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问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2015-03-19吴晓莉
■ 杜 印 吴晓莉
教师在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往往会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辅助性问题的提出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种无效提问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没有精心准备,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难以接受或理解。教师设计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顺着学生的思维走
学生回答问题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维而定结论的,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硬拉着学生往教师现有的答案走,而应顺着学生的思维教学,引好路,方能达到教的效果。一次听课,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精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片刻后,有一学生回答:精卫是一个愚蠢的人。这时,教师直接给出了评价:不对。接着,教师就直接分析,给出了答案。这一教学过程,显然没有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答案,却不懂得如何去分析,能力没有有效形成。课后,我提出如下引导的方案:
师:精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精卫是一个愚蠢的人。
师: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类似于精卫这样愚蠢的人的故事?
生:愚公移山。
师:不错。我现在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愚蠢人的故事:一位父亲身患癌症并已到晚期,儿子除了把所有积蓄花光外,还借了一大笔钱,结果还是不能挽回父亲的生命。这个儿子真愚蠢。
生:儿子不愚蠢。
师:为什么?那精卫呢?……
教师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机会,学生能说,同时可以参与,体现了主体;学生学会了分析方法,能力得以培养;另外,情感目标也得以体现。有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学生学得很愉悦,教师也感觉很轻松,从而实现从讲师到导师的华丽转身。
二、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
教师教学要设计好教学的导入。有的导入看似简洁,直奔主题,但是过于空泛,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接收到教师的这样的指令后,大脑可能会呈现一片空白,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开始。在一次教师备课检查中,我看到如下一节备课。例题:已知,三角形 ABC,求证:∠A垣∠B+∠C=180。。分析引导:(1)角度和 180。你想到什么?(2)如何将你的想法用在这道题?乍一看,这样的分析引导没什么大问题,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第一个问题就问得方向模糊。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到点子上怎么办?教师有没有下一步的提问设计准备?在与教师的交流后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方法:我们学习过的涉及到的180。的有关定义、定理有哪些?(平角)要运用平角的定义证明,你打算怎么办或有什么样的思考?要将三个角转到一个平角上,需要采取什么方法?(转移)将角进行转移要采取什么方法?(作平行线)这种探究思路方式,是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交流中进行的,每一个问题都比较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不空也不难。这样,课堂上既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弄清学生的思维障碍处
学生在平时解题时,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题目给出的信息理解不清或理解有误,从而也会丧失解题信心。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一就要关注和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弄清学生思维障碍出现在什么地方,通过有效的提问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在推门听课时,曾经碰到某教师讲这样一道数学题:已知点C为直线y=x上在第一象限内一点,直线y=2x+1交y轴于点A,交x轴于B,将直线AB沿射线OC方向平移个单位,求平移后的直线的解析式。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中,虽然题讲完了,结论也出来了,但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课后,我跟这位教师深入地进行了探讨,认为学生不能构图的原因是,在理解AB沿射线OC方向平移个单位长度时不知怎么移动。于是我们商讨引导方案。题目中的主要信息有哪些?有哪条信息不好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找两个学生演示,一个学生在台上朝教室门外走,要求另一学生以原地为起点沿着这位学生的方向走。教师边让学生演示,边强调方向,从而强化学生的感知。这样,学生不难得出“方向相同,说明两线平行”的结论。
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提问的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当问题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时,就可以通过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