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旅游文化翻译过程中的补偿机制

2015-03-19余义兵李奕华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余义兵,李奕华

(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民俗旅游文化翻译过程中的补偿机制

余义兵,李奕华

(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民俗旅游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文章结合民俗文化中的空缺现象,从信息性和可接受性探讨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有利于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前提下,提倡灵活变通的翻译。

[关键词]民俗旅游文化;语义空缺;翻译补偿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有效的传播效果才是关键。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在不断扩大,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是旅游者本土文化和东道主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民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气质和悠久的历史,民俗旅游文化旨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地域风采,把中国文化活生生地、真实地展现给国际友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越来越重要。民俗旅游文化,能走多远,能走多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翻译。

1 民俗旅游文化翻译中的“空缺”现象

语义空缺是一种语言文化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空缺,或者根本不存在。形成空缺的原因很多,有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奈达曾在解释著名的译例“snow as white”时说世界上很多热带地区是终年无雪的,那里的人们也从未见过雪,甚至语言中连“雪”也没有,因此译成“白如雪”,对于热带居民来说,可能就毫无意义,他们也无法理解“snow as white”确切意义,从而形成“零信息”。英国电视台曾播出一条翻译趣闻:澳大利亚翻译专家在给澳大利亚土著人翻译圣经时遇到这样的难题:“To Love God with your heart”(用心去爱上帝),土著人听不懂。在当地土著文化中这句话毫无意义,只有说成:“To Love God with your insides”(用内脏去爱上帝),土著人才能听懂、理解。“心”作为爱之源,在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中是空白[1]。

翻译对外的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观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影响[2]。翻译最难的莫过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只有真正把握住内涵,理解透彻,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其备”,才能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如:

例1 She felt that she must not yield,she must go on leading her straitened,humdrum life. This was her punishment for having made a mistake. She had made her bed,and she must lie on it.

她觉得不能打退堂鼓,必须继续过那贫困而单调的生活。这是她犯了错误得到的惩罚,她要自食其果。

“yield”是“屈服、放弃、投降”意思,这里译者以“打退堂鼓”形象取代原来形象,尤其是“She had made her bed,and she must lie on it.”译为“自食其果”,形神兼备,忠诚地表达了原文的内涵。

例2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心不死”直译为“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如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外国读者会看不懂,只好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

语义空缺现象给翻译实践带来很大挑战。尤其是在对外宣传活动中,一些妇孺皆知的政治、经济、文化用语在另一些国家可能鲜为人知、闻所未闻。针对“语义空缺”,首先要阅读掌握原文思想,其次是用译文来表达。阅读和表达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阅读是从原著观点出发,是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感情中,去掌握原著思想,领会原文的实质。翻译必须用译入语接受的相对应的方式予以表达。因此,译意是翻译“语义空缺”的首要策略、任务,确保译文的“信息性”。按字面翻译“语义空缺”,在另一种文化中往往出现零概念现象。翻译是动态的创造性活动,绝非静态孤立、一成不变的。对于“空缺”,译者既有主观能动性,又受规范制约。

2 民俗旅游文化翻译基本原则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离开了民族文化的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语义。要将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它要求做到既能准确地传递原词语的语义信息,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民族色彩,达到最自然贴切的对等。

在文化传播中,有学者主张应“以我为准”的翻译原则,即采用异化的翻译取向,主要是直译,这样才能使本土文化完整地走出去。袁晓宁教授主张“二元共存”的翻译原则[3],即在语言上应以“目的语为依归”。汉语重意合,行文较为松散,讲究文气,因此在句子结构、语篇衔接、逻辑连贯等方面应以英语为依归,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文化层面上,应“以我为准”,原汁原味传播本土文化。用地道的英文传播中国文化,说中国故事,保护文化的多元性。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更是跨越文明鸿沟、实现异质文化转换、更新本土文化的再创造。然而,我国的翻译业仍部分处于文字翻译阶段,缺乏文化原质,阻碍了中华文化传播,动摇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文化传播概念,它是指一种文化中的文化元素从其发源地扩展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它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产生过程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活动现象”。民俗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体验,它是以文化为载体,客观、真实地向外来游客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跨文化”性十分突出。在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双方遵循“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的顺序,从而完成跨文化交际过程,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编码”和“解码”最为关键。

“编码”是要保持有效沟通,保持文化信息有效传递。一般情况下,信息传递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就是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民俗旅游文化翻译过程如何实现有效“编码”?“从表面上看,翻译做的工作形式上是翻译语言,其实翻译的是文化……翻译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有效沟通,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能保留中国的特色当然重要,但是如果外国人不理解,我们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这主要是中文自己的特点决定的……一味刻意保留中国特色语言,完全拿对内的话语,不加任何背景解释,直接翻译成外文,而不注意外国读者能否理解,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4]。尤其是在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只有把带有文化特色的信息进行有效转换以适应目标读者接受,即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性”和“可接受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信息性”是指“给接受者传达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东西”,也是指“一个译本对目标读者所提供的关于原文信息是否适度”。根据格莱斯“数量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所需的信息;但又不应包含超出所需的信息”。译文信息太少,便索然无味,但不到交流目的,信息过多则可能给读者带来困难,尤其是包含大量不为读者所知又缺乏必要的解释的信息。因此,要对译文进行调和和补偿,“编码”表达适度,以达到有效交际。

实际上“信息性”和可接受程度密切相关。当两种语言可接受标准不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不能不加选择地进行“移植”。因此,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维护译文的信息的合理度和可接受度,从而使译文走的更远更深。

3 民俗旅游文化“空缺”补偿策略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民俗旅游翻译在跨越了许多文化障碍之后,出现“短溢”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纽马克在《翻译方法》(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把这种“短溢”现象称为超值翻译(overtranslation)和欠值翻译(undertranslation):超值翻译是指译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于原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而欠值翻译是指译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小于原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由于特定词语的文化内涵、篇幅和行文形式等,超值翻译和欠值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衍生物。

3.1“空缺”保留+注释

例3加大对收受贿赂、“红包”和乱收费等问题的治理力度。

译文:Efforts shall be redoubled to prevent kickbacks,“red envelope”bribe and other improper charges.

这里“红包”一词在跨越“文化障碍”后形成空缺性和不可接受性,译文在保留原文形象“red envelope”后,加上注释性词语“bribe”,从而解决了可接受性,但也引发了超值翻译。原文中“红包”形象在行文中与其它词语在特定场合发生联系、碰撞,进而产生新的关系和品质,给语言表达带来新的活力,“给接受者传达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东西”。

例4豆腐渣工程。

译文:bean curd projects,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

这个译文后面的解释是关键,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如此命名因为容易倒塌散架)。当然可以利用现存的说法译成“Jerry-built projects”似乎更易让英美认识接受。着眼点不同,译文自然不一样。用异化翻译则是:bean curd projects,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用归化翻译则是:Jerry-built projects.但bean curd projects一方面可以丰富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就是把本土文化编码传递出去,并使对方了解接受。

3.2“空缺”释义

“空缺”释义一般是在源语、译入语规范有差距,而且如果保留“空缺”不能完全达意,两种文化通过调整、变通后认同。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源语、译入语规范,这种译法直观、达意。

例5他发现她和别人跳舞,他很吃醋。

译文:He was very jealousy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she danced with someone else.

“吃醋”是酸溜溜感觉,是指“嫉妒,尤其是情感上的”。英语中的“Vinegar”就是酸性调味品,“醋”的形象在英文中完全消失。

例6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译文: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

红脸、白脸来自京剧脸谱,红脸——正直的象征,白脸——奸邪的象征。一般把忠臣(好人)扮成红脸,而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不能死译为“wear the red makeup of the stage hero.”释义为:“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虽然红脸、白脸的京剧形象在英文中完全消失,但意思明白易懂,因而也形成了欠值翻译。

“空缺”释义的翻译优点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缺点也是明显的,使源语的形象完全消失,过于保守。

3.3“空缺”置换例7他怕碰一鼻子灰,话到嘴边,又吞下去了。译文: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so 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lips.

“碰一鼻子灰”在跨越文化障碍后没有“可接受性”,置换后源语的形象全无,造成欠值翻译。

例8他每月“灰色收入”至少一万元。

译文:He earned an off-the-book income of no less than 10000 yuan a month.

译文把灰色收入”置换成“an off-the-book income”这种“置换”的好处就是对意义恰到好处的把握和理解。

4 结语

民俗旅游文化翻译是巨大挑战,尤其是文化“空缺”的处理,“空缺”的翻译要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把握方向,许多“空缺”是汉语中独有的,民俗旅游就是要把本土的文化传播出去,因此在处理这类翻译时,基本立足点是要从本土文化出发,强化对本土文化的重新“编码”,注重译文的“信息性”,满足国际友人的信息需求和期待。语言在一个国家及城市对外交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交流中,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外宣传的效果。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翻译本身都对译文的质量有影响。把中国的信息、价值和理念有效传到世界各地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衡孝军,等.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外宣用语现状调查与规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2]许方,许钧.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许钧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4(1):71-75.

[3]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2013 (1):93-97.

[4]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5):62-65.

[责任编辑:束仁龙]

作者简介:余义兵(1972-),男,安徽青阳人,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1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重点项目(SK2013A125)。

收稿日期:2015-06-23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26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