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游戏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幼小团体断层

高 曲

高曲/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重庆400715)。

幼小衔接中幼儿发生的各种断层,如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幼儿进入小学将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特别是幼儿初进入小学这个陌生环境时,与周围的人重新建立起新的关系,找到集体归属感是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团体游戏在发展幼儿情感体验、归属和爱的需要、规则意识建立和社会交往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一、团体游戏的内涵及与幼小衔接的关系

(一)团体游戏的内涵

团体游戏一词来自英文Group Play,是指至少有两人参与的,在幼儿出现初期合作意识阶段,通过游戏,并在游戏中扮演互为依存的、对立或合作的角色时,其表现出应有的行为,且于游戏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活动。团体游戏具有“规则性”“合作性”“竞赛性”“文化传承性”等特征[1]。我国学者刘焱把具有此类特点的游戏定义为“规则游戏”。[2]

(二)团体游戏与幼小衔接的关系

幼小衔接就如“树苗”移植的过程,需要教师用最好的方法让“树苗”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互相联系,我们称之为幼小衔接。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时,会出现六个方面的断层(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3]如何衔接这些断层,我们可以从游戏-幼儿园这一基本活动中来寻找解决方案,充分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发挥团体游戏的功能,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缩小这些断层,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充分的准备。

二、团体游戏对幼小衔接的价值

对于团体游戏,心理学领域一般用来作为团体心理辅导。[4]团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凯米和得弗里斯(Constance Kamii&Rheta Devries)运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其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团体游戏在发展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道德、情感、学习适应性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而此处将重点讨论团体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几项重要价值。

(一)团体游戏的年龄发展特点

皮亚杰在对儿童的弹珠游戏的研究中发现,幼儿要到5-8岁才真正会玩这种团体游戏。皮亚杰发现儿童玩游戏的方式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5]初期合作阶段出现在(5-7、8岁),大约5、6岁的儿童开始会顾及他人,正是我国大班幼儿的普遍年龄。

(二)团体游戏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是认识过程及心理品质的总称,包括了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方面。[6]在团体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认知发展。首先,幼儿在玩抢位子和贴马尾等游戏时,中间一定会有很多状况,这就需要幼儿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由于对象成员的丰富或一些场地、材料的限制,幼儿需要对游戏的规则重新制定。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幼儿园期,记忆方面仍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但是进入小学后,有意识记忆的要求明显高于幼儿园。在团体游戏中的幼儿由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与同伴交往游戏的过程中,丰富的游戏内容有助于其注意力的发展,要想参与游戏以便游戏更好地进行则需要幼儿记忆的参与,无疑会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再次,团体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沟通和交往,就会有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便有了很好的语言锻炼机会,幼儿的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三)团体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品质。儿童伙伴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是他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认知与道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和条件。团体游戏为幼儿的这类发展提供了可能。

1.去中心化和协调他人观点的能力。儿童在5-7岁阶段出现了初期合作阶段,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认识能力,这种“去中心化”的能力是年幼的幼儿所不能具备的;团体游戏的进行,决定了玩游戏过程必须执行一定游戏规则。幼儿将在解决游戏的矛盾中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学会引导自己的行为和协调同伴关系。

2.发展自控力。自控力是意志力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团体游戏中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变更,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想赢得游戏,试着胜过对方,就需要一定的意志,这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力,幼儿在团体游戏中,能够抗拒诱惑,延迟满足。经过多次的游戏经验,教师可引导幼儿把社会中的规则和游戏中的规则进行迁移,在现实中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3.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异性,表明了需要幼儿有很快的适应能力,团体游戏关注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如:游戏中,别的幼儿会玩而我不会,如幼儿想参与到游戏中,他得主动学习游戏玩法和规则。团体游戏重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初进入小学,幼儿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知识,能很快进入角色,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7]

4.建立规则意识。幼儿步入小学,面对一系列各种各样的纪律约束,会出现缺乏规则意识、对纪律约束不适应的情况。在幼小衔接中,运用团体游戏,建立和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团体游戏中,主张让幼儿自己协商、讨论和决定相关的规则。通过规则的制定,在协调中发展幼儿公平公正意识,让幼儿体验和理解规则“约定俗成”的性质。

三、幼小衔接下团体游戏的选择与指导

(一)幼小衔接下团体游戏的选择

团体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关于团体游戏活动的选取,我们可以从下列读物中来挑选适合的团体游戏,如参考文献书中的游戏有:“大树与松鼠”“蒙目拼图”[8]“套环”“保龄球”“抢椅子”[9]“The Hello Song”“Head To Toes”[10]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资料,教师在选择团体游戏时,选择前文所探讨对幼儿有价值的、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均可。除了考虑一般的功能、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实际的、特定的目标。

(二)幼小衔接下团体游戏的指导

教师在为幼儿选取适合的团体游戏后,教师的“指导”这一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团体游戏本身的要求外,以下的指导要点供教师参考。

1.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首先,选择的团体游戏要适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太容易会使幼儿感到乏味,太难的游戏会使幼儿感受挫折。其次,在参与幼儿游戏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赢”。

2.降低游戏的竞争性。首先,把重点放在游戏的过程中而不是“赢”的结果上,对游戏的评价应针对游戏的游戏技能和幼儿的快乐参与度。其次不要为“赢者”提供过多的奖赏或奖品,因为一味用言语或物质刺激来强化竞争的结果,会使幼儿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奖赏”上。

3.公平自愿开展游戏。首先,幼儿参与游戏必须给予资源原则,允许个别幼儿在集体游戏时间独自游戏。其次,游戏如果要分组的话,最好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不要让幼儿因能力、性格等体验来自同伴的“忽视”或“拒绝”的感受。这种不愉快的体验的重复会降低幼儿的自信心和对集体的归属感,从而使幼儿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4.多采用多数参与的游戏和碰运气游戏。首先,尽可能选择可以让大多数幼儿能够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的游戏。那种让一群幼儿在旁边看别人游戏,等别人输了自己才有机会的做法会使幼儿感到厌烦无聊,而且它主要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是对错误的注意而不是游戏本身。其次,碰运气的游戏(游戏中,游戏的输赢不是依靠游戏技能强弱和发展水平高低,而是运气的因素决定),能增加幼儿参与游戏的机会,得到团体更多的关注,体会到胜利的乐趣。

[1][5][9]Constance Kamii&Rheta Devries,高敬文,幸曼玲译.幼儿团体游戏——皮亚杰理论在幼儿园中的应用[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4.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4.

[3]杨晓萍,李静.学前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1.

[4]王晓萍.儿童游戏治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59-203.

猜你喜欢

幼小团体断层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应用落差法研究真武断裂带西部生长断层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