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墙骚乱后美国同性恋组织的兴起

2015-03-19付家慧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石墙同性恋者身份

付家慧

付家慧/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江苏南京210093)。

一、石墙骚乱

“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是美国同性恋者在二战后处境的恰如其分的写照。他们对不公平待遇的默默忍受似乎只是导致了变本加厉的残酷对待,而奋起反抗、积极行动则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期。包括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等等各种群众运动此起彼伏,给整个社会带来动荡的同时,也使人们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给了人们重新思考社会及个人价值观问题的机会。紧随着这些群众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风潮。①1969年,卡尔·魏特曼(Carl Wittman)发表“同性恋者宣言 (A Gay Manifesto)”,②标志着一个新的运动,即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在文章中列举了运动目标:解放自己、互相宽容,行动起来。这一宣言后来为同性恋组织所利用,以宣传自己的主张。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同性恋解放运动“石墙骚乱”(stonewall riots)持续一定时间且有明显反抗性。1969年6月27日,美国警察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的石墙酒吧进行临检(这种监督和骚扰是经常性的),他们逮捕酒吧的13名同性恋者,却遭到意料之外的反抗——很多同性恋者不愿离开,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这是同性恋者第一次公然反抗与第一次拒绝警察逮捕。警察和同性恋者的冲突一直持续几天,被认为是同性恋解放运动的里程碑事件,同时也被作为同性恋维权运动的转折点。这次事件使同性恋者意识到唯有争取才会被尊重,因此,同性恋者开始大规模组织起来要求合法地位、社会认可和平等权益。美国作家兼设计师在《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书中回忆这一事件时写道:“突然之间,我的所有针对自己的愤怒都集中向外了,为了一个正义的事业。”③

二、同性恋组织的兴起

同性恋解放运动在石墙运动后涌现出更多同性恋组织,并且更具组织性和规模性。1969年底,美国已成立了50个同性恋组织,这一数字在四年后增至800个。其中同性恋解放阵线(GAY LIBERATION FRONT)和同性恋激进主义者联盟(GAY ACTIVISTS ALIANCE)是石墙事件后建立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同性恋组织。

同性恋解放阵线是1969年成立于纽约的组织,分支遍布各地。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内组织过很多的同性恋者聚会,成立一些学习宣传团体,还创办了著名的COME OUT杂志。鼓励同性恋者向家庭、社会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认为这既可以创造和构建同性恋的积极形象,又可促使同性恋者团结在一起,营造充满生机的同性恋文化。④

同性恋者联盟是由同性恋解放阵线所成立的组织,这一组织主要致力于为男同性恋者争取公民权利,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它的影响力已经取代前者,直到在1974年开始趋于瓦解,并于1980年结束。其影响力推动全国许多同性恋青年组织的建立,使1969至1980年近50个以青少年同性恋者为对象的团体成立。

美国同性恋者还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这类组织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为“全国哥与莱斯宾特工队”和“人权运动基金会”。其中前者在1973年成立,尽管人员不多,却通过拉拢游说国会议员发挥很大能量。后者直接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募捐资金支持政治选举来扩大影响,对支持同性恋解放运动的政治人物积极提供援助,在长期的斗争中汲取更多的能量。早期同性恋团体希望在社会上构建同性恋者的形象是有尊严的、无威胁的和被主流社会同化,而不谋求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同性恋者采取保持沉默,通过和平方式来争取权益。⑤而石墙运动后建立的同性恋团体致力于公开自己的身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性解放。这些组织一方面将同性恋者团结起来,让他们承认自己的身份并认可自己;另一方通过大众传媒方式传播主张,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与恐惧态度。美国时代杂志就刊登故事“美国的同性恋”,并写道:“以前不敢说出的名字现在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当时受到同性恋解放运动影响,《海斯法典》⑥有所放松,对出版物中同性恋内容的审查变少,使得美国的小说、电影等媒体中同性恋者越来越多地出现。

1970年高登·梅里克(Gordon Merrick)的小说《上帝不会介意的》(Lord Won’t Mind)是第一本完全直白地描写同性恋的小说;1974年沃伦的小说《跑》(The Front Runner)被认为是描写同性爱的第一本畅销小说。同性恋解放运动前同志电影属于“地下影片”,大多都是不上院线的小成本制作,随着同志运动兴起、社会舆论的宽容,同性恋电影的数量和关注度不断提高。其中1969年上映的《午夜牛郎》描写纽约42街的男妓生活,试图表达同性之间也有真正爱情而非完全是肉体欲望,这部影片成为迄今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X级电影。1977年第一届旧金山国际同性恋电影节举行,是同性恋题材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最大成功。很多主流媒体意识到同性恋主题作品既吸引同性恋者,也吸引非同性恋的读者,小说中多样化、新颖的同性恋题材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拓展了销售市场,媒体对同性恋问题出版报道增多,给人们独立认知的空间扩大,这都对更好解决同性恋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三、前进中的阴影

同性恋组织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这些同性恋组织并没有取得同时期其他群众组织的认可。妇女、工人、黑人民权组织大多都不愿与其合作,而这完全是由于其自身不喜同性恋。他们认为,同性恋者的处境并不是由于政府的政策造成的,而是同性恋者自身的“反常”,这正反映了当时同性恋者不受社会宽容的伶仃境地。“对他们来说,同性恋解放运动只不过是新左派、反文化、黑人权利和女权运动的简单的合乎逻辑的延伸。”⑦而并不是合理的。“拯救我们的孩子(Save Our Children)”组织的建立者黑人妇女布赖恩特(Bryant)对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反对是最为典型的。她指出:“作为一个母亲,我知道同性恋者不能繁衍后代,因此要把我们的孩子变为同性恋来壮大他们。”⑧作为女权运动者和成功的活动家,她对同性恋的观点更易引起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恐惧。青少年同性恋者数量众多,这些年轻的同性恋者并不接受这种“拯救”,在当时严峻形势下,很多同性恋团体的年轻成员公开表明自己身份,并表示自己不是被同性恋诱拐而来,他们知道自己是否是同性恋而不是被诱惑煽动而成为同性恋。这些年轻同性恋者的表态对于同性恋者抵抗布赖恩特及其组织对同性恋的阻碍活动起到积极作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唯一愿意与同性恋组织联合来推动人权问题解决的群众组织只有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这一组织的主席休伊·牛顿(Huey Newton)同情同性恋,认为同性恋在美国社会也许是最受压迫的群体。

第二,对于当时的各个组织内部而言,由于男性同性恋者是成长在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因此常常在活动中忽视女性成员的呼声。这些女性成员长期在同性恋身份与家庭、孩子之间苦苦煎熬,而当她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大多数的妇女组织却将她们拒之门外,不承认她们是严格意义上的“妇女”,因此她们只能希冀通过参与同性恋解放运动来进行权利诉求。但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同性恋政治组织中的骨干分子中以男性为主,在他们的活动中也就更偏向男同性恋者的权利。女同性恋者也有自己的组织和杂志,但较少,具有代表的是比利提斯之女(Daughters of Bilitis),这一组织还创办了杂志《Ladder》,用于方便女同志交友与互相帮助。相对于男性,女性面对家庭压力更大,她们要照顾面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追求自己的感情。二者常常不可兼得,很多妇女向丈夫公开身份后面临离婚甚至遭受暴力。⑨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本应平等地合作来追求平等的公民权利,如果在其内部就因为男女不平等问题而削弱自身力量对于同性恋解放运动是不利的。因此,男女平等问题在同性恋权利运动中更应受到重视,在各种决策和活动中妇女的权益不应被忽略,其话语权应受到保护。

注释:

①Michael Borski.A Queer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M].Beacon Press,2011:208.

②1969年由其发表,并在1970年由同性恋解放阵线出版。

③提伯·亨特.制造伍德斯托克[M].译林出版社,2009.

④Brian J.Distelberg,Mainstrea Fiction,Gay Reviewers,and Gay Male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1970s,GLQ:A 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Vplime16,Number3,2010,Duke University Press.

⑤Michael Borski.A Queer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M].Beacon Press,2011:210.

⑥1934年出台的《海斯法典》规定限制电影中的暴力和性内容的数量。同性恋内容被严格肃清。

⑦Frances Fitzgerald,Cities on a Hill:A Journey Through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s (New York,1986),P41.

⑧Anita Bryant:The Anita Bryant Story,The Survival of Our Nation ’s Families and the Threat Militant Homosexuality (Old Tappen,NJ:Fleming H.Revell.1977,p.119

⑨Lauren Jae Gutterman:The House on the Borderland:Lesbian Desire,Marriage,and the Household,1950-1979,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2012,vol.46 no.1.

猜你喜欢

石墙同性恋者身份
微型钢管桩拦石墙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的应用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不一样的数字墙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
形式婚姻:无奈的假凤虚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