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特色政治

董 博

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董 博

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其专业特色不断得以巩固和提升。本文简要介绍其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建设经验,以期对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内涵;路径;经验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于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其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学科综合性,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多元性的特色不断得以巩固和提升。厘清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总结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对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厘清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什么、怎么建?其内涵和要求是什么?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和素质训练、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质量监控等六方面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特色专业建设路径,是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的具体化。近年来,依托“一高(师资队伍素质高)”“一强(专业学科基础强)”的专业优势,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围绕人才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的人才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应该强化其师范性,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应该对中学的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有较好的把握与思考,能够在中学政治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中发挥骨干作用。基于这一人才定位,从2003年开始我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六次修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板块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对应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实际,增加了在新课标中要求作为选修模块开设的学科前沿知识,增加了新课标解读、微格教学训练等涉及中学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时数;将《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党的建设》等课程列入了专业主干课或者选修课程,加强和拓展了课程结构;注重拓宽和夯实学生的基础,强化学生能力,以实现“为基础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的特定培养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基本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2010年至今,引进的11位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博士7人,具有中学任教经历的3人。6人获得学校“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和“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资助;有2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有3位教师为学校首席、特聘教授;有4位教师被评为学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3名教师获得学校现代园丁奖;3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新秀奖。

现有63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5人,讲师23人,助教2人,高级职称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从学历结构看,博士23人,硕士27人(含在读博士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9%;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28人,40—50岁26人,可以说85%以上的教师年富力强;从学缘结构看,国外毕业1人,外省毕业25人,本省其他学校毕业20人,“非本土“教师比例达到73%。

(三)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依托学校学术科技节之“师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和学院“喻德杯”(春季学期举行师范生素质技能大赛,秋季学期举行科研创新能力大赛),通过“以赛代训”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师范生素质技能大赛以试讲、说课和课件制作、演讲以及“三笔一画”四个大项七个小项的形式,增强学生教师教育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大赛以科研知识竞赛、学术讲座、撰写科研论文、论文评选与论文答辩等形式,训练展示学生科研的初步能力,培养严谨诚信的学习态度。石立春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获得了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的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实施了“四三二一”的实习准备计划。“四”是指有效开展四个方面能力训练工作,即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强化微格训练、严格校内试讲、参与讲课比赛;“三”是指在备课内容上要在中学政治课程中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至少选择三块内容;“二”是教案与多媒体课件的统一;“一”是参加一次试讲比赛。这种严格的实践指导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科综合的能力,既适应了中学政治课课改的需求,又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实际。

(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已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课后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测试、答疑并获取更多课程资源;重新对学科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强化了新课改理念和实践教学措施;在课程体系上把原有相对分散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模块化课程结构,把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定位在“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这两个方面,而重点又在“教师教育”模块;增加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的力度,强化《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与课程分析》《中学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中学政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师专业素养类课程,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微格教学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与基础教育尽快接轨。

(五)深入教学改革与研究,特别是如何培养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的中学教师的研究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关注各课程所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本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及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理论讲解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时代感。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有关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要求老师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每门课程规定4—6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建设以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为重心的教学改革教研机制。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研究中心,新组建了微格训练教学团队,健全和完善了专业课程老师到中学听课制度,加快了省级教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研究”的研究进度,从经费上提高了课程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

加强新教材建设。围绕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中学政治新课程改革内容,对新教材建设进行了规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中学政治微格教学指导》等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高级别出版社出版。

(六)完善专业建设监控机制

不断完善院级教学督导机制的运行。对四位院级督导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召开专题督导工作会议,对教学质量进行会诊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对同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真实、客观,具有建设性。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要对三位以上同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听课评价;教研室组织对新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指导。

增加投入改善了网络服务功能,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的分工和负责。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信息及时发布;编辑了专业建设简报,实时反映建设过程。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一个确立——专业定位与特色的确立

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的人才定位。我们认为,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立足四川、辐射西南,强化其师范性,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应该对中学的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有较好的把握与思考,能够在中学政治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中发挥骨干作用。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其他相同专业相比较,其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成果的与众不同。我们将本专业的特色提炼为: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学科综合性、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多元性。在建设过程中,本专业的特色不断得以巩固和提升。

(二)三个推进——推进课程特色、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是点,教学计划是线,人才培养模式是面。点、线、面三者要紧密结合,只有将每门课程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的标准进行建设,才能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语言艺术,使其逐渐成长为教学科研型教师。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的力度,强化专业素养类课程建设,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与基础教育尽快接轨。

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梯队建设。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教育学、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教学团队;严格每两周一次的课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管理;实施新进教师一对一的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教师进修、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出版学术著作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三)一个结合——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学院哲学一级学科、中国哲学省级重点学科、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紧密结合,把有省内比较领先的学科基础作支撑,作为专业建设的优势之一。近年来,教师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省哲社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均在四川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四个确定——确定任务、确定时间、确定人选、确定考评

按照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进行任务分解,明确每项任务的时间点和责任人,学院成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督导小组,对建设工作各环节进行考评,教师的职称晋升、待遇兑现均与考评结果挂钩。

责任编辑:魏明程

G642

A

167-6531(2015)12-0105-03

董博/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四川成都610068)。

猜你喜欢

中学特色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在多解中学创新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党建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