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不足

2015-03-19王巧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韩礼德人际形容词

王 萍,王巧云

王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陕西延安716000);王巧云/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陕西延安 716000)。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提倡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语言材料。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一个由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构成的三层次符号系统。这三个层次之间是体现的关系,即音系层是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而词汇语法层又是话语意义层的体现。体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致式 (congruent form),另一种是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m),也就是隐喻式 (metaphorical form)。以往对隐喻的研究仅限于词汇形式上,而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1985)最后一章提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由来。

关于语法隐喻这一术语的确定,各学者意见不一,质疑其理论依据,且关于语法隐喻的分类上也有不同的意见。本文就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及其分类进行探讨,并指出语法隐喻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对语法隐喻的展望。

一、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语法隐喻理论的提出首先是与韩礼德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语言层次思想直接相关的”(朱永生,严世清,2000)。有关语言的层次性,古时人们就发现语言与意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即体现了我们语言的任意性特点,名与实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传统的语法理论认为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了一门语言的四个层面(Chafe,1975)。韩礼德也深受其影响,提出语言系统应划分为音位、词汇语法和语义三层面。但他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地方在于,其理论带有明显的语用学倾向(朱永生,1994)。他认为语言的每个层面都与意义相关联,而其他许多语言学家一般将语言形式和意义看作两个独立的范畴。

那么,语言层次与语法隐喻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韩礼德本人于1992、1995、1996年发表的论文中作了阐述。韩礼德(1992)指出,在语言进化的初始状态(或原始语言时期),语言呈现为二维的“弹性空间”,即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作为认知客体的客观世界直接关联,从而形成了人的意识维度,即非物质或非现象维度与物质性的或现象性维度直接对立的情形,但这种二维空间认知方式并非人类所特有的种系特征,而是一切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所以韩礼德称为“哺乳动物形的经验”。在此后的进化过程中,这种二维空间系统得以解构,在物质(或现象)维度与非物质(非现象)维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同样是非物质性的符号系统,即词汇语法系统。语法隐喻产生的根源也在于此,如果没有词汇语法这个层面,就不会有语法隐喻的存在。至此,韩礼德揭示了语法隐喻理论的语言哲学依据。发表在1995及1996年的两篇论文则具体举例说明语法隐喻的功能在于对人类经验的重塑或重新语法化。

以上可见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是有理论依据和理论意图的。“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有其理论渊源,而非韩礼德本人随手拈来。

二、语法隐喻的分类

Halliday(1985;1994)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概念语法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及物性结构来体现经验意义,如用名词或名词化成分体现过程、性质等;人际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语气结构和情态成分来体现人际意义,以命题形式表现出来,其表现形式是“I think…”“It seems that…”等。1996年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grammatical metaphorical syndrome)概念,并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归类,将其分为13种类别。从分类可以看出,韩礼德将人际隐喻归入概念隐喻中予以讨论,它表明韩礼德试图将原有的语法隐喻理论作根本性的变革:将所有“级转移”现象都归入“语法隐喻”中考察,而不再与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相对应(严世清,2003:54)。在此,笔者将主要探讨前9类,即词汇语法表现形态分别向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转换,并附例句说明。

转换为名词形式的有4类。第一是形容词向隐喻式的名词转换,如,a.They ceased to be hostile because they lost personnel.b.They ceased hostilities because they lost personnel.(朱永生,2006)第二是动词向名词转换,包括时态、情态也转换为名词,如,a.The floods considerably eroded the land.b.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a.You can go now.b.You have got my permission to go now.(同上)第三是介词转换为动词,如,a.She is eager to be with her mother.b.The accomplishment of her mother is what she is eager for.第四是连词转换为名词,如,a.If the policeman comes,this conflict will be ended.b.This conflict will be ended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oliceman comes.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名词化现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客观化,并且还可在名词化前加上修饰成分,如第二类的considerable erosion。

转换为形容词形式的有三类,即相应的5、6、7类。第一是动词、时态和情态成分转换为形容词,如,a.Our economy increased a lot in recent years.b.Our economy is in an increasing state in recent years.a.He used to play football.b.His previous sport is playing football.第二类是副词或介词词组转换为形容词,如,a.They argued for a long time about whether they should agree or not.b.Their lengthy argument is about whether they should agree or not.第三类是连接词转换为形容词,如,a.She studied very hard,so she got what she wanted.b.Her great endeavor to study had the resulting fact that she got what she wanted.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形容词化可增强状态感,即某个动作行为持续一段时间而非短暂性的,比如第一类的increasing。

转换为动词形式的有两类,即相应的8、9类。第一类是介词转换为动词,如:a.They left before I arrived.b.Their departure preceded my arrival.第二类是连词转换为动词,如:a.I felt he was wrong,although I didn’t say so at the time.b.My silence didn’t mean that I felt he was right(朱永生,2006).在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动词化过程不仅将句子合并为一句,也使原本静态的意义变成了动态的过程。

三、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及展望

自Halliday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以来,语言学界在肯定其理论之时也提出了质疑。

首先就是他的分类。韩礼德经过两次修正,将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归入概念隐喻一栏,对于这种分类,有学者质疑。严世清在2003年发表的文章中肯定了这一合并,认为这是韩礼德做出的革新 (严世清,2003:54),而Matthiessen(1993),朱永生(1994)则认为有必要区分出人际隐喻与概念隐喻。此外,关于语篇隐喻,韩礼德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是否应该将语篇隐喻归入语法隐喻中,但Martin (1992)和Matthiessen(1992)认为语篇隐喻的确存在。笔者认为,语法隐喻的这一修正存在不足,应该具体分出来,即语法隐喻包括三部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既然系统具有精密度,那么隐喻也是语言,所以也是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将不同的概念糅杂在一起进行讨论,而应该从精密度上具体分析。

其次就是“一致式”与“非一致式”定义不清楚,这是争议最多的。他在1996年对“一致式”作了区分,认为“一致式”就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Halliday,1996)。但朱永生、严世清认为这并没有清楚地定义出“一致式”概念,他们认为要想准确定义“一致式”,就必须从认知科学领域入手,并且认为这样定义是可行的(朱永生,严世清,2000)。认知语言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从认知这一角度阐述了人类的差异性;笔者认为,除朱永生、严世清提出的运用泰勒“梯度假设”来解决这一问题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具身理论来解释“一致式”与“非一致式”定义不清楚的现象。而具体如何体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最后笔者认为,关于隐喻式韩礼德也没有具体划分,只知道隐喻式就是“一致式”之外的,但到底分界线在哪儿,我们并不清楚。笔者设想,是否隐喻式本身也存在模糊性,这就涉及语用学方面的概念了。

[1] 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2] 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3]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4] Martin,J.R.English text[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5]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和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韩礼德人际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形容词找家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