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思想初探——基于《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
2015-03-19赵迎迎
赵迎迎
康德哲学思想初探
——基于《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
赵迎迎
摘要:《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主要著作。如果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等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尽管康德有三大批判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但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批判》之上的。这为我们初步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康德哲学及其形而上学思想。
关键词:纯粹理性;先验批判;先天综合判断
赵迎迎/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河南开封47500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批判。康德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都要经过批判。在康德之前,理性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庭,法国革命、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的法庭来裁决一切问题的。理性作为法庭无可置疑,而康德要做的是对理性本身加以批判,对理性法庭自身进行推敲,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而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是为了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最终目的一是为认识,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二是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因此,哲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掌握自然必然性,另一方面是发扬人的自由。必然和自由是哲学的两个重要话题,而这两个话题都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但是以往未经批判的理性承担不了这种使命,所以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最终都失败了,只有经过批判的理性,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了三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一切哲学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历史背景
首先是政治背景,即法国大革命。《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是在1781年发行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在此之前是酝酿期。它影响了德国启蒙运动,影响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甚至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法国革命是现实中的革命,而“批判”则是理论上的革命,这两个革命并行不悖,互相呼应。虽然康德对法国革命者的一些做法持保留态度,认为他们太过血腥了,但是他同时也认为这场革命的基本原则是应该得到弘扬的。康德的哲学,首先是《纯粹理性批判》所倡导的批判,正是法国革命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科学背景,其一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牛顿力学。我们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牛顿物理学的影响。虽然康德没有局限于牛顿的机械论,并且还试图摆脱这种理论的经验主义特征,但是在很多地方他都受到它的影响。如康德非常重视分析的方法,即把经验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个加以考察。牛顿的自然科学对康德的影响非常大,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他以伽利略和牛顿物理学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其二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卢梭的关于人的理论。卢梭之于人文科学,就像牛顿之于自然科学。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自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最后是哲学背景,当时的哲学思潮主要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我们虽然也可以从唯物论和唯心论来看待它们,但是这不太准确。因为唯理论里面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经验论也是一样。康德主要是为了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当然顺便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调和了。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及其结构
《纯粹理性批判》要解决的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先天综合命题存在于数学、科学和哲学中,“是否可能”的问题已不成问题了,现在需要分析它们是“如何可能”的。
《纯粹理性批判》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个大部分,前者是主体部分,“要素”就是基本构成部分的意思。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讲述使数学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即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算数的先天条件,空间是几何学的先天条件。先验逻辑讲的是范畴,讲述使物理学、自然科学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它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真理的逻辑,即“先验分析论”,包含“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概念分析就是讲范畴,范畴是人类认识之网的纽结。每个范畴都引申出一个原理,由“范畴表”和“原理表”构成了人类认识之网。二是幻相的逻辑,即“先验辩证论”,是讨论幻相的。先验分析论是积极意义上的、建设性的,先验辩证论是消极意义上的,是为了排除谬误,所以被叫作幻相的逻辑。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构成了先验逻辑,先验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康德的功劳就是建立了一套先验逻辑,这对后来的胡塞尔等人都有影响。
以上就是康德整个体系的结构。我们要注意的是,先验要素论是构成体系的要素,而先验方法论是由此得出的方法,它指导我们以后如何着手重建形而上学。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整体思路
《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围绕三点来解释,康德提出了三个问题。
首先,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它关系到知识的界限和范围。我们要建立知识的大厦,首先要搞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凭借这些材料建立起怎样的大厦。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等等,都是我们建立知识大厦的部件,要把它们搞明白,把它们的使用方法搞清楚,即它们只能应用在经验的范围内。
其次,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的问题。“应当不是来自我们之外,而是建立在自由的意志之上的。根据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我应当怎么做”?
最后,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自然和道德之间的相互统一,这种统一在自然一方就是人的幸福,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我们常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所获得的幸福要配得上你的德行。完美就至善,这是最高道德与最大幸福的一致性。这在人世间是做不到的,所以它属于宗教问题,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够做到。
所以说,在总体上,尽管康德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了,但是他的立足点还是认识论,所以认识论是哲学首要的问题,也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首要问题。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在《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中,康德认为未来形而上学要解决三个主要的哲学问题,重点是对象问题。一切纯粹理性知识的对象,即纯粹理性究竟要研究什么。按照康德的哲学应该是有两个对象,一个是感官对象,一个是理智的对象。当然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康德没有明确地提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他在导论里面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两者缺一不可,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康德认为,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未来形而上学就好办了。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他的成名作就是《纯粹理性批判》,所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另一方面,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是一个转折。康德以前的哲学家都是业余的,但康德是大学教授,而且自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大多数都是哲学教授。自康德之后,哲学成了大学教授的学问,成了一门专业。你可以做一个业余的哲学家,但如果想要真正进入哲学,就必须在大学教授那里受教,必须要听专业课,这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发展的体现。
就复杂性和体系性而言,哲学在康德那里上了一个台阶,而且就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言,康德又被看成是一个“蓄水池”。康德把现代哲学划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两个支流,其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提出了多少绝对正确的命题,而在于他提出了一些几乎是永恒的问题,启发后人不断地去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著作,它开启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起点,有人说康德是西方哲学的“蓄水池”,主要指的是这之前哲学的所有问题都流向了康德,并由他作了解答,之后现代哲学所有的基本问题都是源自康德。可以说,不读康德,就无以真正了解现代哲学。
参考文献:
[1]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4][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M].人民出版社,2009.
[5]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邓晓芒.邓晓芒讲演录:哲学与生命[M].长春出版社,2012,1.
责任编辑:丁金荣
文章编号:1671-6531(2015)06-001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