与理想力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现实与理想。

总而言之,基于后现代语境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伦理维度的重新强调绝对不能将其简单化到传统道德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进行新的使命与任务承载。讲授英美文学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文学鉴赏者,往往还应该是道德传承者。高校中进行英美文学课的讲授,可以进行向善之心的弘扬,积极营造道德共赢体。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对文学道德维度的展示则是借助更为丰富与灵活的方式,从文学中的描述看人的积极性与复杂性,教师要想将英美文学课的道德风采展现出来,这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个人修养与道德魅力。

[1]张燕,沈燕.语料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张艳玲,田丽玲,董西明.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冲突看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田丽玲,张艳玲,董西明.美国华裔文学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