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文论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相关思考

2015-03-19邢益承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中国化

邢益承

“中国化”文论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相关思考

邢益承

中华历史博大精深,文论体系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世界上大有名气。进入新时代,“中国化”的文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挑战,需要对此进行思考,以将“中国化”文论体系发扬光大。

中国化;文论体系;挑战与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问世,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着改变,这对“中国化”文论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人忽略“中国化”文论体系的建设,对此,笔者阐述对“中国化”文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话语语境的尴尬

在现阶段学论的研究中,面对需要何种文学理论的话题时,一些学者会略显尴尬。很明显,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还想用焚香净手、正襟危坐的方式去创造一种纯粹且鲜活的文论体系是一种幻想。失范不但是文学创作恶俗化、创作混乱的原因,也是导致文论体系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活生生的文化艺术市场化、文学审美价值边缘化、市场经济社会化等的现实。

对现阶段文学创作已经不能用传统文学理论体系进行解释的现象,一些有经验的一线专家都有所体会和感悟,他们非常清楚市场经济对文论体系带来的危机。舞弄玄虚、拿来主义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而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作家却被遗忘在角落中。因此,用“尴尬”这个词来形容当下的状况是非常恰当的。随着不良文化的扩张及市场的社会化,在混乱的意识形态下,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要似乎可有可无,面对如此“疯狂”的社会现实,只剩下一丝“玩”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文论体系所面临的悲惨命运。

确实,在金钱至上的时代,好坏文学没有评价的标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复。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各种文化在全球语境下像是从经济中分离出来的一样,面对如此的尴尬生存环境,特别是功利化、社会化的现实,将任何一种话语体系建立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面对这样的挑战,当下中国化文论体系要从困境中,在适应市场经济现实的前提下建立起来。

二、文论体系不能缺少文学

文论体系和文学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缺少文学,理论也难以形成。尽管文学理论晚于文学,但是文学需要理论作支撑,进而构成制约和规范文学的理论框架。一些对文学理论特别在乎的学者,过于依赖作品或者淡化文学理论,其理论是不能依靠的。有一些情况是我们难以恭维的,如对学术的玩弄表演,不但没有受到文学界的禁止,反而成了一种宝贝,尽管后来针对此问题有过争辩,但也是表面上的小打小闹,没有大的改观。

尽管文学未完全依赖文学理论,但从某种程度上文学理论是文学进行运转的一种机制。对文学理论和文学之间的渊源,可以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方向追踪,我们必须关注,理论提供给文学的东西,和生活中理与事的关系是如出一辙的:理是无形存在的,事是实在的、有形存在的,理是事的法则和规律,论事、究事和说事的时候与理是分不开的,换言之,文学理论就是以上提及的究事和论事,文学就是说事,文学的理是文学理论真正要探讨的,二者缺一不可,互相补充。

虽然我们难以漠视文学理论存在的现实,但是建立一个怎样的体系还没有人能真正给出答案,什么样的文学理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还有待于长久的探讨和研究。在研究中,谁也不敢当专家把结论定下来,唯一被认可的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这也是文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对建设文论体系的需求和期望

现今,我们可以从多个领域发现关于文学理论体系的作品,似乎重建是多余的了,但是在实际中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呈现鲜活状态的却非常少。有的教材和专著,尽管旗帜鲜明,但是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对现阶段文化市场和文学现实需要怎样的文论体系,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如,让文学理论真正回归自身,树立民族理论的自尊心,构建民族文学理论框架,即所谓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问题。

对“中国化”的文论体系,不管各学者有怎样的观点和看法,将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本性充分体现出来是最为重要的,要尽力坚守和朝圣过去文论遗产中的经典,对外来的、西方的文论体系要进行甄别。我们应该依据自己的文情、学情、国情等,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文论体系,以符合中国现阶段文学创作的实践,符合本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将“中国化”融入理论中,目的是对那些非中国化的外来因素予以抵抗,体现中国的美学、语言学和哲学,构建匹配各种中国式元素的文论体系。

为此,我们要保持冷静,要经得起寂寞,对文学体系的构建要细心,不能草率决定,更不能随意出手,否则会对学术道德和精神带来巨大的损害。不能偏离对作品的关注度,不能用服务意识代替学术意识。此外,对传统文论体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借鉴传统经验中的方法,要结合中国文论体系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的文论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防止文论套用政论,照抄照搬,要稳步向前推进。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阅历不断丰富。对潜心研究”中国化”文论体系的学者来说,新旧思想必然会有冲突,会对“中国化”文论体系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文论体系研究者就要对时代的研究体系进行深刻的思考,为文论体系的发展打开一个窗口。

[1]刘军.让文学理论成为文学理论——北京大学“文学原理教学研讨会”纪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

[2]贺仲明.论当前文学研究的内部生态[J].南方文坛,2009(06).

[3]曹顺庆,邱明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J].思想战线,2009(06).

[4]邱明丰.学科建制:中国文论中国化的实践之路[J].社会科学家,2009(04).

[5]肖明华.反思型文艺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当代形态[J].中州学刊,2012(03).

[6]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2(05).

[7]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N].文艺报,2007.

责任编辑:丁金荣

I06

A

1671-6531(2015)02-0023-02

邢益承/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海南文昌571321)。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文论通史》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